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高曉鬆成名路
高曉松是1969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爺爺張維是深圳大學的創辦人,奶奶陸士嘉是北大的創辦人,爺爺高景徳是清華大學的校長,他的父母都是清華大學的教授。
一家人都是有文化人,家裡的氣氛很好。高曉松從小就是這樣的家庭,所以他的身上,充滿了一種文藝的氣息。但他身上的文藝氣息,實在是太濃了。
高曉鬆在1988年進入了清華大學的電子工程專業。原本他還想著,他會像父親一樣,繼續做一個有學問的人。然而,讓人意外的是,高曉鬆在清華待了幾年之後,竟然選擇了休學,改行了。
直到1994年,高曉松才真正踏上了音樂之路。再之後,她以《同桌的你》一炮而紅遍大江南北,成為音樂界的風雲人物。
1999年,《那時花開》由他導演,並於2002年獲得法國、美國兩大獎項的《我心飛翔》。
高曉松以優異的表現,展現出了他的才華。但高曉鬆的名氣,卻是因為《曉說》。
《曉說》是純粹的聊天節目,沒有任何特效,高曉鬆就在這裡和大家聊歷史、文學、生活經驗,包羅萬象。
高曉松似乎很有興趣,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而高曉松,則是在一個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的學識和表現技巧,為他的主持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他說得頭頭是道,讓人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他說:「你沒有時間看那些無聊的書籍,我會為所有的人讀。」
《曉說》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突然就火了。三個月的時間,播放量就突破了三千萬,成為了熱門的綜藝節目。高曉松看起來胖胖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很有意思的心。
二、「跌落錄」的高曉松
然而,在這掌聲中,卻夾雜著各種不同的疑問。高曉鬆在節目中發表了不少看法,雖然點擊量很高,但也有一些意見不能認同。
還記得高曉松曾經在《曉說》上講到,先輩們在造字時,將「矮」與「射」弄反了:「寸身為矮,委矢為射」。
還上升到了民族批判,說我們這個民族稀里糊塗的,這麼明顯的錯誤都沒人去糾正。
一副只有他看得清清楚楚的樣子,別人都是瞎子。但如果仔細觀察漢字的形態演化,就會發現並非如此。
「射」的右是“手”,左邊的“弓”,這就是拉開弓弦的意義。到了後來,隨著漢字的發展,逐漸發展為「身」、「寸」。
「矮」字左側的箭,既有「尺子」的意義,又有「矢」字的「短」。
如果高曉松仔細研究一下漢字的演化,他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只能說,他博覽群書,但不擅長。
馬雲曾經給高曉松下過這樣的評論:“他的知識庫一團亂麻,真真假假都分不清,但我就是喜歡。”
他知道的很多,但他只是皮毛,並沒有真正接觸到。只是高曉鬆的口才很好,所以大家都很喜歡。
如果只是靠嘴皮子的話,高曉松也能當個逗比。但他要炫耀自己的知識,把自己不懂的歷史知識和自己的想法結合在一起。
什麼“北方人都是漢姦”、“美國是中國的救命恩人”、“四大發明都是假貨”,這些都是大膽的顛覆,雖然有不少人點擊觀看,但與歷史事實不符。高曉松被譽為“歷史製造者”,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而且,他的美國籍,也讓網友們意識到,他常常誇讚美國。
也難怪,在這個網路越來越發達的時代,高曉松這個千奇百怪的人,會有今天的「人設崩塌」。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的過去,都會變得更加的清晰。
有真知灼見的人,會被時間證明為真,而那些信口開河的人,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一無是處。這也是高曉松形象崩潰的主要原因。
三、為什麼人們不再相信高曉松?
高曉松,這個曾經被稱讚過的大學者,如今似乎已經從神壇上掉了下去。人們對他的評價已經不是很高,而是更多的批評。
他靠著自己莫名其妙的言論,得到了那麼多的關注,現在卻遭到如此巨大的打擊。高曉松也曾經試圖挽回自己的名譽,例如在網路上宣稱自己是中國人,例如參與了《人民日報》主持的這個現場直播。
不過,支持他的人並不多。因為因特網具有記憶力。高曉松聲稱自己是中國人,但他在節目裡也說了自己是中國人。
對於「外國國籍」、「法律上不再是中國人」的說法,高曉鬆的來歷依然撲朔迷離。
高曉鬆的確很有才華,不然也不會這麼火爆。但也正是因為這樣,高曉松這個有才華的明星,更加要愛惜自己的羽毛。
講真話,辯論真話,特別是涉及歷史問題的問題,更要慎重。這就是一個學者,在傳播自己的知識和文化。不然高曉鬆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不過是做個網紅而已。而網紅,從一夜成名,到一夜之間,又算得了什麼?
只有那些有實力的人,才能在歲月的考驗下,屹立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