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1895年6月27日-1974年4月19日),字宜生,山西臨猗人,國民革命軍將領。是一位抗日名將、追求進步的國民黨員。
1910年入太原陸軍小學。 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 1915年入保定軍校第五期步兵科學習。 1924年後,任晉軍第四旅第八團團長,第四師師長。 1927年參加北伐戰爭。隔年任第三集團軍第五軍團總指揮兼天津警備司令。 1930年參加中原大戰,失敗後進駐綏遠。 1931年任晉綏軍第35軍軍長、綏遠省政府主席等職。
1936年11月初,發動百靈廟戰役並肅清了綏遠境內的偽軍,挫敗日軍西侵綏遠的陰謀。抗日戰爭時期,歷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剿總」司令。 1949年1月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北京及其全部珍貴歷史建築完好地保存,200萬北京市民的生命和財產免遭兵燹。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水利部、水利電力部部長,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任水利部(後來的水利電力部)部長長達22年之久,為新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4年4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9歲。
人物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傅作義出任第一任水利部長,到逝世前一年懇辭批准,一直工作了23年。在擔任水利部長期間,傅作義踏遍了全國的山山水水。從天山腳下到莎經之濱,從松遼平原到珠江三角洲的水利電力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發生嚴重水災時,傅作義親赴抗洪搶險第一線,為新中國的水利電力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毛澤東:“你是北京的大功臣,應該獎你一枚天壇一樣大的獎章。”
毛澤東高度評價: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功勞很大,人民絕對不會忘記你。
人物軼事:
傅作義早年因遠離家鄉,耗費較大,又不注意節省,向人借了20兩銀子。寒假回到家中,父親沒有責備,只帶他到黃河邊,讓他脫掉鞋襪,一同跳入水中,然後對他說:「我的錢是這樣掙來的。」傅深感內疚,自此一生崇尚簡樸,人稱「布衣將軍」。
來源:歷史人物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