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
要說哪個太宗皇帝拉胯,那肯定是宋太宗趙光義。組織的兩次北伐都失敗了,還喜提高粱河車河的稱號。到後面連個小小的交趾和党項都打不下。他還謀害自己的哥哥趙匡胤。也是因為這樣,趙光義在後世人們的眼中,形像不怎麼好。可真是這樣嗎?歷史沒那麼簡單。
開寶九年(976年)正欲統一天下的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隔天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此時北宋週邊的割據政權就只剩下吳越國錢俶、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北漢劉氏。趙光義他先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南方被搞定之後。只有割據河東十二州的北漢王朝仍在負隅頑抗。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趙光義命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率崔彥進等軍圍攻北漢都城太原。北漢國主劉繼元聞北宋大兵壓境,急遣使赴遼國求援。三月宋軍擊敗了前來救援北漢的遼朝軍隊,並斬耶律敵烈等五員大將,北漢再次派人向遼求援,但使者被郭進軍捉住,並在太原城下殺掉。北漢潛師出擊,又被宋軍打敗,遂據城固守。
統一後北宋王朝的疆域
四月中旬宋軍攻下盂縣、隆州、嵐州等地區後,宋太宗率軍至太原,以數十萬大軍,集兵圍城。五月初一北漢宣徽使範超出降。五月初三北漢馬步軍都指揮使郭萬超等先後出降。最後劉繼元在外無援兵,內無鬥志的情況下,於五月初六出城投降。北漢王朝的滅亡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實現了南北方主要地區的統一,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楊業
滅亡北漢,可以說是趙光義軍事上為數不多的成就,當然這一勝利果實並不屬於趙光義一個人,郭威、柴榮、趙匡胤都為統一天下,結束戰亂做了許多工作。此外在滅亡北漢後趙光義還意外獲得了一員大將,此人便是後來威震契丹的楊業,也就是楊家將中楊令公的原型。
按理說宋朝在經歷了那麼多的戰事,軍士疲倦,應該休養生息一段時間才對,再圖謀被契丹人佔領的燕雲十六州。可是趙光義並不那麼想,他在滅北漢之後明顯有些飄了。同年五月趙光義趁伐取北漢之勢,從太原出發展開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復河北易州和涿州。趙光義下令圍攻燕京,宋軍與遼人在高粱河畔展開激戰。趙光義親臨戰場,結果受傷中箭,乘驢車倉惶撤離,北伐失敗。 “高粱河車神的稱號”也是在這個時候有的。在後來第二次北伐遼朝、統一交趾、攻打党項中宋朝軍隊也是屢戰屢敗。
趙光義雖然在武功方面遜色於自己的哥哥宋太祖趙匡胤。但在文治方面趙光義是一點也不比哥哥差。
政治上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
文化上組織人員修成《太平御覽》和《太平廣記》、《文苑英華》。此外趙光義還擴大科舉的取士人數,他在位時期的第一次科舉就比宋太祖時代最多的數字猛增了兩倍多,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他本人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而展開。
在軍事方面趙光義除了剛剛說過的幾場戰事之外,他還對北宋的軍事進行了改革。為了更好地控制與駕馭出征將帥,宋太宗開始實行“將從中禦”的政策,授予出征將帥應對謀略、攻守計劃,或授以陣圖以指揮前線將帥作戰。但由於各種主客觀原因的限制,宋太宗朝“將從中禦”政策施行效果並不盡理想。
北宋為什麼沒有像五代十國的政權短命,趙光義是起了很大的作用,是他使北宋的典章制度更加完善,避免了宦官和外戚專權、藩鎮割據,做為守成之君趙光義還是很合格的。在趙光義的統治下北宋王朝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崇文抑武為宋朝帶來了文化藝術的空前繁榮與經濟快速發展。當然崇文抑武也造成國民性格中尚武精神的逐漸弱化,最終導致亡國。
宋太宗趙光義還是一個關心百姓的皇帝。北宋淳化四年(993)二月宋太宗趙光義下詔賜給京城年事已高者禦寒衣物,百歲老人則另外加賜塗金帶。恰好這一天,京城大雪紛飛,天氣異常寒冷,因此,宋太宗立即又派遺中使賜給孤老貧窮者每人千錢及若干米、炭。
趙光義他一生有功也有過,功是使宋朝的典章制度更加完善,宋朝319年國祚有他一半功勞。過是在戰略方面他還不夠成熟,使黨項和交趾一步步地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