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名玄燁,八歲繼位,在位61年,他開創了一個盛世,與同時代的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法國君主路易十四齊名,聲名遠揚世界,今天我們走進康熙大帝,了解他不平凡的一生。
康熙的童年
1654年5月4日,在北京紫禁城景仁宮裡,17歲的順治帝喜添第三個皇子,這個皇子起名玄燁,就是後來的康熙大帝。
康熙帝雖然生來就貴為皇子,但是他的童年卻充滿了不幸,當時世居山林的滿洲人到中原後,容易感染痘症,就是天花,沒有特效藥,死亡率高。
{IMG}
為了避痘,玄燁從皇宮搬出,住到皇宮西牆外的一處宅院裡,身邊只有乳母、宮女和太監陪伴,但他還是在三四歲的時候出天花,全靠自身的抵抗力和保姆太監的悉心照料,才逃過一劫,經歷了生死的磨難。
康熙的童年沒有得到父親順治帝的關愛,康熙2歲時,順治熱戀董鄂妃,3歲時,董鄂妃入宮,一年後生下皇四弟,被順治視為“第一子”,預示著這個皇子將來會繼承皇位,康熙5歲時,皇四弟夭折,順治帝和董鄂妃悲痛欲絕,7歲時,董鄂妃病逝,順治帝悲傷過度,先是要自殺,後又要出家,不久又患重病。
在康熙八年皇子生活中,沒有得到順治帝的關愛與教育。
但這些並沒有對康熙的成長產生影響,他5歲開始讀書寫字,不僅學習滿文、蒙古文,還學習漢文,他從小就意志堅強,耐性過人,為以後登基治國打下了基礎。
八歲的天子
1661年,順治帝駕崩了,順治帝在病危的時候,和母親孝莊太后商量繼承人的問題。
順治帝的意見是讓兄弟繼位,因為他的6個皇子中最大的才9歲,他自己6歲繼位,之後多爾袞專政,朝廷大權旁落,有親身經歷,不想悲劇重演。
{IMG}
太后的意見是子繼父位,當立皇子,其他宗室的意見也是立皇子,以平衡宗室關係,避免衝突。
最後,順治帝和孝莊太后統一了意見,選擇了8歲的玄燁繼承皇位。玄燁在幾個皇子中年齡稍大,天資聰穎,又出過天花,無疑是最合適的。
但是畢竟康熙年紀還很小,需要輔政大臣,順治帝和孝莊太后吸取了前朝教訓,採用大臣輔政,同時為了避免一人專權,他們給康熙選了四個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聯合輔政,以互相牽制。
這段時間,軍國大事、六部的奏報等等主要由輔政大臣裁決,康熙帝主要就是讀書、學習。
1667年,玄燁14歲,索尼援引順治帝14歲親政的先例,上疏請求康熙帝親政,於是康熙舉行了親政大典,開始親政。
智擒鰲拜
在康熙朝初期,四大輔政大臣尚能同心協力,但是後來情況發生了改變,康熙親政後,鰲拜羅列了蘇克薩哈的二十四大罪,請求將其凌遲處死。
{IMG}
康熙帝堅決不允,鰲拜一連七日強奏,準備脅迫康熙帝同意,最後矯旨將蘇克薩哈及其子孫全部處死。
之後,位居四輔臣之首的索尼病故,遏必隆與鰲拜同屬鑲黃旗,他性格軟弱,而鰲拜性格張揚,驕縱,逐漸專權。
鰲拜越來越跋扈,目無君主,同康熙帝的矛盾逐漸激化,而康熙帝皇權旁落,決定剷除鰲拜勢力。
鰲拜作為四朝元老,手中掌握重兵,黨羽遍布,不能採取強硬手段,需要智取。
康熙擒捕鰲拜沒用禁軍,他在宮中組織滿洲少年,組成宮廷衛隊,每天演習“布庫”遊戲,就是摔跤,對鰲拜也不避諱,這時康熙僅僅16歲,鰲拜也沒在意,以為是少年康熙的遊戲。
一天,康熙召鰲拜到內廷觀看“布庫”遊戲,在鰲拜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命布庫少年將鰲拜擒捕,鰲拜集團徹底覆滅,康熙帝掃清了親政路上的障礙。
{IMG}
平定三藩之亂
三藩問題,是康熙親政遇到的第一次大的挑戰,三藩問題緣起自皇太極,當時有三個明朝的漢官投降,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皇太極非常高興,封他們為王。
後來,吳三桂又投降了多爾袞,被封為平西王,這四王的軍隊還由他們統領,相對獨立,他們在後來與農民軍和南明作戰過程中立下了戰功,也發展了實力。
1652年,鎮守桂林的孔有德城陷自殺,這樣四王就剩下了三王,1654年,順治帝開始封建三藩,到1660年,三藩格局形成,平西王吳三桂鎮守雲南,平南王尚可喜鎮守廣東,靖南王耿繼茂鎮守福建。
封藩之後,三藩擁兵自重,私自鑄錢,逐漸成了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吳三桂甚至私自選派官員,與朝廷的矛盾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康熙帝擒捕了鰲拜,解決了朝廷內部問題,接下來就考慮解決三藩割據問題,以強化皇權。
1673年三月,尚可喜上書請求回遼東養老,將王爵傳給兒子,康熙帝覺得削藩時機已到,就批准了,接著吳三桂和耿精忠也提出同樣的請求,來試探朝廷,於是康熙下令削藩。
{IMG}
八月,康熙派官員前往三藩宣布撤藩令,吳三桂扣留了欽差大臣,殺掉巡撫,起兵反叛,僅三個月就接連攻陷長沙、衡州、岳州等地。
另外兩藩,福建的耿精忠,廣東的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也起兵響應,另有一些漢族將領也起兵響應。
外有三藩起兵反叛,京城又發生了大地震,在這種困難的局面面前,年僅二十多歲的康熙帝表現出了難得的鎮靜。
他下詔削奪吳三桂的官爵,公佈其罪狀,將留居京城的吳三桂之子、之孫處死,堅定了削藩的決心,然後康熙親自指揮平定叛亂。
康熙將吳三桂作為重點打擊對象,下詔停撤耿、尚二藩,以孤立吳三桂,並宣布對吳三桂的舊部,只要不參與叛亂,均既往不咎。
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同年八月,吳三桂暴亡,其孫吳世璠繼位,但是大勢已去。
{IMG}
1681年,清軍攻入昆明,吳世璠自殺,經過八年平叛戰爭,康熙帝終於平定了叛亂。
平定吳三桂之後,又將耿精忠誘到北京,逮捕處死,撤掉福建之藩,又秘密擒拿了廣東的尚之信,取得了削平三藩的完全勝利。
統一台灣
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中國台灣,佔領了南部的赤嵌,兩年後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北部的基隆,後來,荷蘭人趕走了西班牙人,獨占中國台灣。
1661年,鄭成功經過八個月奮戰,成功驅逐了荷蘭殖民者,結束了荷蘭對中國台灣38年的統治。
鄭成功在收復台灣5個月後病死,兒子鄭經繼位,繼續割據台灣,與清朝對抗。
清廷對鄭氏一直以撫為主,多次談判,後來清廷派施琅征討,遇上颱風,無功而返。
1681年,鄭經去世,他的寵臣馮錫範殺掉鄭經長子,擁立12歲的次子鄭克塽,鄭克塽年幼,大權旁落。
{IMG}
這給康熙帝提供了統一台灣的良機,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之亂,也更加成熟堅定。
康熙帝當機立斷,起用施琅為水師提督、總兵官,進兵台灣。
1683年六月,施琅率領2萬水師,230多艘戰船,向澎湖進發,出其不意,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海戰,此一戰清軍300多人戰死,鄭軍損傷一萬多人,清軍取得澎湖海戰大捷。
台灣失去了屏障,鄭克塽召集部下商量對策,最後決定投降,康熙帝統一了台灣。
之後,康熙又在台灣設置府縣,派軍隊駐防,實行科舉,發展經濟。
反擊沙俄入侵
在削平三藩、統一台灣後,康熙帝將戰略目光放到了東北。
{IMG}
從順治帝時期,清軍入關之後,中原戰亂不斷,清軍兵力南下,導致了東北地區防務空虛,給俄國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
俄軍翻越外興安嶺,侵入黑龍江流域,侵占土地,搶劫殺害部民,這是康熙帝不能容忍的。
康熙帝一面同俄方交涉,一面進行戰鬥準備,他曾三次東巡,了解敵情,建立黑龍江城,設立黑龍江將軍。
1685年四月,康熙帝派兩千多軍隊,分水陸兩軍向雅克薩城進攻,取得了雅克薩之戰的勝利,俄軍投降,撤出雅克薩城。
但是,清軍沒有留軍駐守,而是毀城撤軍了,俄軍撤到尼不楚,偵查得知清軍撤離,又重新侵占雅克薩。
1686年,康熙帝派黑龍江將軍再攻雅克薩城,清軍圍城,俄軍水斷糧絕。
康熙帝在武力攻打的同時,還著手和平談判解決邊境問題,給沙皇彼得大帝發去了和平談判的咨文,彼得大帝鑑於俄軍軍事失利,而且俄軍戰略重點在西方,就同意了談判的建議。
{IMG}
最後,在尼不楚簽訂了《尼不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規定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東至海,外興安嶺以南,整個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土地,歸中國所有。
《尼不楚條約》是在平等條件下簽訂的邊界劃分條約,簽訂後,東北地區邊疆安定。
之後康熙帝又開始解決蒙古問題,三次親征噶爾丹,平定噶爾丹叛亂,擴大鞏固了邊疆,另外,康熙帝還兩度派兵西藏,設置駐藏大臣,駐紮軍隊,冊封班禪,穩定局面,強化對西藏的管理權。
康熙盛世
1722年十月,康熙帝去北京南苑打獵,十一月初因為身體不適,回到暢春園修養,同月的冬至日,要舉行天壇祭天大典,康熙帝因為生病不能親自前往,就命皇四子胤禛代替前往祭祀。
這月的十三日凌晨,康熙帝病情突然加重,到晚上因病重不治去世了,享年69歲。
康熙帝留給後世的無疑是一個盛世,他治下的疆域北起庫頁島、外興安嶺、貝加爾湖,東到大海,西北到巴爾喀什湖,西到帕米爾高原,西南到喜馬拉雅山,南到曾母暗沙,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公里,這是康熙帝的功績。
{IMG}
康熙帝還非常重視農事,以農為本,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停止圈地、獎勵墾荒、減免田賦、治理黃河、興修水利等等,經濟得到空前發展。
但是,康熙開創了清朝文字獄先例,使士人活躍的思想受到打擊。
康熙帝還六次南巡,視察河務漕運,促進滿漢文化交融,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他每次出巡,興師動眾,地方招待也費用很高,造成了鋪張浪費。
他學習西方的天文學、數學、物理、化學等等,是既了解西方科學文化,又精通中華傳統文化的君主,但他對科學技術也僅僅停留在個人興趣,沒有形成向工業文明發展的過渡。
但不管怎麼說康熙帝治下的清朝,國家一統、國力強盛、多民族協和,其文治武功、其歷史功績,都可謂千年一帝,無愧康熙大帝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