1669年,康熙頒布上諭,宣布將鰲拜作為欺君擅權的奸臣予以定性,如果事情到此為止,那麼鰲拜的忠奸之說便可蓋棺定論。但隨著雍正與乾隆的相繼登台,鰲拜的忠奸之說先後出現了兩次驚天反轉,直至乾隆統治後期,鰲拜功不抵罪的歷史評價才塵埃落定。
鰲拜畫像
為何對鰲拜的歷史評價會出現多次反轉?本文帶領大家回到康雍乾時期,對鰲拜的忠姦身分一探究竟。
康熙:鰲拜是本朝姦臣,不容置疑
康熙繼位之初,有意維持四大首輔間的勢力均衡,但鰲拜卻通過結黨擅權的方式擾亂了這一政治佈局。
少年康熙的影視形象
蘇克薩哈眼見鰲拜一家獨大,已對造成威脅皇權,便向康熙諫言,通過廢除輔臣來迫使鰲拜交權。此舉徹底激怒了視權如命的鰲拜,在鰲拜的設計下,蘇克薩哈被安上了奸詐、欺君等罪,且罪當處死。
鰲拜提出對蘇克薩哈應處以死罪,康熙皇帝堅持不允其請,鰲拜竟然攘臂上前,強奏累日。 《清聖祖實錄》
在康熙否決蘇克薩哈死罪的情形下,鰲拜竟然直接擼起袖子走到康熙面前,強迫他應同意這項判決。康熙迫於鰲拜的淫威,只能選擇以退為進,暫時性的選擇妥協。在蘇克薩哈被處死後,康熙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為了維護皇權的統治,他只能下定決心根除鰲拜。
捉鰲拜
康熙八年五月,康熙設計擒獲鰲拜,死後命令議政王會議審查罪行,最終定下“欺君擅權”的大罪30條,同時革去一切職務,立即斬首。
奏請將鰲拜革職、立斬,其親子、兄弟亦應斬,妻並孫為奴,家產籍沒。 (《清聖祖實錄》)
鰲拜聽到自己被定死罪後,提出在臨終之際求見康熙。在見到康熙之後,鰲拜全程一言不發,只是默默地脫去了自己的上衣,展現出當年為了營救皇太極而留下的滿身傷痕。康熙眼見此景,有感於鰲拜立下的卓越功勳,不忍心從重懲處,於是將死刑改為了永久拘禁。
鰲拜理應處死。惟念累朝效力年久,雖然結黨行惡,朕已寬免,不忍加誅。著籍沒家產,仍行拘禁。 (《宮中檔康熙朝奏摺》)
然而,減輕懲處並不意味著改變定論,終康熙一朝,鰲拜仍被定義為擅權亂政的代表予以警示。直到這裡,鰲拜死後的命運沒有呈現出任何轉機,但在雍正繼位後,卻出現了天馬行空式的反轉。
雍正:鰲拜立有赫赫功勳,應是忠勇之臣
雍正五年,雍正在清除朋黨的鬥爭上大獲全勝,也是在這一年,雍正需要為康雍兩朝的朋黨做出結論。
但在清除朋黨的過程中,由於雍正對宗室成員的打擊過嚴,導致宗室內部人心渙散、怨聲載道。對雍正來說,如何透過形式上的安撫,來挽回自身的帝王形象,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了。因此,像鰲拜這類具有功罪爭議的人,就理所當然的走進了他的視野。
雍正在翻閱康熙一朝的文書時,發現對於鰲拜的評價過於苛刻與片面,應當重新審視他為清朝立下的赫赫戰功。此時距離鰲拜案的發生已經過去了57年,朝廷上下似乎已經淡忘了這場案件。但在雍正的刻意引導下,鰲拜在清朝的地位迎來了短暫的“輝煌”。
雍正皇帝
雍正十一月,經宗室王公引薦,雍正特意召見了鰲拜的孫子達福。兩人會面過後,雍正對於達富甚是欣賞,認為他德才兼備,可以承襲鰲拜被廢除的一等公爵位。不僅如此,雍正還要恢復對鰲拜的全葬禮儀。
順治十八年,定本身所得民公、侯、伯、子及都統有職任內大臣、鎮守將軍給全葬。 (《清史稿》)
在清代,只有為國家立下卓越功勳的臣子才能獲得全葬的殊榮,鰲拜在康熙朝獲罪後便被剝奪了這一資格,雍正恢復對鰲拜的全葬,這相當於肯定鰲拜的功臣身份,變相的為鰲拜平反。
光是恢復鰲拜的全葬殊榮還不夠,幾年後,雍正下令給10位享有公爵身份的人擬定名號,竟然將前朝罪人鰲拜囊括在內。
一等公圖海,為忠達公;一等公圖賴,為雄勇公;一等公楊古利,為英誠公;一等公賴塔,為褒績公,一等公鰲拜,為超武公。 (《清世宗實錄》)
在封建社會,如果對一個人死後的名號進行更改,那就代表對這個人的重新定位。不難看出,鰲拜的超武公名號在一等公中最為特殊,無疑是在肯定他為清朝入關所作出的武力貢獻。
在雍正的翻轉下,鰲拜由一個戴罪之人搖身一變成了國家功臣,不僅允許子孫繼承現實爵位,還在禮制上恢復了功臣應有的待遇。如果一切到此為止,那麼鰲拜在清朝的歷史定位將就此穩固。但在乾隆繼位後,又再次對鰲拜做出了不同評價,導致事情朝著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
乾隆:鰲拜有功亦有罪,總體上是功不掩罪
乾隆繼位後,先是否決曾祖父順治的做法,為多爾袞一案徹底平反,後面又忤逆父皇雍正的旨意,將八叔胤禩、九叔胤禟收入皇家宗譜。這都是出於他籠絡人心的慣用手段,最終目的是為了凝聚貴族力量,增強內在團結。
乾隆皇帝
但對於雍正在鰲拜案上的寬待處理,善於籠絡貴族的干隆卻一反常態的表示否決,而這也是他第二次對雍正的決議進行推翻。
鰲拜情罪具實,諸王大臣擬請正法。皇祖念其效力年久,不忍加誅從寬革職;皇考世宗憲皇帝御極後,賜鰲拜祭葬,復一等公,世襲罔替。鰲拜自恃權柄在握,敢擅權玩法,邀結黨羽,殘害大臣,罪跡多端,難以枚舉。若不核其功罪,明示創懲戒,而後世秉鈞執政者,無復知所顧忌將何以肅綱紀。 (《清高宗實錄》)
乾隆的意思很明確,雍正對於鰲拜的寬待完全是在縱容姑息。鰲拜既是有功之臣,同時更是戴罪之人,如果不對他的功罪進行全面核定,以示懲戒,那麼對於朝廷的綱紀將是一種極大的破壞,從而造成後患無窮的難題。在發布完這通上諭後,乾隆就下令革除了鰲拜子孫的爵位承襲。
下令鰲拜之公爵出缺,即行停襲,以為萬事子孫有大臣擅權不法者戒。 (《清高宗實錄》)
在廢除了鰲拜子孫的爵位承襲後,乾隆認為沒有做到張弛有度,於是又將鰲拜的一等公爵降為一等男爵,並準許後世繼續承襲。如此一來,既能彰顯國家對有罪之人的判決公正,又能體現皇帝對於功勳之臣的法外施恩,可謂是對功不掩罪的最好詮釋。
鰲拜影視形象
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任何人提出為鰲拜翻案,鰲拜功不掩罪的歷史評價就正式蓋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