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超級大國,無論在人口上還是在戰力上都屬於巔峰的行列,早期的楚國因為長期在漢水活動,被中原排斥並稱他們為“蠻夷”,直到楚莊王執政之後這種現象才有所改善。
楚莊王在位期間可以說是楚國的巔峰時期,春秋五霸中楚國稱霸就是在楚莊王時期,關於楚莊王是何如讓楚國強大起來有很多種說法,就是楚莊王一鳴驚人之後楚國一夜之間就強大起來了,當然楚國的稱霸之路遠沒有如傳說般這麼簡單,讓我們來看看楚國是如何稱霸的。
莊王繼位,沉寂三年
身為秦穆公的嫡長子,秦穆公去世之後熊旅也就是後來威名遠揚的「楚莊王」順利繼位。
雖然繼位非常的順利但是國家內部卻存在諸多的問題在等待著尚未成年的楚莊王去解決,但是此時的楚莊王似乎看不到這些問題一樣,在上位之後並未大肆管理朝政而更多的是注重自己的享樂,並在自己的宮殿前面寫上“進諫者,殺無赦”可見楚莊王不想管理朝政的決心。
在楚莊王登基的第二年,晉國率兵攻打楚國的附庸國蔡國,此時的晉國實力強大,蔡國只是楚國的附庸國自然不能抵擋,於是向楚國求救,但是楚莊王依舊不管不顧儘管蔡國位於楚國的家門口,就這樣蔡國被晉國攻陷簽下一大堆不平等的條約,在兩年後蔡國國君忍受不了這樣的屈辱最終自殺,而楚莊王依舊不為所動。
在楚莊王上位三年後,國家面臨罕見的大饑荒,外族部落趁此機會攻打楚國,有了前車之鑑自然不會缺少後車之師,東方的其他部落也開始在楚國境內大肆作亂,並且楚國的附庸國庸國也聯合蠻族對楚國進行征討,天災加上人禍換上任何一位君王都要忙得不可開交,但是楚莊王依舊不為所動,依舊載歌載舞。
一鳴驚人,進行改革
在這樣的情況下楚莊王在百姓的心中是妥妥的昏君啊,不過幸好還有忠良之臣,也幸好楚莊王並非真正的昏庸。
據記載大臣伍舉不願看到這種情況就入宮納諫,並且問一隻鳥為什麼三年既不動也不鳴叫,楚莊王知道這是在說自己,於是楚莊王放棄享樂開始親自處理朝政,並對國家的一些弊端進行了改革:
- 發展農業: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因為大饑荒再加上各地暴動,楚國的農業已經幾近荒廢對於國家發展來說非常的不利,於是楚莊王讓孫叔敖去發展水利便於生產,此後就形成以楚國首都郢都為中心的南北灌溉網絡,農作物得到水的灌溉後自然連年大豐收,農業也不再拖楚國的後腿;
- 商業改革:早期楚莊王曾下令鑄造大錢禁止使用小錢,這其實是對貨幣的貶值,商人以利為先,損害了商人的利益那麼商人自然也就不干了,一時間國家經濟癱瘓,孫叔敖上台之後恢復了之前的小錢,從而國家的市場秩序又重新開始運轉起來,對後來楚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文化改革:早期楚國被稱之為“蠻夷之國”,這是因為楚國人的行為和環境在中原人眼裡跟蠻夷一般無二,直到楚莊王時期,下令學習中原文化,並且楚莊王以身作則不斷向周圍人請教,之後楚國在文化上也慢慢跟中原比肩;
- 政治改革:在為政中楚莊王選擇重用大量人才,其中有孫叔敖、伍舉、申公巫臣等一系列文臣武將,他們為楚國的稱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尤其是孫叔敖可以說是楚莊王的“管仲”
- 願意納諫:楚莊王早期因為不想別人納諫甚至在宮殿外寫下“納諫者,殺無赦”這樣的牌子,可到了後期,楚莊王願意納諫也是能成就楚國霸業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

楚國稱霸
在這一系列的改革後楚國國力強盛開始吞併其他國家,先後吞併舒、陳、鄭等國,晉國為了阻止楚國的霸業派出軍隊意在伏擊楚軍,在楚國稱霸之前一直是晉國稱霸,所以楚莊王聽說晉軍之後就準備撤退,但是在大臣的建議下並沒有班師回朝而是選擇與霸主晉國一戰。
此戰最終以楚國的勝利為終止,楚軍選擇繼續攻打中原,最終問鼎中原後強迫、鄭、許、蕭、宋等國依附楚國,其他小國在楚軍打敗晉軍之後就紛紛投奔楚國,楚莊王成為新一代的中原霸主。
結語
- 可以看出楚莊王的一鳴驚人並沒有傳說般的那麼厲害,只能說楚莊王並不昏庸只是早期三年並無實力,在得到賢臣的幫助之後才能發揮手腳,而楚莊王跟齊桓公又有所相似,齊桓公是依靠管仲成就霸業而楚莊王則是依靠孫叔敖成就霸業,由此得出,一鳴驚人是賢君遇到了賢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