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期,陳坤挺熱鬧的。
一是他參與的電影《封神榜》上映了。
陳坤在裡面扮演了元始天尊,仙氣飄飄,但鏡頭不多。
二是他的修心活動「行走的力量」開始了第十三次啟航。
「行走的力量」這個計畫特別玄乎,提倡的是“止語”,意思是只走路不說話。
就在這個檔口,狗仔坐不住了,連爆了陳坤兩條大料。
首先,47歲的陳坤又有了兩個3歲的孩子。
其次,他和周迅在西藏偷偷領證結婚了。
雖然前期預熱做得不錯,但這個料並沒有掀起太大的水花。
娛樂圈有小孩是大新聞,但對於陳坤這樣的老牌藝人來說,可不算是大新聞。
況且,陳坤一向特立獨行。
不過很快,這兩條荒唐的爆料就被當事人否定了。
總結一下,就是沒影兒的事。
那陳坤有孩子嗎?
有的,2002年兒子陳尊佑出生,今年已經21歲,是個大小伙子了。
文藝男神尚未衰老,兒子就已經步入青年了。
而孩子的生母是誰已然成為演藝圈最大的秘密。
演員陳坤,活的肆意極了。
一 性格決定命運
陳坤的童年有點像《情深雨濛蒙》裡的依萍。
依萍曾在一個大雨天低聲下氣的去父親家要錢,陳坤也幹過這事。
當時正值過年,陳坤前往父親新組建的家庭,伸手要壓歲錢,但是被繼母趕了出來。
年紀尚輕的陳坤大鬧了一場。
他在校門口被打了,蹲在地上的時候,他只能看見一雙雙腳,那些腳從他身邊匆匆掠過。
等到人流漸稀之時,他奔回學校找同父異母的哥哥幫忙,但沒想到的是打自己的就是這個哥哥。
這個故事就像電影,委屈和不解沒有宣洩的出口。
他不懂,不懂為什麼父母要離婚,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和母親和繼父以及幾個兄弟擠在13平方米的房子裡,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童年如此困窘。
他更不明白為什麼沒有爸爸要被其他人欺負,會被罵是沒有爸爸的孩子。
在那個霧濛濛的重慶,留給陳坤的多是憂傷和沈痛。
潮轆的空氣孕育了陳坤的冷漠、憂鬱、不屑和玩世不恭。
這些氣質刻在了骨子裡,在後來成就了他的演員之路。
1995年,陳坤的姊姊在結婚前車禍過世。
這場災難讓他體會到了世事無常,也是從那時開始,他開始信佛,打坐。
彼時的陳坤不過16歲,生離死別讓他早熟也早思。
自己和別人是什麼關係,自己和社會是什麼關係,自己與世界又是什麼關係。
剛出道的時候,陳坤的訪談就比其他新人難採,他壓根也不進入娛樂這場遊戲。
這是祂的魅力,也是祂的槽點。
但細數他的演藝生涯,他的低產、他的自如都得益於此。
二 被眷顧的人生
前文說到他像依萍,不只是大雨滂沱中要錢那一幕,他的求生手段也和依萍很像。
高中時期的陳坤常常會去夜總會打工,當服務員,每天的薪水加小費收入不斐。
在原本的願景裡,他會從服務生做到領班,再到大廳經理。
然後在重慶買房子,爸爸媽媽都搬進去,不喜歡的人都離得遠遠的。
在那慢節奏的小城裡過著有些惰性的生活。
但人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很快他又瞄準了夜總會的歌手,開始打起了唱歌的主意。
機會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他主動請纓唱歌,並且不收取費用,奈何歌聲不夠動聽。
就在進退不得之時,一個唱歌前輩為他介紹了一位聲樂老師,王梅言。
他和老師學了幾年聲樂,此後的人生就像開了掛一樣。
這並不是說他的歌唱程度有多好,而是指他的運氣好到爆棚。
1996年,他陪朋友到電影學院報名考試,被偶然路過的老師攛撻著一起報名。
三試之後,他成為那一屆男生成績的第一名。
拋開他中規中矩的實力,他身上那種莫名的憂鬱氣質才是吸引老師的原因。
所謂「禍國殃民」,有時候也不只是女生,還有男生。
1999年,還在上大三的陳坤拍了自己的處女作《國歌》。
第二年,他拍攝了趙寶剛導演的《像霧像雨又像風》。
這部電視劇的參演者有不少都成為當紅大腕,周迅、陸毅、李小冉、孫紅雷,廖凡。
周迅更是和陳坤成為了二十餘年的好友。
更重要的是,這部片是趙寶剛特地為陳坤準備的。
如果不是當初趙寶剛的承諾,現在的陳坤可能已經成為室內設計師了。
大四的時候,同學們都錄取找到了可拍的劇本,只有陳坤心性驕傲,不願意被劇組挑來挑去,準備逐漸淡出這個圈子。
就在他聯絡國外大學預備改變賽道的時候,趙寶剛承諾下部戲一定找他。
《像霧像雨又像風》如約而至。
這部片在豆瓣高達8.2分。
有網友評價:
「在我心中,後來的民國戲無論如何都再難超越這一部了,因為它骨子裡還有隻屬於那個動盪遙遠的年代裡煙雨浩渺的意境和哀愁綿長的心緒。」{/b }
電視劇播出的時候,它並沒有成為經典,收視率也遠沒有後來的《金粉世家》那麼高。
但時過境遷之後,劇裡那個猶疑、多情、傷感、清澈的陳子坤成為觀眾對陳坤的印象。
《像霧像雨又像風》播出後,媒體把陳坤看作勢頭強勁的新生代小生。
當時陸毅較之陳坤,更早拍攝了趙寶剛的作品《永不瞑目》,先一步成名。
《像霧》播出後,坊間傳聞趙寶剛“捧陳坤壓陸毅”,而當事人是這樣和媒體解釋的:
「陸毅是匹駿馬,陳坤是匹野馬。人們一開始一定都會喜歡駿馬,但野馬馴服了也會是匹好馬。」
野馬很快就被馴服了。
2003年,《金粉世家》播出,連獲央視八收視冠軍。
陳坤再一次演繹民國公子哥,這次他飾演的是紈綺子弟金燕西。
劇裡的陳坤俊俏、天真、熱烈,但最終與戀人南北離散,永不再見。
「輕易說出一輩子的人,也就熱乎一陣子。」
《金粉世家》在影迷心裡是一部封神之作,連帶著陳坤也因為這部劇鑲了金邊。
無論未來他演了什麼爛劇,他永遠都是觀眾心裡的金燕西。
2003年,陳坤24歲,初出茅廬桀騁不馴。
有記者問他,和董潔的緋聞是真的嗎?
他帶著晦暗不明的笑容,不肯定不否定,不屑記者的娛樂桃花向採訪,也不屑娛樂圈裡各種規則玩法。
他尤其不屑的是娛樂圈的某些前輩,孩子都十幾歲了,還保持著單身的人設。
相比成為偶像,他更想成為演員。
在拍戲這方面,沒有人比他更張弛有度了。
他的作品量不多也不少,電影和電視劇雨露均霑。
不說部部精品,但每部都不落窠臼。
《巴爾札克與小裁縫》《雲水謠》《理髮師》《畫皮》《畫皮2》《龍門飛甲》《尋龍訣》《讓子彈飛》
2010年是他給自己設的分水嶺。
這一年,他離開了自己待了十年的經紀公司,獨立創立自己的工作室。
他反思自己過往演戲的套路化。
老天眷顧他,不斷給他遞好本子,他漸漸迷失掉了,陷入了名與利的漩渦。
有的演員就算演一個小配角都是如飢似渴的,而對陳坤來說,一切都有些容易。
男一號,一直是男一號。
為了找到當演員的敬畏之心,他開始自虐,給自己找不好受,找小角色演。
他的第一個作業是《讓子彈飛》裡的胡萬,一個切實的反面角色。
過去的陳坤極少碰觸反派,而這次機會是他主動爭取來的。
靠著一點酒勁,他在飯桌上問姜文“導演,偶像派你敢用嗎?”
第二天姜文就打過來電話,說有個小角色,你來嗎?
胡萬這個角色,陳坤演得很爽,很投入,他發自內心地喜歡自己表演時的狀態,也渴望別人能理解他。
陳坤第二次轉型嘗試要屬《尋龍訣》,劇中的胡八一經歷過越戰,又懂摸金之術,是一個機智猛男,與他以往的陰柔憂鬱形象截然不同。
這次任務,他完成得很好。
但對陳坤自己而言,最寶貴的財富是可以和黃渤和舒淇一起合作。
陳坤對黃渤和舒淇的表演讚不絕口,直言在他們身上找回了對錶演的敬畏之心。
那時的陳坤自信極了,他曾開玩笑地對記者說,自己不會過氣的。
三 愛「作秀」的陳坤
陳坤沒有黑料,只有「異」料。
他這個人特別神叨,明明信佛,卻每每在採訪裡展現出一股子傲慢。
無論是什麼採訪,他都能滔滔不絕地自我闡述,中間夾雜一些佛言妙語,讓人摸不著頭腦。
看他採訪,基本上看不到記者的提問。
一個提問,他可以自由發揮,綿延很遠,伴隨的還有動作的大開大合。
而他又自述「是個散淡的人」。
那是一種很奇怪的景象。
這或許真是信佛多年的一種外化表現,他注重心靈的修行,喜歡看佛書,習慣打坐。
曾經有那麼幾年,他還嘗試了一下清教徒的生活,不抽菸喝酒,嚴格規定作息和日常行為。
2011年,他和團隊策劃了第一期「行走的力量」,主張在行走中找到自己,感受自己的內心,「相信自己的無限極」。
真的是玄而又玄的東西。
這種話術和行徑不免讓人覺得他做作,裝13。
這就像現在的明星炒作行銷一樣不落,卻高低得整個記佛器帶著。
但12年過去了,陳坤的「行走的力量」依然進行中。
心靈修行這件事,他不是說說而已。
只有安靜地行走,他才能時時刻刻自省和覺察。
自己有沒有陷入娛樂圈的遊戲規則裡?是否在無形中追逐著名和利?
陳坤至今未婚,除了早期的德國女友外,也沒有任何戀情曝光。
但是他卻有一個兒子。
這幾乎給陳坤陰鬱的人設又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他沒有避諱自己有個兒子,更沒有避諱自己的兒子沒有母親。
對於這樣的情況,他勸慰兒子的方式是,這是你的命運。就像自己的父母離異一樣,一切都已成事實,沒有得選。
四 人過中年的下行路
這幾年,陳坤有點“晚節不保”,演的好幾部作品都撲了。
諜報影集《脫身》電影《侍神令》古董權謀劇《天盛長歌》都市商戰《輸贏》…
連撲幾部之後,大家開始討論起陳坤的演技。
他的演技真的有那麼好嗎?
年輕時候拍的幾部經典作品都是本色出演吧?
坦白來講,陳坤在演技方面是有限制和表演舒適區,但撲的這幾部真的不怪陳坤。
多位大咖演員用收視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中年男演員不要碰古偶仙俠劇,真的會撲。
那張有了一些褶子的臉真的不適合出演純愛古偶,裡面充斥著純粹且矯情的愛情。
大多數古偶愛情始於顏值,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沒有任何邏輯和劇情。
周冬雨下凡拍《千古袂塵》,撲了。
秦昊的《錦繡南哥》,撲了。
張震的《宸汐緣》,撲了。
章子怡的《上陽賦》,撲了。
以上不全是仙俠,但絕對都算古偶。
電影咖遠離古偶。
另外想聊一聊的是陳坤的《輸贏》,就像網友評論的那樣,
「懸浮又降智,爛劇本,陳坤都救不了」
演員的好名聲都是好作品累積起來的。
市場下行,沒有好劇本,還要不要演戲?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陳坤好劇本吃的夠多了,如今體驗一把普通演員的無奈,也算是一種修行吧。
結語:
陳坤的氣質在演藝圈是獨一份的,他的思考性也是。
圈內再沒有一個演員像他這樣如此敏感地覺知名與利對自己的影響,並致力於用行走進行內修。
這某種角度上來講是自討苦吃。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陳坤在不斷的內修中,努力跳出這個世俗的規則,這已經非常令人尊敬了。
求名求利固然沒有錯,但陳坤為我們實驗了另一種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