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經典代表作之一,其主張“性善論”和“德治”,集中體現了孟子的政治觀點和治國思想,為“四書”之一。今天就帶大家一起賞析10則《孟子》中的經典名句,讀懂儒家智慧,學會處世之道。
0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孟子認為有仁德的人能夠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有德行的人當政,他能把自己的仁德推廣到天下,這樣就是推行仁政,由類似尊老愛幼的仁德美善出發去製定國家的政策,管理天下就是很輕鬆的事了。
02.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這是孟子與鄒穆公一段對話中的一句。當時,鄒國與魯國邊境發生械鬥。鄒穆公問孟子:「我的地方官員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沒有一個肯為長官效死的。對這些可惡的百姓,要殺呢,殺不盡;不殺呢,這種瞪著眼睛看長官戰死而不去救助的行為,太可恨了。裡、府庫裡卻裝得滿滿的。別人,別人也怎樣對待你'。 。
03.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這是孟子批判農家學說的話。農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許行,主張“賢者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即國君及在上位的人應當同農民一道種田,才能吃飯;自己煮飯,同時管理國事。孟子反對這種觀點,揭露了這種觀點的許多荒謬可笑之處,闡明其事實上的不可能,從而正面闡明社會分工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合理性。
0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一個人只有堅持自己的追求,堅持修養仁德,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自己的志向目標,恆心恆德,才算是大丈夫。富貴也好,貧賤也罷,都不能改變理想和節操,這才是大丈夫。
05.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孟子認為,開口閉口都非議「禮」和「義」的人,就是所謂的自暴;自身不能堅守「仁」的信念、遵循「義」的規範,就是所說的自棄。這個提法和我們今天的「自暴自棄」有所不同,但是都不脫離與理想、志向、情趣的關係。
06.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一個人應該性格內斂、品德謙虛才好。愛好仁德的人,有志於修養德行的人,絕不會取得一點點成績就驕傲自滿。而那種目光短淺的人,他們只要有一丁點收穫,就開始沾沾自喜、得意洋洋。孟子對這種人非常不滿,極力諷刺他們。真正有德行的人,他們努力學習,晝夜不倦,孜孜以求,不恥下問。他們沒有固定的老師,唯善是從,謙虛謹慎。孟子對他們這一類人是崇敬的。
07.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這是孟子告誡人言人之惡,必遺後患的道理。就常情而論,一個人有不良之行,是不喜歡別人背後議論的,報復就是必然的了。莊子說:「災人者,人必反災之。」就是這個道理。
08.友也者,友其德也。
這是孟子的話。他認為交友之道,貴在結交其德。因此交友時就不應考慮對方的權勢,而應該考慮對方的品德,這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古人認為朋友是五倫之一,是家庭以外重要的人際關係。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所以古人講“以友輔仁”,是說朋友是來輔助自己的仁德的。所以以天子身份友匹夫而不為屈尊,以匹夫身份友天子而不叫僭越。
09.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孟子所說的“三樂”,是指“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三種樂趣,均是“為人之樂”:一為天倫之樂,一為做有“一身正氣”之人之樂,一為做人師之樂。孟子認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種為人師之樂,更是人生中一種深層次的快樂。他認為君子的這三種人生樂趣,超過於稱王於天下的樂趣。
10.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這是傳統儒家的修身思想。歷史上,中國的士大夫經常以此自勵,要求從自己做起,努力尋求內心的美善,完善自己的人格,並進而弘揚仁義於天下,使天下人受益。這種對待人生的態度,折射出中國傳統文人熠熠閃光的人格,引領著新時代的讀書人去尋求人格的完善。
結語
《孟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名著,也是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極高的文學價值,幾千年來依然擁有無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