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高樑河慘敗經過

2024-11-15趙匡胤

趙匡胤

一、乘勝北伐

話說宋太宗趙光義蕩平北漢,志得意滿,創作了《平晉賦》和《平晉詩》,命侍臣唱和,把酒當歌。

宋太平興國四年、遼幹亨元年(西元979年)六月,宋太宗趁滅北漢之餘威,揮師東進,意在收復燕雲失地。

趙光義的意圖很明顯,直撲遼南京,

六月十九日便進入遼境,在金台頓(也叫金台驛,今河北清苑一帶)招募了百餘個嚮導,令日騎東西班指揮使孔守正等將領率兵直撲岐溝關,遼守關將領劉禹看到神兵天降,開城投降,沿途州縣遼守將幾乎望風而降,僅在涿州一帶遭遇到遼北院大王耶律奚底與統軍使蕭討古的一支人馬阻擊,由於雙方力量對比懸殊,耶律奚底被勢頭強勁的宋軍擊敗而退走。宋太宗所統宋軍僅用四天時間,就進抵遼南京城下(又叫燕京,原幽州,今北京),一下令南京城中的遼將士陷入恐慌的混亂之中,此時,遼南京留守韓匡嗣不在城中,其子韓德讓權知留守,立刻組織軍民守城,以待增援。

宋太宗這次北伐,所率人馬不少於十萬,他把御營指揮所設在南京城南的寶光寺,親臨城下指揮圍城作戰,勢必拿下南京(幽州),命令定國軍節度使宋渥攻打城南,彰信軍節度使劉遇攻打城東,定武軍節度使孟玄喆攻打城西,河陽軍節度使崔彥進攻打城北,每面攻城部隊應該不下萬餘人。命令宣徽南院使潘美為知幽州行府,事,為攻破城池後接管幽州作準備。命令桂州觀察使、洮州觀察使米信率軍屯駐城外東南角“以備非常”,也就是預備隊,並且命令右龍武將軍趙延進督工建造攻城器械,限半月內完成。據分析,在北面警戒遼援軍的人馬約兩三萬人,扈從宋太宗的禁衛親軍也有兩萬餘人。

趙延進行動迅速,攻城器械八天就完工。

六月二十六日,宋太宗在禁衛軍的護衛下親自到城北監督諸軍全面攻城,並且清理外圍,派人勸降。三十日,又坐步輦威風凜凜地來到南京城下,督促諸軍攻城,而宋太宗的出現在城北,這也為後來宋軍慘敗埋下伏筆。試想:宋太宗自己率殿前士卒於城北,恰面對遼援軍,而充當預備隊的曹翰等人,卻率兵於城東南,也恰恰被遼軍擒賊先擒王了,讓宋軍瓦解了。

趙匡胤

二、耶律休哥馳援

卻說遼景宗耶律賢與皇后蕭燕燕得到邊報,立刻召集蕃漢臣僚商議破敵之策。如今作為緩衝的北漢已經不存在了,現在是面對北宋的攻勢,如何應對。對於南京等地,有人主張放棄,退保虎北口、松亭口一線。有人主張固守南京,出兵救援,這是戰略要地。

皇后蕭燕燕聽了大臣們的建言後,力主固守南京,如放棄南京,整個燕雲地區將會不復屬遼,故南京勢在必守,派出援兵,擊敗宋軍。蕭燕燕派使臣向在南京週邊地區的耶律沙部、耶律斜詔部、耶律奚底部、蕭討古部以及在南京北松亭關一帶的耶律學古部詔示“軍中事宜”,時為隱的皇族耶律休哥更是主動請纓,馳援南京。

且說宋軍在宋太宗親自督戰下,不惜代價,連日攻城,炮石連天,為了拿下南京,連屯紮城東南曹翰所率的精兵預備隊都投入攻城,一時間形勢十分危機,不時有軍民翻城而降。

正在宋軍不惜代價攻城之機,遼將耶律休哥率五千騎兵已經到達南京城城西的西山山麓南下,由於耶律休哥律所統人馬有限,一面派人通知在南京外圍的遼軍各部,一面令將士白天每人舉兩面大旗,夜間每人持兩把火炬,虛張聲勢,迷惑宋軍。

趙匡胤

遼南府耶律沙率所部奔赴高梁河,突擊到宋軍側後誘敵(高梁河從南京東南流過,是桑乾河支流,這一帶也是宋太宗所處的位置,也是宋軍撤兵必經之地)。

當宋太宗聞知有萬餘遼兵正沿高梁河移動,統兵大將是耶律沙。

可以說從宋太宗到宋軍將士,對於耶律沙這個名字太熟悉了,他與宋軍多次交鋒,是遼軍中的著名將領,如今他率人馬出現在高梁河一帶,引起宋太宗的懷疑,但區區萬餘人,宋太宗想用優勢兵力一口氣拿下,就親率禁衛軍,又調集一部分攻城部隊,奔耶律沙這股遼軍而來。

耶律沙率遼軍是沿高梁河由東南而往西北,宋太宗率宋軍是沿高梁河由西北而東南,很快,雙方就狹路相逢於河畔。

宋太宗信心滿滿,仗著人多勢眾,擊鼓搖旗就殺了上來,耶律沙心中有數,指揮部下奮起迎戰,一時間塵埃蔽日,殺聲震天。雙方來來往往激戰了兩個時辰,耶律沙所部遼軍支撐不住了。

宋太宗看到戰場上宋軍氣勢如虹,一下更是精神百倍,他把手中的令旗一揮,對耶律沙部遼軍發起最後的總攻,將土們個個爭先,人人奮勇,他手下那些禁衛將士更是爭先殺敵立功,生龍活虎一般殺過陣來。

耶律沙所率的遼軍彷彿如決堤之水,紛紛掉頭策馬順著高梁河畔而逃。被勝利沖昏頭腦的宋太宗以及宋軍將士,根本沒有想到這是一個陷阱。

趙匡胤

三、高梁河之戰

當宋太宗與將士們正追殺得興起之時,突然之間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率一支遼軍橫斜裡殺出,攔腰斬斷了追擊的宋軍,剎那間追擊的宋軍大亂,隨之更糟糕的事情發生了,遼惕隱耶律休哥率領的遼軍已經包抄到宋軍南面,發起進攻。

宋軍已經與耶律沙部鏖戰多時,體力消耗很大,突遭耶律斜軫與耶律休哥兩支生力軍分左右翼夾擊,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士卒找不到將領,將領找不到宋太宗,倉猝迎戰,宋軍死傷無數。耶律沙也率所部策馬返身殺回,宋太宗沒想到風雲突變,急調攻城部隊來援。而守城遼軍看到攻城宋軍匆忙撤圍,料到援軍到達,於是擂鼓搖旗,吶喊助威,並打開城門,耶律學古率拔中兵馬自後攻擊宋軍。

這是一場宋遼之間的浴血大戰,鬥志昂揚的遼軍在宋軍中往來馳騁,所向披靡,殺得宋軍人仰馬翻,宋太宗在激戰中大腿上與屁股上分別中了一箭,傷勢很重,被禁衛軍拼命護送回行營。

宋太宗驚慌失措地返回行宮,夜裡狂風大作,宋太宗深恐遼軍來襲,失了性命,就在夜裡投下將士,率少數親信悄悄南逃了,留下櫸從宿衛官禦龍弓箭直都虞候高瓊在御帳中,讓樂人演奏“引龍真樂”,給將士造成他在御帳的假像。

趙匡胤

由於屁股與大腿中箭,傷的很重,宋太宗逃到涿州,已經無法乘馬,侍衛們找來一輛驢車(據說是竊了一輛驢車),宋太宗「變服」換乘驢車,自小路失魂落魄地南逃到保州金台驛。

且說遼軍,雖然打敗宋軍,傷亡也也很嚴重,穩耶律休哥也身受三處創傷,鳴金收兵,安營休息。

隔天,耶律休哥與耶律斜軒將又對宋軍發動雷霆攻勢,而宋軍群龍無首,不見了宋太宗,士心一下崩潰了。遼軍一鼓作氣追殺了三十餘裡,斬首宋軍上萬,繳獲大量的兵仗、器甲、糧草,還有宋太宗禦用的服裝寶物,隨從侍奉的宮女,包括北漢皇帝的妃嬪們。

遼軍將士們還想乘勝追擊,信託隱耶律休哥道:「窮寇莫追,聖上與皇后令我等解南京之圍,任務完成,宋軍大敗,目的達到。」實際上遼軍將士們也負出慘重的代價,已成強弓之末。

趙匡胤

四、“金台失律”

且說宋太宗逃到金台驛,剛剛坐下來稍稍休息,有人來報:有數千人馬向南潰奔。宋太宗十分生氣,命令殿前都虞候崔翰率一千禁衛軍追回來。

崔翰奏請說:“請求陛下不要追究南潰之罪,臣願單騎獨往,領其而歸。”

宋太宗望了一眼崔翰,同意了。

於是,崔翰單騎而追,對著潰逃的士卒揚鞭大喊:“將士們,今天子聖明,諸君負堅執銳,衛駕遠征,何故潰走,今聖上特遣我來邀諸君回營,知大義者速返。”於是,這股南逃之軍隨崔翰返了回來。宋太宗龍顏大喜,解下身上所佩的金腰帶賜給崔翰。

宋太宗的「衛隊」首領高瓊率所部奮勇突圍而出來到行營,而宋太宗的六班衛士都不見了,宋太宗惱羞成怒,要治罪砍頭。高瓊勸諫:「陛下晨夕兼行,令不密下,此乃主將之罪也。今衛士皆以材勇選,從徵攻下太原,有功未賞,卻欲盡誅之,其可乎?

趙匡胤

高瓊的勸諫暗示此次兵敗,是主子的責任,而今要對手下開刀,有可能引起兵變。

宋太宗沉思片刻,不在追究。透過此事可以分析,這些南奔者,當是宋太宗的親衛禁軍,因宋太宗受傷,這些六班禁衛怕受牽連而南逃,這便是所謂的「金台失律」。

有關宋太宗這次北伐失敗,宋朝官方記載閃爍其詞,極力迴避,李燾的《長編》中說:“上以幽州逾旬未下,士卒疲頓,轉輸回遠,复恐契丹來救,遂下詔班師。”是說宋太宗主動班師了。

其餘的徐松《宋會要輯》、王稱《東都事略》都沒書戰敗之事。 《宋史》參與此次北伐的曹翰、崔彥進、劉遇諸將的傳,都含糊其辭。

到是宋人私人記載,多言宋太宗兵敗,《默記》中載:“太宗自燕京城下軍潰,北虜追之,僅得脫。”

楊億《李繼隆墓誌》中書:“會戎人救至,我師不利,倉卒之際,即議班旋,車駕宵徵,諸將皆去”。

宋太宗高梁河之敗,一來是戰略上輕敵,戰術上的失誤;二來是宋太宗沒有做好充分準備與佈置,把自己暴露給遼援軍,遭到攻擊後,宋太宗自己先逃,而全軍崩潰。

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