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碏是春秋歷史上一個很有名的人,著名的成語「大義滅親」的典故就來自於他的故事。他的兒子石厚與公子州吁籲交好,並且共同策劃弒殺了衛桓公篡位自立。由於州吁籲得位不正,所以衛國政局不穩,於是石厚向自己的父親石碏請教對策。石碏卻趁機下了一個套,把公子州吁籲和自己的兒子石厚騙到了陳國去,然後請求陳國國君拿下了這對篡位的君臣。後續的處理石碏也是公私分明,公的方面派出了朝廷官員右宰醜在濮水之濱處死了公子州吁,私的方面派出了自己的家宰獳羊肩處死了自己的兒子石厚。於是石碏成為了大義滅親的典型代表,但石碏真的值得這樣讚揚嗎?
衛國的危機
衛莊公的嫡妻是莊姜,來自齊國,她有一幅美麗的容貌,但沒能為莊公生下子嗣。衛莊公從陳國迎娶了兩位側室,一個是厲媯,生下了兒子孝伯,孝伯早死;另一個是戴媯,生下了未來的桓公公子完,也得到了嫡妻莊姜的喜愛,把公子完當作了自己的兒子。而公子州吁則是地位低下的侍女生下的兒子。公子州吁籲愛好軍事,得到了莊公的寵愛。這樣一來,公子州吁就對公子完構成了威脅,所以莊姜很厭惡公子州吁籲。衛國的未來傳承出現了兩個競爭者,這給衛國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於是老謀深算的石碏開始了他的表演,他向衛莊公進諫:
“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驕、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務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
這一段長篇大論可謂是振聾發聵,是提醒每個上位者應該注意的事項。上位者要樹立良好的榜樣,不能對自己的團隊造成困擾。要明確團隊的發展方向,不能模稜兩可。衛莊公如果想讓公子州吁籲繼承國君之位,就早早地定下來;如果不想公子州吁籲繼位,也早早採取措施,不要寵愛過度,給州吁錯覺,讓州吁籲產生非分之想。身為上位者就要打造未來可以明確預期的發展方向,給繼位者明確的訊息,不要讓他們陷入爭鬥之中。而衛莊公的做法只會讓公子完和公子州吁籲陷入爭鬥,對衛國來說沒有任何好處。對於石碏這樣明智的勸諫,衛莊公拒絕接受。於是衛國滑向了混亂。
弒君
從石碏的發言我們可以知道石碏應該是一個智者,他對人性對大勢方向把握得很準,那麼石碏在處理這方面的問題就應該做得很好。如果您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他勸衛莊公採取措施,約束公子州吁。可他自己也做不到他勸諫衛莊公做的事。他自己的兒子石厚與公子州吁交好,成為了公子州吁團隊的核心骨幹力量。對於公子州吁想要做什麼,石碏的心裡一清二楚,那就是弒君篡位,那樣的話石厚一定是那個助紂為虐的人。
石碏這麼聰明人會讓家裡出這麼一個叛逆嗎?恐怕他還是不想的,於是開始禁止石厚與公子州吁籲。可石碏卻做不到!這不就是鍵盤俠嗎?嘴上說別人說得挺痛快,輪到自己去做,也一樣拉胯下!於是事情只能朝壞的方向發展,西元前735年衛莊公薨逝,公子完繼位為衛桓公。石碏無法阻止石厚與州吁籲交往,便告老退休了,沒有幫助衛桓公約束防範公子州吁籲,而是兩手一攤不管了。於是公元前719年公子州吁籲聚集流民刺殺了衛桓公,自立為國君。石厚成為了那個助紂為虐的叛逆。
尾聲
石碏一番操作猛如虎,最後還是個如此差的結果。石碏精明嗎?從明哲保身來看是精明的,但從儒家要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說,他也只做好了第一步修身而已,連齊家都沒有齊好,使得石厚成為了石家的一個恥辱。治國更談不上,看到了衛國的危機卻不能解決,那還不如看不到呢。也許國君也不想讓他治國,沒給他權力和機會,所以他沒有發揮才幹的舞台。石碏只能說私德無虧,至於其他也就那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