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主持人柴靜個人檔案:從公知女神到跌落神壇,她到底做了什麼?

2024-04-20柴靜

“中國人是不是人?為什麼同樣的一個中國人,就應該少排?”

這是2010年,丁院士在受訪時怒懟柴靜的一句話。言語犀利,一針見血,讓一向伶牙俐齒的柴靜頓時變得啞口無言。

要知道當時的柴靜,可是央視的風雲人物,曾經在2003年挺身而出,零距離報道非典,憑藉敏銳,堅定和犀利的主持風格,獲得了大家的認可,也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的“公知女神」。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人人心中的女神,卻遭到了院士怒懟,被網友斥責,一夜間人設崩塌。從“公知女神”到“跌落神壇”,柴靜到底做了什麼?如今已經從央視離職的她,又去了哪裡?

柴靜1976年出生於山西臨汾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醫生,母親是教師。雖然是家裡的獨生女,但是父母對她要求非常的嚴格,而柴靜也非常的爭氣,從小就成績優異,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

或許是受家庭氛圍的薰陶,柴靜還非常具有文學天賦,而且愛好寫作,上中學時就經常給學校的刊物寫稿子,還給廣播站投稿。而廣播站每次收到柴靜的稿件時,都會認真的播報,有時還會把柴靜請來,讓她親自播報稿件。

漸漸的,柴靜成為了校園內小有名氣的人物。

16歲那年,柴靜考取了湖南長沙鐵道學院(今天的中南大學),在父母的建議下,她報考了會計專業。但是她自己對會計並不感興趣,因此畢業後,她並沒有聽從父母的安排,到山西鐵路局工作,而是選擇留在長沙,尋找工作的機會。

在那個年代,電台節目非常流行,因此柴靜對播音主持充滿了嚮往。巧合的是,她畢業那年,適逢長沙要成立一個新的電台,柴靜便想著要去應聘。她給湖南廣電的一位主持人寫了自薦信,沒想到主持人在看到信後便主動聯繫了她,經過一番面試之後,電台覺得柴靜非常有才華,於是就錄用了她。

因為柴靜學的並不是播音主持方面的專業,因此到了台裡之後,她需要付出異於常人的努力,好在她非常能吃苦,進步非常快。沒多久,電台就專門為她打造了一個午夜節目,名字叫做《夜色溫柔》。

那時的柴靜雖然只有19歲,但是卻非常的沉穩和乾練,她總是能用心的去傾聽每一位聽眾的心聲,然後用溫柔的語言去安慰每一個人。漸漸的,關注這檔節目的人越來越多,每當有人向柴靜傾訴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時,總是能得到她的安慰和鼓勵。

隨著名氣的不斷增高,柴靜之後還寫了一本書,名叫《用我一輩子去忘記》,而書裡面的內容就是根據《夜色溫柔》的故事整理後出版的。

經過努力,柴靜只花了3年的時間,就從一個普通的主持人做到了綜藝部副主任的職位。她的成功讓許多同事都非常的羨慕,也成為了許多人學習的榜樣。

但很少人知道,柴靜的志向卻不止於此,她要尋找更大的舞台,去實現更大的夢想。

1998年,柴靜一邊主持湖南衛視的訪談節目《新青年》,一邊報考了中國傳媒大學,進修電視編輯。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她認識了體育頻道著名的籃球解說員蘇群,兩個有才華的人很快就確立了戀愛關係。

不過當時的蘇群早就結婚,妻子已經懷有身孕。當兩人的戀情被曝光時,蘇群妻子忍痛打掉了孩子,之後便選擇了離婚。

離婚之後,蘇群便開始光明正大的和柴靜開始了同居生活,為了幫助柴靜,還把她介紹給了央視的陳虻。陳虻可能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他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電視製作人,曾做過《人物述林》《觀察與思考》等節目的記者,擔任過新聞評論部副主任,主管《實話實說》《新聞調查》,也曾做過《東方時空》的總製片。

陳虻也非常欣賞柴靜的才華,而且認為她具有新聞採訪的潛力。 2000年,在陳虻的邀請下,柴靜辭掉了湖南衛視的工作,來到了央視。而她到央視後參與的首檔節目就是《東方時空》,與她搭檔的更是全國有名的主持人白岩松。

雖然沒有新聞主持的經驗,但是柴靜卻一點都不怯場,憑藉知識的積累,以及優雅大方的主持風格,很快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1年,她便加盟了《東方時空·時空連線》,並擔任主持人。

隨著柴靜在央視站穩腳跟,她和蘇群的感情也發生了變化,原因就是她又認識了攝影師趙嘉。和趙嘉確立關係後,柴靜便和蘇群分了手。

2003年,柴靜又擔任了《新聞調查》的出鏡記者,誰曾想,擔任新聞記者沒多久,就遭遇了非典來襲。因為採訪工作非常的危險,因此很多新聞工作者都猶豫不決,就在這時,柴靜勇敢的站了出來,她踴躍報名,成為了第一個深入一線,“零距離”報道非典的記者。

非典肆虐時期,柴靜不顧危險,前往第一線與非典病人面對面採訪,讓大家第一時間了解到真實的狀況。她不顧個人安危,心系民生的精神,獲得大家的一致稱讚,也就是在這一年,柴靜被評為了“2003年中國記者風雲人物”,成為了傳媒界“最美的天使”。

不止於此,2008年汶川地震時,在餘震不斷的情況下,她依舊深入一線,第一時間為大家播報現場的狀況。

那幾年,柴靜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而她也成為了央視記者的代表,很多人將她視為偶像,而柴靜卻謙虛的說到:「這是我應該做的,也是我的職責。

2009年,柴靜離開了《新聞調查》,又擔任了新聞頻道《24小時》以及《面對面》的主持人。因為經常深入底層,了解人民的生活,柴靜也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公知女神」。

此時的柴靜,在大家心中是優秀的,讓人敬佩的。作為央視主持,她總是不施粉黛,穿著樸素,低調的像一個鄰家妹妹,但是內心卻擁有著一顆扶持弱者的心。

但誰又能想到,就是這樣一位備受認可的主持人,之後的口碑卻急轉直下,人設崩塌,跌下神壇。

200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辦的世界氣候大會中,許多西方國家提出了所謂的「公平的減排方案」協議,協議制定了往後十年的碳排放量標準。這項標準表面上看起來公平,但實際上是西方國家在限制中國的碳排放量,遏制中國經濟的發展,因此遭到了我國的強烈反對。

2010年,柴靜就這一主題採訪了丁仲禮院士,也正是因為這次採訪,柴靜徹底被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原因就是柴靜非常支持西方國家提出的遏制碳排放的議案,她個人認為西方國家的所謂科學家就是主流,他們所製定的一切方案都是正確的,我們必須無條件服從。

而丁院士卻不這麼認為,要知道我國人口比別的國家多出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如果要以國為單位來計算的話,顯然我們的平均碳排放總量要低於西方發達國家,這明顯是不公平的。

換個角度說,從1900年到2005年的105年間,西方發達國家人均排放量是發展中國家的7.54倍,現在他們發達了,卻反過來要求我們發展中國家“節能減排”,說的好聽點是為了“拯救地球”,而實際上,就是想遏制我國的發展。

根據專家計算,如果議案真的落實,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間只能支撐大約10年,也就是說,2020年之後,我們每年都要花一兆元去購買二氧化碳排放權。

面對丁院士的觀點,柴靜顯然有些不服氣,她說到:“中國是人口大國,這麼一乘的話,基數太大了。”

也正是柴靜的這句話,讓丁院士發出了靈魂拷問:“那我就要問你了,你就是說中國人是不是人?為什麼同樣的一個中國人就應該少排?”

丁院士的一句話,讓之前還自信滿滿的柴靜慌了神,頓時變得啞口無言,但她依舊不甘示弱,之後還帶有攻擊性的說到:「科學家在談論一個科學問題的時候,為什麼要用比較激烈的,帶有情緒色彩的字眼?

節目一播出,立刻引起了大家的熱議,原因就是柴靜完全站在西方國家的立場上進行提問,甚至試圖引導大家應該去遵守這些「不平等條約」。打著環保減排的旗號,將矛頭指向生養自己的國家,如果不是被丁院士回懟,或許真的會有很多人被柴靜誤導。

因為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丁院士被國外加入了黑名單,而柴靜雖然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但是她依舊繼續在央視工作,甚至還在2013年出了一本自傳,名叫《看見》,銷量更是超過了100萬冊。

在自傳的同一年,柴靜還和相戀多年的趙嘉結了婚,之後便去美國待產,不久就生下了一個女兒。沒錯,柴靜的女兒擁有了美國國籍。

2014年,柴靜便從央視離職,到美國照顧女兒。

很多人不解,曾經那個心繫民生,深入底層的柴靜,為何要去美國生孩子?當然,柴靜並沒回應大家,因為此時的她,正忙著拍攝紀錄片《穹頂之下》。

2015年初,柴靜推出了一部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一部關於霧霾深度調查的片子,而柴靜之所以製作這部紀錄片,是和自己的女兒有關。原來柴靜女兒還沒出生的時候,就被檢查出了腫瘤,因此孩子一出生就要接受手術,而她說要去美國照顧孩子,也正因為如此。

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柴靜竟然把自己女兒罹患腫瘤的原因,直接歸咎於北京的霧霾。稱自己生活在一年內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將來有一天女兒會問她,什麼是藍天?

在這部紀錄片中,柴靜例舉出了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也採訪了許多專家以及調查了霧霾的來源,最後用一系列數據,來說明霧霾的危害性。

其實一開始看紀錄片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感覺非常震撼的,畢竟是為了提醒國人保護環境,減少碳排放,因此很多人都對柴靜感到非常的敬佩。

但時間久了,大家總覺得哪裡不對勁!首先很多人對柴靜的這些數據產生了質疑,之後更是有人爆料,柴靜自己本身就經常抽煙,而且家裡還有一輛大排量的汽車。

不過後來柴靜否認了自己吸煙,而且說家裡的車也很少開,平時先生上班騎腳踏車。

當然,大家對她的質疑遠不止於此,還有消息稱,柴靜的這部紀錄片根本不是自費拍攝,而是由美國的一家企業資助的,而柴靜雖然表面上憂國憂民,但實際上是收錢辦事。

柴靜在推出這部紀錄片之後,就移民到了美國,一家人在美國呼吸著「香甜」的空氣。

前段時間,曾有人在網路上曝光了一組柴靜的近照,照片中的她完全素顏,穿著打扮都非常的普通,而且只有47歲的她,看起來卻非常的蒼老。她在國外的生活,似乎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美好。

從默默無聞到“公知女神”,從人人敬佩到後來的“跌落神壇”,一個人的風光與落寞,在柴靜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