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兄弟的武俠電影,真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
刀光劍影,暗潮湧動,或在廟堂之上,或在山水之間,兒女情長,快意恩仇。 繪聲繪色的江湖故事,在片中徐徐道來,令無數人心嚮往之。
莫笑少年江湖夢,誰不少年夢江湖?
從此華語影壇迎來武術時代,而邵逸夫的名字,也深深烙在了中國電影史上。
這位東方好萊塢的創造者共參與拍攝製作1000多部電影,幾乎見證了華語電影的發展: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無人問津到名震全球。
而他的另一部傑作,就是創辦了香港無線電視台。
執掌TVB40餘年間,邵逸夫親手捧紅了數以千計的港姐。包括家喻戶曉的四大天王,都是出自他的麾下。
一代娛樂教父,當之無愧。
就算是隔著幾輩代溝的年輕人,也該知道遍布各大校園的「逸夫樓」,正是他自掏腰包修建而成。
三萬多棟逸夫樓,庇蔭萬千寒窗學子,同時為他冠上了「中國首善」的美名。
古人雲,大德必得其壽。這句話算是在邵逸夫身上得到靈驗。 他的一生行善積德,捐款過百億,最後活了107歲,是不可多見的高壽之人。
只是不同於一般的豪門,在邵逸夫仙逝後,家族並沒有發生任何爭奪財產的醜聞。 恰恰相反,他所留下的238億遺產,4名子女中竟無一人願意繼承,稱得上曠世奇談。
事實上,讓邵家的孩子們過意不去的不是錢,而是老爸邵逸夫本人。
一切的淵源,都要從他「一人攪亂兩池春水」的風流往事說起。
南洋富商千金黃美珍,既是邵逸夫的發妻,也是4個孩子的生母。 初次遇見她時,邵逸夫還只是個19歲的毛頭小子,沒錢沒本事,空有一身莽勁。
那年邵逸夫剛從中學畢業,被三哥邵仁一帶出門闖蕩。 兩人一路南下到達新加坡,幾經周折才將自家作品搬上了當地劇場的大螢幕。
一部電影《珍珠塔》,為兄弟倆招來了貴人餘東璇。
這位頂尖富豪看完電影後不覺地代入早年創業經歷,內心感觸久久不能平復,有了投資入夥的想法。
一來二去,邵氏兄弟和餘東璇成了莫逆之交,來往甚密。 至於黃美珍,便是在這段期間走進了邵逸夫的人生。
資深戲迷黃小姐,平日最愛靠看電影消磨時間,這和邵逸夫的興趣不謀而合。 二人因戲結緣,久而久之看對了眼。
只是當時黃美珍的身份,反而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她是餘東璇登記在冊的姨太太,算起來比邵逸夫還年長5歲。
可是花信年華的女子,往往最風姿綽約。 邵逸夫一見佳人誤終身,全然不顧對方名花有主,也將恩公的情面拋至腦後。
連三哥邵仁都多次提點他不要逾規越矩,偏偏邵逸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竟頭腦一熱向餘東璇表明心意,企圖求得對方成人之美。
要說餘東璇的氣量和胸襟,的確非常人能比。得知朋友挖了自家牆角,他非但不生氣,反倒瀟灑割愛,鼓勵黃美珍追求幸福,成全了這段佳話。
邵黃成婚當日,餘東璇大手一揮拿出50萬給前任做陪嫁,頗有一絲嫁女的姿態。
能同時獲得兩位男士垂青的黃美珍,自然也非泛泛之輩。 嫁進邵家後,她家庭事業兩手抓,親自帶大4個孩子,還是邵逸夫創業路上得力的助手。
戰爭年代,邵逸夫被關進了大牢。
還在孕期的黃美珍挺著大肚子,替丈夫四處奔波求情,花錢上下打點,才將他從虎口中救了出來
然而正是這樣一對經歷過生死的夫妻,卻沒能經歷時間的考驗:伴隨著商業版圖的擴大,邵逸夫身邊不乏鶯鶯燕燕,其中就有號稱“出谷黃鶯”的方逸華。
18歲的方逸華楚楚動人,嗓音清脆悅耳,是南洋紅極一時的歌女。 靠著一首《花月佳期》,她勾走了邵逸夫的魂兒,從此常伴左右,一待就是62年。
後來邵逸夫前往香港發展,身邊只帶了方逸華一人。
至於黃美珍和4個孩子,卻被他丟在新加坡,交由兄長代為照顧。
所以邵家的孩子們自小缺乏父愛,和這個親爹沒有什麼感情基礎。 而在親眼見證母親備受冷落後,他們的心中開始對父親有了怨言。
畢竟朝三暮四拋棄發妻的事情,無論有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不道德的。
邵逸夫的薄情寡義,成了黃美珍後半生寂寞淒涼的根源,同時傷透了孩子們的心。
反觀第三者方逸華,卻被默許得以插手公司事務,穩坐TVB第二把交椅,甚至被圈內人尊稱為「六嫂」,風頭比原配太太更盛。
空有正妻虛名的黃美珍,將自己活成了孤家寡人。
異地30餘年,邵逸夫從未回新加坡探望過她,讓這個痴女子在無盡的等待中鬱鬱而終。
對於黃美珍,邵逸夫自然心中有愧。只是逝者已逝,他只能盡力補償4個孩子,算是給亡妻一個交待。
可惜一切都為時已晚,孩子們無法原諒父親的所作所為,早已心灰意冷,對這個家不抱有一絲感情。
所以黃美珍離世後,長子邵維銘帶頭和父親斷絕關係,將繼承人之位拱手相讓。
他的3個弟妹則緊跟在後,接連出走邵家,不再和父親來往。
就算邵逸夫在遺囑中為他們留下了巨額的遺產,4個孩子也無人願意接手。 這筆錢最後悉數歸邵逸夫基金會,用於完成慈善事業。
說來也是可悲,邵逸夫一生功成名就,坐擁千萬財富。唯獨和親生骨肉落了個恩斷義絕的下場,親子緣分淡薄,難免有些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