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齡童因為演出八六版西遊記中的美猴王深入人心,成為螢幕上的經典角色。
當年《西遊記》大火,它創下89.4%的收視神話,在30多年的時間重複播放次數超過3000次,至今乃是寒暑假被重播量最多的電視劇。
很多人說八六版《西遊記》至今都是無法超越的經典,六小齡童因為演孫悟空而紅遍大江南北。
但成也孫悟空,敗也孫悟空,或許是六小齡童將孫悟空的角色演的出神入化,他一生再也沒有翻過孫悟空的五指山。
六小齡童從萬人寵變得萬人嫌,蔣大為在一次節目中揭露了他的真實人品,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六小齡童毀譽參半的人生。
六小齡童原名章金萊,來到他這一代,章家的猴戲已經傳了四代。
1982年六小齡童在父親的極力推薦下,順利通過面試進入劇組拍戲。西遊記一拍就是幾年,拍攝過程就像唐僧四人西天取經一樣。
雖然經歷磨難但西遊記在播出後備受追捧,尤其是美猴王的角色更是讓人記憶猶新。
當人們在提起美猴王的角色時,想到的就是六小齡童,所以經過時間的洗磨之後,六小齡童的熱度並沒有退卻,他的地位也更加不可撼動。
但在他名利雙收後,似乎忘了經歷的苦難和磨難,忘了腳踏實地。
在六小齡童的影響下,幾位主演變得金錢至上,開始瘋狂撈金,他們不顧導演的勸告,開始頻繁的走穴撈金,甚至聯合起來孤立楊潔導演。
為這部電視劇嘔心瀝血的楊潔導演離開了劇組,矛盾一直持續到1994年,直到楊潔導演拍攝《西遊記》續集,準備啟用新的演員。
師徒四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找到楊潔導演協商請求原諒,因為這樣楊潔導演在十年內都沒有看到西遊記,他在一次節目中說「只要看到電視上播放《西遊記》就轉台,非常後悔拍攝《西遊記》,如果可以重來的話,不會選擇拍攝西遊記」。
而六小齡童在這麼多年一直靠著《西遊記》博眼球。
2007年再次提到《西遊記》時,六小齡童公然抹去劇組其他人的努力,將功勞全部歸結到自己身上,他還說自己在演出期間從來沒有用過替身,一些危險動作都是自己親自完成的。
但是像石猴劃竹筏漂洋過海的那場戲,當時風浪很急,劇組能夠提供的安全設施有限,拍攝起來會非常危險。
為了盡量降低危險度,劇組在當地找了一個水性好的漁民來演了一場戲,儘管漁民水性再好,但是拍攝期間也是危險重重,漁民對於自己的客串非常懷念,直到現在依然保留著那張照片,只是六小齡童從來都不承認。
六小齡童不僅因為這樣被人詬病,而且在2017年,西遊記的導演楊潔因病去世,很多德高望重的藝術家都前來弔唁,對楊潔導演表示深深的悼念,很多人都陷入悲傷中。
而六小齡童藉這個機會宣傳自己的電影,他開始說對楊潔導演表示懷念,但之後卻是對電影的宣傳,靈堂賣片的舉動讓更多人對六小齡童進行反感。
「沒有楊潔導演的央視版電視劇《西遊記》,就沒有我六小齡童的今天,大家也就看不到螢幕的美猴王,今年下半年,中外合拍的電影西遊記即將正式開機,我繼續扮演美猴王孫悟空。
而六小齡童在西遊記之後再也沒有什麼代表作,他嘗試過轉型,但並沒有掀起什麼水花,演出過魯迅、周恩來、胡適等歷史名人,但都沒有給觀眾留下什麼印象。
或許是害怕被遺忘,他開始了消費《西遊記》的生涯,他在一次採訪中說過,孫悟空這個角色不能被商業化,絕對不會穿著孫悟空的服裝去代言某個商品,但是他一轉身就忘了自己曾經說過的話。
之後的孫悟空角色代言金猴皮鞋、太陽能熱水器,六小齡童公然質疑周星馳演的孫悟空不正宗,甚至在公開模仿周星馳雙臂扛起金箍棒的動作,其中盡是嘲諷。
他的言下之意就是孫悟空只能由我來演,別人演的都是褻瀆。
他甚至在吳承恩故居的廣場上建造齊天大聖蠟像,並將廣場命名為“六小齡童廣場”,他在吳承恩的故居里畫滿了自己的畫像。
很多人都說這裡好像成了六小齡童的故居。
其實,關於六小齡童的人品,蔣大為作品《西遊記》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的演唱者曾在一次節目中揭露,他說“當年《西遊記》劇組到新加坡演出,六小齡童邀請他去,蔣大為是從他們口中得知,演出的只有他們師徒四人,楊潔導演不去,因為他們之間有矛盾,師徒四人不讓楊潔導演去」。蔣大為認為師徒四人這樣做太不應該。
很多人認為蔣大為是一位老藝術家,他的話一定非常可信。
《西遊記》成為難以逾越的經典,六小齡童藝術的成就也毋庸置疑,但是藝術的價值在於不斷延續,需要注入新的活力,而不是一昧的自我欣賞,只會讓曾經的光芒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