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每當聽到這首悲涼的離別之歌,就想起數千前荊軒刺秦前的那次送別,高漸離擊著築,荊軒和著節拍唱歌。
荊軒非常清楚,這次的告別將是永別,正如歌聲中的「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一樣,荊軒此去,唯有一死,根本沒有回頭路可走。
荊軒是戰國著名劍客,也是戰國四大刺客之首,他行刺秦王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差一點就改變了歷史。
荊軻明知道行刺秦王是一條不歸路,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做了,光是這份赴死的決心與勇氣,也足以讓人敬佩。
易水送別荊軻
荊軻刺秦的過程中,發生一件奇怪的事,當荊軻與秦王嬴政對峙之時,整個過程中,秦王並不落下風,還擊中了荊軻八劍,史書的記載是這樣的:
秦王復擊軒,軒被八創。
我們想像的荊軒刺秦,應該是具備絕世武功的高手行刺秦王,就像張藝謀電影《英雄》中的場景一樣,普通的衛士根本不是刺客的對手。
但從歷史來看,行刺秦王的刺客荊軔甚至不是秦王的對手,他連續對秦王砍中八劍,失去進攻能力,最後才被秦國衛士所殺。
那麼問題來了,荊軻真的武藝不如秦王?刺秦為什麼會失敗?
一、荊軒刺秦的助手不行。
太子丹計劃的行刺秦王的人選是兩個人,荊軻是其中一人,另一人是荊軻一直在等待的朋友,這個人是誰,史書沒有留下名字,只知道這個人是荊軻要等的人,住的地方很遠,荊軻已經為這個準備好行李了。
荊軻與秦舞陽
但太子丹對此感到不滿,認為荊軔是故意拖延時間,於是把秦舞陽推薦給荊軻,秦舞陽雖然13歲就能殺人,但荊軔並沒有把秦舞陽放在眼中,認為秦舞不足成事。
太子丹擔心時長夢多,會節外生枝,於是催促荊軒動身,荊軔生氣了,於是不再等他的那個朋友,與秦舞陽一起出發了。
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刺秦失敗,秦舞陽完全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關鍵時刻掉鍊子。
到了秦國後,荊軻捧著樊於期的首級,秦舞陽捧著地圖匣子,一前一後進入大殿。
《史記 刺客列傳》:至陛,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謝曰:“北蕃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悃。願大王少假借之,使得畢使於前。”秦王謂軻曰:“取武陽所持地圖。
走到台階下時,秦舞陽突然臉色大變,害怕得發抖,朝堂之上的大臣感到很奇怪,只有荊軻非常冷靜,他回頭朝秦舞陽笑笑,然後對秦王說:
北方藩屬蠻夷之地的粗野人,沒有見過天子,所以心驚膽顫。希望大王稍微寬容他,讓他能夠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要不是荊軻沉著冷靜,連刺秦的機會都沒有,秦舞陽為什麼關鍵時刻掉鍊子?
秦舞陽關鍵時刻掉鍊子
沒別的原因,就是人不行,心理素質差。
秦舞陽是秦國名將秦開的孫子,13歲殺過人,但是殺人和行刺是有本質區別的,殺人是以強欺弱,行刺是拿命來搏。
秦舞陽一到秦王面前就害怕,說明他心理素質極差,反觀荊軔,反而是面不改色,心不跳,還能笑得出來,勉強掩飾了秦舞陽的害怕。
從某種意義上說,太子丹給荊軒找了一個沒用的助手,原本是兩人行刺秦王,現在變成荊軒一個人行刺,成功率已經打了半折,因此會失敗。
二、荊軒的武器短。
荊軻用來行刺秦王的武器叫徐夫人匕首,徐夫人是個男的,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鑄劍師,這把徐夫人匕首上有劇毒,只要被匕首割破一點皮膚,就會身中劇毒而死。
徐夫人匕首很短,不到一尺長,差不多25厘米,這麼短的兵器來行刺秦王是很難的。
秦王有佩劍,相傳秦王的劍軒轞劍,有四尺多長,差不多120厘米長,兵馬俑1號坑出土的青銅劍長度是91.3厘米,差不多三尺長,無論是三尺還四尺,秦王的佩劍顯然比荊軔的匕首要長得多。
荊軻行刺秦王時,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本能地後退,荊軒扯斷了秦王的衣袖,秦王馬上抽劍,但是劍太長不方便拔出來。
荊軻用的是一把25厘米長的匕首行刺秦王
荊軒拿著匕首追趕秦王,大殿之上,也沒什麼好躲藏的,秦王就繞著柱子跑,由於事發突然,朝堂之上的大臣嚇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沒有秦王的命令,宮門外的衛士也不敢上前,只能拿著武器守在殿外,等著秦王的命令,秦王被荊軒追著到處跑,根本沒有機會說話。
當時荊軻手中有劇毒的匕首,秦王沒有兵器,秦王不敵荊軻,只能繞著柱子跑。
侍從醫官夏無且把他的藥袋擲向荊軻,荊軻本能地避開,這給了秦王一個喘息的機會,大臣都在叫秦王把劍推到背後。
秦王聽從了,就趁這個機會,把腰間的劍推到背後拔出來,此時形勢發生根本性變化,秦王手中有一把一米多長的劍,荊軒手中有一把25厘米的匕首。
一寸短,一寸險,一寸長,一寸強,有兵器加持,秦王揮劍砍斷荊軒的左腿,荊軒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擲向秦王,但沒有擊中。
此時荊軔手中已經沒有兵器,而且左腿被砍斷,完全失去反抗能力,秦王揮劍連續攻擊荊軒身負八處創傷,刺秦至此完全失敗,後來衛士衝上來殺死荊軒。
兵馬俑出土的秦國佩劍,跑的過程中不好拔出劍
這是荊軻刺秦的整個過程,看不到荊軻的武藝如何,只知道完全靠手中的兵器取勝,秦王沒有兵器時,荊軻追著秦王砍,秦王拔出兵器時,秦王追著荊軻砍。
我們總以為武藝高強能夠抵得過兵器的優劣,實際上並非如此,很多時候,武藝就是個擺設,或者是現代人電視看多了,實際上,古代打仗只講搏殺技,不講武藝。
從搏殺來說,兵器比武藝重要,對於普通人來說,一把好的兵器,甚至能擊殺對方的將領,戰場只講生存,不講武藝。
而荊軔作為劍客,其實並無太多實戰經驗,從史書的記載來看,荊軔沒有一次實戰經驗。
荊軻曾與與蓋聶談論劍術,但被蓋聶被眼神嚇走了,荊軻曾與魯勾踐進行一項賭輸贏的遊戲,但魯勾踐發怒地趕走了。
荊軒在燕國的朋友是個殺狗的屠夫和擅長擊築的高漸離,也沒有荊軒憑藉著劍術搏擊的經驗,他們在一起做得最多的就是喝酒。
史書上說荊軻喜歡讀書和擊劍,但荊軻沒有實戰的經驗。
荊卿好讀書擊劍。
從他的經歷來看,荊軻很多時候他是與人談論劍術的,講的是理論,實戰經驗並不豐富,這也是荊軻刺秦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實戰兵器很重要,武藝反而不那麼重要
三、荊軻想活捉秦王。
荊軻在臨死前說了一句話: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今天的事之所以沒能成功,是因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訂立歸還諸侯們土地的契約回報太子。
從荊軔刺秦的動作也能看出來,荊軒拿到匕首後,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著匕首刺向秦王。
如果想要秦王死的話,直接把匕首刺向秦王的心臟就行,幹嘛還要抓秦王的衣袖,抓衣袖的目的是活捉秦王,要挾秦王歸還侵吞六國的土地。
荊軒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自己想活命,只有活捉秦王,荊軔才有可能活命,秦王一旦被殺,荊軒也就活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