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6樊於期

{IMG}

易水之畔,風寒之際,勇士踏上不歸路。當初,太子丹送赴咸陽執行暗殺秦王任務的勇士不止一人,分別是荊軻和秦舞陽。然而,此次秦國之行還有一位重要角色,他就是樊於期。儘管他早在出發前就已犧牲自己,完成使命,但他的人頭卻成為了刺秦行動的關鍵元素。

{IMG}

在易水訣別之際,荊軻為接近秦王籌備了兩份重要禮物:一份是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另一份則是樊於期的人頭。地圖代表了督亢的肥沃土地,燕國的慷慨之舉讓秦王感到滿意。然而,最終關頭,地圖成為了行動的突破口。

{IMG}

樊於期的人頭看似不重要,僅是一個叛將的頭顱,秦王也未必會特別看重。但荊軻的意圖在於通過此舉表明燕國的態度。樊於期作為秦國叛將,來到燕國就意味著燕國站在了秦國的對立面。這種情況下,兩國的外交關係自然會產生裂痕,荊軻即使帶著地圖前來,也難以得到良好的待遇,更別說接近秦王了。

{IMG}

然而,攜帶樊於期的人頭至少能表明燕國的願意,恢復兩國外交基礎。燕國曾是秦國的盟友,對抗六國,這為雙方建立了外交關係的基礎。解決樊於期這個問題,有望重建兩國的外交關係,也增加了荊軻接近秦王的機會。

{IMG}

樊於期的自願獻身看似高尚,但實際上他並非孝子。他的叛逃讓家人蒙受牽連,遠非真正義士之舉。樊於期曾是秦國有影響力的人物,敢與丞相呂不韋對抗,甚至煽動叛亂。然而,他的叛變只是給政敵提供了藉口。

{IMG}

樊於期的自殺似乎是他最後的選擇,一場豪賭。無論結果如何,他都有機會雪家族之仇,赴陰曹與親人團聚,甚至為自己爭取壯麗的名聲。無論他是否自願,他的死都成為了刺秦行動的一部分,他已經註定成為了犧牲品。

{IMG}

延伸閱讀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