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像
這段時間常在網路上看到評論諸子百家優劣的文章或觀點,觀點碰撞激烈之餘發現大多數人對所討論的諸子流派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主張什麼,反對什麼都沒有很清晰的理解,這種情況下,討論就沒了基礎,討論行為也成了個人情緒的表達。所以寫此文試著把一些容易搞混的概念做一澄清,今天先說墨家。
先要說清楚的是諸子流派各有其代表人,但不能說代表人的主張就是流派主張。拿墨家來說,墨子肯定是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的主張奠定了墨家學派的基本理論框架,但是不能說墨子的主張就等同於墨家主張,畢竟任何一個流派都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不斷的演化,不斷會有新的人和主張融合進來共同完善學派理論。在墨子死後,墨家還有禽滑厘、田鳩、孟勝等墨家名人。著作方面,《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東漢時墨家著作尚存有八十六篇,除《墨子》七十一篇外尚有《胡非子》三篇,《隨巢子》六篇,《我子》一篇,《田俅子》三篇及《尹佚》二篇,這些都是墨家其他鉅子的著作。
墨家是一個很注重實踐的流派,所以當我們搞清楚墨子與墨家的關係之後,再來看看墨家的重要主張,品一品墨家到底是怎麼回事。
先說墨家的「民主」。 《墨子·尚同上》篇有“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這句話讓很多人認為墨子有民主思想,提倡選舉制,但事實上墨子可沒這麼想。墨子這裡表達的主張是天子是選出來的,誰天下最賢能,就選誰當天子。注意,這個“選”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選舉。墨子認為民眾整體都是傻瓜,所以墨子所謂的選舉,是上一代天子,選擇下一代天子,也就是禪讓。這種禪讓思想,在戰國時期常被鼓吹,只是諸子及諸侯都知道這套理論不具備可行性,所以也就只是說說而已。唯一例外的就是燕王嘩,他實踐禪讓的結果就是引發了子之亂,導致燕國短暫的亡國。
再說“兼愛”。墨家主張“愛人若愛其身”,愛別人就像愛自己。墨家並沒有直接鼓吹平等,不過,要想“愛別人就像愛自己”,這個邏輯推到極致,確實只能指向平等地愛所有人。兼愛是一種高尚偉大的情懷,問題在於,作為一種政治理想來實踐,可行性有多大?
為了說明「兼愛」可行,墨子說:「是故約食焚舟粗服,此天下之至難為也,然後為而上說之,未逾於世,而民可移也……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為也,不可勝計也,我以為則無有上說之者而已矣。之猶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於天下」。所以我們就看出來了:墨子認為兼愛可行的根本保障,是君主推動,君主推廣兼愛的具體手段,是刑罰和賞賜。重視君主權威,強調刑賞兩手,墨家的思想其實和法家是很像的。儒家的仁愛強調是發自內心,墨家的兼愛是要靠外力強制要求的。墨者行會的高度組織性與執行力,在這裡可見端倪。
墨家還“尚同”,也就是要從上到下保持一致。墨子的設想裡,民眾向好人裡長學習,一個裡就變好了;裡長再帶領大家向好人鄉長學習,一個鄉就變好;鄉長再帶領大家向好人國君學習,一個國就變好了;最後墨子說,國君再帶領大家向好人天子學習,普天之下就都變得很美好了。可是如何確保下級學習上級、服從上級呢?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刑罰「古者聖王為五刑,請以治其民。譬若絲縷之有紀,罔罟之有綱,所以連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可以看出墨子和商鞅、韓非其實是很像的,目標不一致,但手段很相似。所以墨家在秦國發展的很好,就是因為墨家的管理實踐,與秦國特別相符。
最後說「非攻」。墨家對戰爭的本質作了區分:邪惡的戰爭叫做“攻”,正義的戰爭叫做“誅”,武王伐紂就是“誅”。墨子只反對攻,不反對誅。墨子嘲笑過儒家對戰爭的態度。有儒生主張:「君子打了勝仗不追趕逃兵,拉開弓不對他們射箭,敵人的車陷坑里了,還要幫他推車,好讓他能夠逃走。」墨子說,如果你是正義的,你的敵人也是正義的,那麼你們本來就不該打仗;既然打了,那就只能有一方是正義的,如果你是正義的,你的敵人是殘暴的,那你就該除惡務盡啊,這麼心慈手軟,讓殘暴的敵人逃走,算什麼呢?所以主張非攻並不是為戰爭服務的障礙。而且,墨子是真會打仗,《墨子》中就記載了許多如何打仗的具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