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娛樂圈少數的演技派之一,陳坤的人氣始終居高不下,但他的身世背景卻鮮為人知。陳坤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了婚,他跟著媽媽一塊兒改嫁,後來親生父親也已經再婚成家。繼父對他視如己出,而生父卻跟他漸行漸遠。
人世幾回傷往事
父母離婚那年,陳坤不過小學一年級。為了不影響自己離婚後的生活品質,父母倆都表現出了自己極為自私的那一面,誰也不願意帶著這個「拖油瓶」兒子,所以那個時候的陳坤,似乎除了哭便再無它法。在養孩子這件事情上,僵持不下的父母常常爭辯不休。最後母親心軟了,但也只是將陳坤寄養在外婆家裡。
陳坤的童年記憶裡,親生父親的模樣都日漸模糊,就算是母親也鮮少露面。因為父母倆都已經再婚了,母親跟繼父給他又生了一個叫做陳偉的弟弟,母親改嫁的這個男人之前離過婚,身邊原本就有個兒子。而父親那邊,第二任妻子身邊也帶著一個比陳坤大兩歲的兒子。就這樣,無論哪邊看起來,陳坤都成了最多餘的那一個。
隨著外婆年事已高,身體也越來越弱,母親這才將他接到了自己身邊。就這樣,陳坤總算是有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家,母親、繼父外加上兩個弟弟的五口之家,總是顯得十分擁擠。雖然生活過得很拮据,但幸運的是繼父對他還不錯。只是陳坤的生父就不那麼慣著他了,每次去找生父要生活費的時候,繼母都對他咬牙切齒。
後來陳坤也很少去找生父要生活費了,因為繼母的眼神實在恐怖非常。每次過年的時候,陳坤的繼父都會在除夕夜就將壓歲錢給到了陳坤,雖然不多只有十塊錢,但每年的大年初一陳坤都會將錢塞回繼父手裡:「爸,這錢你幫我存學費吧!每逢此時,陳坤的媽媽都會在一旁偷抹眼淚。
離愁漸遠漸無窮
16歲那年,陳坤首次離家去重慶讀高中。自己正是要花錢的時候,家裡的兩個弟弟也不能不上學,所以這個家的負擔又重了不少。素來懂事的陳坤,他的課餘時間總是安排得滿滿登登,不僅常去酒吧做服務生、做駐唱,而且還利用休息日去兼職。在一次勤工儉學的過程中,重慶歌舞劇院的王梅言老師一眼相中了他的音樂才能,決定無償教他聲樂。
後來,陳坤考進了東方歌舞團,王梅言老師對他的知遇之恩他永生難忘。臨行去北京求學之際,繼父瞞著兩個兒子,給陳坤塞了500塊錢,並且語重心長地囑咐道:「孩子,你雖不是我親生的,但我卻自始至終把你當親兒子看,在大城市這麼點錢確實不多,你就拿上吧!
自從考進東方歌舞劇團之後,陳坤就不敢有絲毫的懈怠。這裡的學員大都是從小就開始接觸表演的,而自己只是半路出家還沒有後門,想要在這兒混出個編制實在難上加難。於是在1996年,陳坤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這個地方,考進了北京電影學院的表演系。在大學期間,陳坤就陸續出演了多部影視劇作品,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在大學畢業之後,陳坤的演技才能也徹底被發掘了出來,短短幾年就戲約不斷。從《鴛鴦蝴蝶》到後來的《雲水謠》、《龍門飛甲》,陳坤憑藉出眾的演技還曾斬獲「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等殊榮。眼看自己的演藝事業步入正軌,陳坤便將自己賺來的錢絕大部分都拿了出來,給母親跟繼父貼補家用,連兩個弟弟的學雜費他都一人包攬了。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再後來,繼父跟母親都雙雙退休了。自兩人退休之後,陳坤就將父母老兩口,跟兩個弟弟一塊兒接到了北京跟自己同住。周圍有不少人都很詫異:「你對你媽媽好理所應當,但你又不是你繼父親生的,為什麼這麼掏心掏肺呢?」每次聽到這樣的言論陳坤都很氣憤:「要是沒有繼父,又怎會有我的今天? 他就是我親生父親! ”
在陳坤的影響之下,兩個弟弟也對繼母跟父親十分尊重,一家五口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了一起。直到後來有一天,一家人在一塊兒吃飯的時候,陳坤下意識就為繼父夾了菜。繼父語重心長地跟他說:“孩子,你對我這麼好,我很感激也跟感動,但你也得對親生父親好才行呀,要不然我心裡真的是很不安生!”
坐在一旁的母親也幫著丈夫敲邊鼓:「是呀,畢竟是你親生父親給了你生命,雖然他沒怎麼養育你,但單靠著血脈之親,你也得找機會關懷他一下,畢竟這是天大的恩情吶! 」其實陳坤早前對這個生父是充滿怨恨的,但現在自己也已經做了父親,也該學著放下一些東西了。於是他終於鼓起勇氣到生父上了電話。
電話剛一接通,陳坤就聽到了一聲蒼老的聲音,往日說話鏗鏘有力的父親終歸還是老了。短暫拉過家常之後便匆匆掛了電話,雖然話音已經落了,但父子倆舉著話筒的那隻手,卻不約而同地停頓了好一陣,想必此時父子倆的心早已經再次融匯在了一起,可能這就是父子情深四個字最好的詮釋吧。
小結
小時候,陳坤最大的願望,就是盼望父親能給自己一個踏實的擁抱。時隔多年後,陳坤終於等來了。他特地擠出時間回到了四川老家,見到了自己的親生父親:「爸,你能抱我一次嗎?」這句話深深觸動了陳坤父親年邁的心:「兒子,是爸爸對不起你,來爸爸抱!
如今算起來,陳坤自己的兒子也已經十多歲了。在幸福家庭的滋養下,陳坤自己的兒子也正在茁壯成長。一日為父,陳坤也感知了一個父親肩上的責任跟身不由己。每次外界提及陳坤的兩個父親,陳坤都會幸福滿滿地表示:“兩個爸爸都是我的親人,沒有遠近親疏這麼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