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4大歷史名人:有鰲拜,竟然還有李雲龍?

2024-12-31鰲拜

吉林,出自滿語吉林烏拉,原意是江畔邊的好旮沓。

吉林省之前是清朝北方最大的沿海省,只不過讓崽賣爺田不心疼的晚清割讓給了沙俄,一下子把海岸線全割走了,從此變成了內陸省。

鰲拜吉林省曾擁有的海岸線-右上角

但這片作為人參老家的鍾靈氍秀之地,面積雖然縮小,但仍孕育了一大批的名人誌士。

「笑話歷史」以下選取4位吉林籍貫的名人,再次廣而告之,以讓名人風采,在歷史的長河中繼續延展…

第1位 鰲拜

鰲拜,這個名字一听就霸氣的很,但好鋼也易折,他這個“滿洲第一勇士”的一生經歷也和這個名字的蘊意也差不多。

所以,給小朋友取名要注意了,盡量不要起太霸氣的名字,以前老百姓都給小孩子起名叫貓屎狗剩的,就是為了好養活。

鰲拜,生於長春市雙陽區,他出自滿族第一大姓瓜爾佳氏,像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的關之琳、關曉彤,都是瓜爾佳氏後來演化出來的漢姓。

鰲拜隸屬於滿清八旗的鑲黃旗,鑲黃旗和正黃旗都是滿清皇帝作為旗主親自統領的旗,出身算是相當高貴了。

鰲拜如今鰲拜形象

再加上鰲拜的親大爺費英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手下的開國大將,所以,富三代鰲拜出生的時候就基本上已經算是手握權柄了。

鰲拜之所以很有名,主要是沾了康熙皇帝的光。

因為康熙皇帝在歷史長河中的光芒太過閃耀,流量太大,而最具傳奇色彩的就是年少的時候把權臣鰲拜給拿下了,所以鰲拜因此也出名了。

但是,因為他是歷史大網紅康熙的對手,所以,一般來說,鰲拜出名的這個名聲雖然不至於說是臭名昭著,但也不太好。

尤其是在一些影視劇中,鰲拜基本上都是反面形象。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說實話,鰲拜現在都被作為反面形象去宣傳,實在是很冤枉!

鰲拜年輕時是跟著大清的扛把子皇太極混的,在四處的攻城拔寨之中,以及和明軍的對戰之中,無不表現非凡,憑藉著不斷累積的軍功,他的職級就像坐火箭一樣往上升。

皇太極騎鶴西去以後,鰲拜又繼續奉命打進關內,相繼打死李自成和張獻忠,迅速的打下了明朝故地,完全可以說是大清第一武將。

以上的只是戰功,其實鰲拜最大的功勞還不是這些,而是擁立了順治皇帝繼位!

鰲拜刻板鰲拜形象

由於皇太極悲痛於海蘭珠的逝世,導致他死的太倉促,沒有留下指定繼位的人,皇位最具有競爭力的選手是大兒子豪格和他弟弟多爾袞。

多爾袞是正白旗,豪格是正黃旗,鰲拜自然是擁戴豪格,但因為多爾袞勢力太大,僵持不下,於是後來雙方選擇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讓皇太極6歲的小兒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帝。

所以,沒有鰲拜,就沒有順治,也就更沒有康熙了。

也正是因為鰲拜跟多爾袞對著幹,後來多爾袞當權的時候,沒少給鰲拜小鞋穿,要不是多爾袞38歲就死了,估計鰲拜活不過多爾袞40歲。

順治親政以後,對鰲拜非常信任,在此期間也沒聽過鰲拜做過什麼出格的事情。

順治愛美人不愛江山,20多歲就拜拜了,把江山留給了8歲的玄燁,也就是康熙,然後任命了4個輔政大臣,鰲拜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三位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

此時的康熙少不更事,算起來,鰲拜是他爺爺輩,所以,鰲拜基本上不會拿正眼看娃娃皇帝。

因為蘇克薩哈是正白旗多爾袞的嫡系,多爾袞死後就不招人待見了,鰲拜抓住機會逼著小皇帝康熙處死了蘇克薩哈全家,算是報了對多爾袞的多箭之仇。

但是康熙何許人也,年少氣盛,怎麼能老是忍受鰲拜的不尊重和擅權,於是暗自培養了幾十個會摔跤的少年,然後找了機會,出其不意把鰲拜抓了起來。

鰲拜少年康熙

電視上放的鰲拜武功多厲害,其實沒那麼邪乎,鰲拜是戰將出身,確實沒有五六個人近不了他的身,但他當時年事已高,十幾個小伙子想搞定他還是很容易的。

康熙羅織了鰲拜30條罪狀,沒有一條是說鰲拜謀反的,因為實在沒有證據,也不令人信服。

鰲拜畢竟勞苦功高,康熙並沒有殺他,但他自己可能想不開,入獄沒多久就憂急攻心病死了。

死亡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不打招呼的貿然現身,鰲拜的生命就這樣平靜的中止了。

少年康熙智擒鰲拜,其實就是少年康熙血氣方剛任性而為,包括後來的突然下旨削藩,也是年少輕狂,並非理智的處理方式。

當然了,換個人,估計也不能比康熙做的更好,以上只是馬後砲的言論。

康熙晚年的時候,良心發現,在處理了反鰲拜的第一大功臣索額圖之後,順手給鰲拜恢復了一個正二品的爵位。

等到看不慣老子的雍正皇帝即位後,直接給鰲拜恢復到了一等超武公的公爵位,這個爵位已經給到頂峰了,這裡面有雍正拉攏滿清勳貴,以穩定帝位的考量因素。

再到了也看不慣老子的乾隆皇帝即位後,又取消了鰲拜的公爵爵位,但還是留了個低等爵位給鰲拜的子孫世襲罔替。這裡面仍然有乾隆整頓吏治的考量,因為他當政的時候,正是修《貳臣傳》的時候,鰲拜擅權,乾隆又尊崇自己的爺爺,所以對鰲拜低看了好幾眼。

不論怎樣,客觀上講,鰲拜在開疆拓土方面還是有大功勞的,只不過是由於自身不知道低調而吃了大虧,後世之人也要以此為鑑——

不要一朝得勢就飄飄然,一旦飄起來,就會飛到別人的頭頂上,下面就會有無數雙眼睛看你不爽,因為你遮擋了人家的太陽!

吆喝,回頭一看,介紹鰲拜的篇幅有點長了,一寫下來就收不住,下面3位的介紹會盡量簡短一些,以免把文章寫的像老太太的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

第2位 馬占山

馬占山,1885年出生於長春公主嶺市,和鰲拜是老鄉中的老鄉。

鰲拜馬占山將軍

他爺爺是闖關東逃難到吉林的,到他小的時候,家境依然是非常的貧苦。

很多名人都是從小成長於貧苦的環境之中,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正所謂——

身不苦,則福祿不厚;

心不苦,則智慧不開。

由於生活困頓,他小的時候他就被送去給大戶人家放馬,吃盡了苦頭,但也從此對馬的習性瞭如指掌。

馬占山本來就姓馬,然後又放馬,後來當了響馬(鬍子),再後來成了騎兵總司令。

白雲與黑土結緣是因為跟“火”有關係,馬占山這一輩子都和“馬”有關係。

後來,有個癟犢子誣告馬占山偷馬,馬占山憤而出走,進山當土匪了。

再後來被清軍招安收編了,在他26歲的時候,又被張作霖的奉軍收編了,這個時候他已經混成馬連長了,發展的速度在當時算是比較慢了。

後面由於在奉軍中作戰有功,逐步受到了提拔,但升遷速度也算是中規中矩,並不是特別的出彩。

他人生的大轉折出現在鎮壓郭松齡叛軍的時候,是他率軍擊敗郭部,並活捉了郭松齡夫婦。

這個戰績,把本來要捲鋪蓋卷跑的張大帥高興壞了,趕緊給馬占山提了個師長,沒過一年,又升為了軍長。

就這樣,馬占山作為一名高級軍官,才算是登上了民國混亂的ZZ大舞台。

他之所以名垂青史,倒不是因為上面的這次轉折,而是因為鬼子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當時他已經是奉軍中鎮守黑龍江的黑河警備司令,在聽到東北軍不抵抗,紛紛逃往關內的時候,他破口大罵,然後毅然在黑龍江舉起反抗日軍侵略的大旗,任黑龍江抗日救國軍總司令。

這大大振奮了民族精神,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

鰲拜李幼斌飾演的馬占山

後來因為勢單力薄,裝備落後,詐降於日本,當上了黑龍江省主席,他用這個職位趁機搞了一大堆軍火彈藥,然後帶著偷偷的跑了,聯合其他抗日團體,在黑龍江繼續打擊日偽軍。

後來還是因為實力太弱,不得以敗退進入蘇聯,後來借道歐洲,繞了一大圈,才返回到上海。

回到國內後,他去晉見了蔣,可惜,因為不是黃埔系,蔣沒有重用他,只是後來發生西安事變的時候,馬占山參與了和平解決。

抗戰期間,因為他力主抗戰,在天津居住時,鬼子幾次派人暗殺他而未成功,但他始終不懼鬼子特務的威脅。

由於他的聲望在東三省很高,抗戰勝利後,蔣讓他擔任東三省的副司令長官,他就去露面意思了一下,不願為反動派賣命,然後就回到了北京,受到了教員的熱情接見,讚揚說他早就是一起抗日的同誌了。

1950年11月29日,馬占山病逝於北京,雖然當時新中國建國才一周年,但畢竟他已經從黑暗熬到了黎明,並在晨光中看到了太陽。

相較於其他千千萬萬已經犧牲了的民族英雄,他也算是幸福的了。

第3位 李幼斌

只要看到雲龍兄,我358團都會過來幫忙場子…

在查看吉林名人的時候,竟然發現「雲龍兄」也是吉林的,所以不免幫場子,也排了進來。

鰲拜李雲龍劇照

李幼斌,1958年出生於長春市,小時候經常跟著姐姐去話劇團,慢慢的也就投身到了影視行業。

他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妥妥的科班出身,在畢業後相繼出演了一系列的影視劇,算是混個了觀眾的眼熟。

真正讓他事業大爆發的,是他在47歲「高齡」時出演電視劇《亮劍》當中的男主角李雲龍,這個「痞子英雄」瞬間火遍大江南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要知道,不是隨便哪個明星都可以稱的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8個字的評價的,因為很多明星的粉絲群體都不是跨年齡段的,而「李雲龍」卻是覆蓋了各個年齡層!

李幼斌和他姐姐,現在都已經是國家一級演員了,他在飾演李雲龍這個角色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表演痕跡,看起來非常暢快,不像後來一些人飾演的,拿腔拿調,裝腔作勢,看起來好尷尬,看完電視還得掃一地的雞皮疙瘩…

李幼斌後來出演的都是一些正面的角色,比如上面的馬占山,他也在電視劇《決戰江橋》中飾就演過,老鄉演老鄉,拿捏起來還是比較容易到位的。

身為地道的吉林人,李幼斌為了影視事業也算是做出了一定的個人犧牲——

為了飾演好安徽大別山出身的泥腿子李雲龍,說了那麼多髒話,竟然沒有說過一句“滾犢子”,以免漏出東北腔,實在是憋坏了……

上面這話是開玩笑,只是想到了隨手一寫。

鰲拜李幼斌

總而言之,李幼斌老師已經獲得的眾多演繹成果,一定會在影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是確定無疑的了。

第4位 楊靖宇

這第4位,是最特別的一位,也是最令人尊敬的一位!

為什麼特別?

因為他老家不是吉林的,雖然不是吉林的,但吉林卻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個縣。

所以,只要提到吉林名人,一定繞不開他——

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

鰲拜楊靖宇像

1905年,大清還沒亡的時候,楊靖宇出生於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他的原名叫馬尚德,後來到東北因為抗日需要,才改名為楊靖宇。

所以,也可以說,馬尚德是河南的,楊靖宇是吉林的。

楊靖宇在河南省考入開封防染工業學校,之後參加了一系列的革命行動,組成了整個河南省第一支革命武裝——確山縣農民革命軍。

他曾先後5次被捕入獄,受盡敵人的折磨,但都矢志不移的堅持偉大的工農革命事業!

1929年,他24歲了,被派往東北組織革命,並在九一八事變後擔負起組織抗日遊擊作戰的任務。

1934年8月,東北各部抗日軍隊合編為東北抗日聯軍,楊靖宇任第一軍軍長,主導整個南滿區域的抗日游擊戰事。

楊靖宇帶領東北抗聯艱苦作戰,給了鬼子們沉重的打擊,僅僅幾年時間,就在東北地區打的日軍膽寒。

後來鬼子增調重兵,對抗聯的根據地進行大規模進犯。

1940年2月23日,楊將軍在反擊鬼子的時候,孤身一人與敵人周旋了5晝夜,誓死不降,最後由於叛徒的出賣,不幸犧牲為國捐軀。

鰲拜楊靖宇在冰天雪地中戰鬥

楊將軍犧牲後,喪盡天良的鬼子用鍘刀鍘下了楊靖宇的頭顱,並送往偽通化省的各地示眾。

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這牲畜用刀剖開了楊靖宇的腹部,查看楊靖宇是如何在冰天雪地中堅持下來的,結果看到將軍的胃裡連一粒糧食都沒有,只有幾團棉絮…

可想而知,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堅持下來對敵作戰的!

楊靖宇將軍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輝煌的一生。

他率領東北抗日聯軍在林海雪原的艱苦環境中與日寇血戰,為全民抗戰建立了具有戰略意義的功績。

他以草根棉絮充飢,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氣概,更在億萬人民心中樹起不朽的豐碑。

所有後人應該追捧的——

都應該是像楊將軍這樣的民族脊梁,而不是曾經大行其道的一眾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