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青年
谷文昌是河南省林縣(今林州市)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他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隨解放軍南下,參加解放福建的戰鬥前,在太行山革命老區留下的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廣為流傳。後來,他到福建工作,始終心繫百姓。習近平總書記稱讚他「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出名巧石匠
1915年10月,谷文昌出生於河南省林縣西鄉坪區(今石板岩鎮)郭家莊南灣村一個農民家庭。父親谷玘和育有三子,谷文昌排行老二,又稱谷程栓。
谷文昌的父親是個純樸的莊稼人。為了養家活口,他常上山砍柴然後賣掉換點小錢,買些油、鹽等生活用品。谷文昌7歲時便開始幫家裡做家事、種田。由於家境貧寒,谷文昌9歲時就告別了學堂。
林縣自古就有「匠鄉」的美譽,木匠、瓦匠、鐵匠、石匠等匠工門類齊全,技藝在身,這些人的生計自然比一般人要好一些。谷文昌看到石匠師傅的活計接連不斷,又能賺錢養家活口,就迷上了石匠的手藝。他不怕吃苦,不怕勞累,努力學習,很快就學成了石匠精鍛細刻的好手藝,「巧石匠」的名義享譽在大山里的村村寨。
中共中央黨校內的谷文昌雕像
谷文昌20歲那年,由於家庭變故和債主逼債,家裡把能賣的東西全部賣光還了債,一時傾家蕩產,全家八口人僅靠六分薄沙地維持生計。隔年,父親上山砍柴時不幸跌下懸崖身亡,全家如天塌了一樣。在重重苦難的逼迫下,為了家庭生計,谷文昌和大哥谷程順捲起鋪蓋,帶上石匠的工具,上山西下河南,走東家串西家做起石工的營生,還一邊幹石工活一邊做些小買賣。由於他們誠實守信,為人厚道,每家的石工活都精鍛細刻做成精品,受到雇主的交口稱讚。
回鄉尋找黨組織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依照中共中央、毛澤東的戰略部署,八路軍129師挺進太行山,創建以太行山為依託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1938年,129師太行第4遊擊支隊奉命由河北涉縣進駐林縣北部地區。
1942年初秋的一天,谷文昌在山西長治給一富戶人家鍛石碾。接近午餐時分,有一個中年男子路過那裡,看到谷文昌一手拿著小鐵鎚,一手緊握掄(小鋼鑽)把,不慌不忙地叮叮噹當鍛造著。在那大大的碾砣上,他鍛得紋理均勻,深淺適宜。那名中年男子見狀便脫口而出:
小鐵鎚好像一頭牛,小掄把好像一部犁。不耕田吃白面,不種芝麻吃香油。長木匠來短鐵匠,石匠八尺算一丈。
谷文昌一聽是林縣老鄉的口音,急忙停下手中的錘鑽,問:老鄉,你是林縣啥地方的?來來來,稍坐一會兒,我給主家說說,晌午在這裡吃頓飯。
這位中年男子說:「我老家就是任村的,在老頂山給人家放羊。我聽說八路軍來到了咱家鄉,明天準備回老家,要去跟著共產黨鬧革命。」谷文昌聽了老鄉的話,心裡激動萬分。
谷文昌馬上讓主家結了工錢,又告訴了大哥,星夜起程,奔回了老家。
1942年初,中共林北縣委派共產黨員郭勳到西鄉坪一帶開展工作。 1943年6月,建立中共西鄉坪村黨支部,有黨員12人。郭勳代表上級黨組織指定靳言錄為支部書記。是年8月,又在西鄉坪建立了農會、民會、婦救會、兒童團等組織。
谷文昌很快就找到了黨組織,把自己的全部積蓄捐了出來,用於家鄉的革命事業。由於工作積極肯幹,谷文昌被群眾推舉為農會主席。他追求革命真理,同年冬天第一個報名參加了由黨組織舉辦的冬學民校。白天幫八路軍翻山越嶺到5公里開外的桃花洞、上坪、馬鞍垴、車佛溝等山村送信,晚上攀著崎嶇不平的羊腸小徑到車佛溝村民校學習,有時回到家里天就亮了。
為了發動群眾,谷文昌在工作中根據山區的實際,編了許多群眾喜聞樂見的順口溜。這些順口溜,對於喚醒民眾的革命熱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車佛溝十里長,越走越想娘;車佛溝十里深,越走越灰心。窮人累一年,還是難過年;富人不工作,肚大腰又圓。翻身鬧革命,越走路越寬。
貧苦人在山區勞動墜山死亡事故頻繁發生,他就編道:前晌喝了稀飯上東嶄,中午吃了糠面上西嶄,餓著肚子去幹活,死在山里沒人見,要想不過苦日子,只有跟著共產黨幹。
1944年3月,根據谷文昌工作突出的表現和請求,經靳言錄介紹,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剿蝗、養蠶搞生產自救
1943年至1944年,豫北地區一帶特別是安陽、林縣,遭受了罕見的大旱,鋪天蓋地的蝗蟲將農作物蠶食。
林北縣、安陽縣在黃家坡設立了聯合指揮部,谷文昌任剿蝗指揮部偵察兵、七區剿蝗大隊長。他積極組織村與村、區與區聯合剿蝗作戰,先後帶領3000餘名群眾在焦家屯和清涼山一帶展開滅蝗大會戰。經過黨政軍民艱苦努力,終於戰勝了蝗災。中共漳北地委、五分區政治部在慰勞信中,表揚谷文昌等人為「剿蝗的勇士」。
谷文昌是個善於觀察學習的人,在實踐中學會了養蠶技術,這為他領導山區群眾發展養蠶事業進行生產自救、支援抗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3年到1944年,是抗戰最困難的時期。在華北一帶,日軍繼續實行“治安強化運動”,對抗日根據地連續進行大“掃蕩”。同時,大批國民黨軍隊投敵、通敵,太行山區和林縣的偽軍突然增加。加上連續幾年的嚴重自然災害,根據地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
為此,中共林北縣委響應中共中央、毛澤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動員黨政軍民掀起了以農業生產為中心的大生產運動。村村組成互助組,開渠、修灘、割草積肥,進行生產自救。邊區政府繼續鼓勵開荒,並依照規定將開墾荒地免交公糧3年延長為5年,調動了群眾開荒積極性,取得了顯著成績。
谷文昌當時所在的七區共有14個行政村,七零八落的分佈在太行山。這裡山高林密,養蠶是救災度荒的好門路,但當地群眾不注重養蠶技術,迷信“蠶姑奶神”,燒香磕頭跪拜神靈。
穀文昌到各村召開養蠶農戶會議,並請祖輩都是養蠶能手的申九華老人到各村進行技術指導和現場授課,傳授養蠶經驗,組成1234戶群眾參加的山蠶養殖合作社。春秋兩季,合作社獲利120萬元(冀南幣),推動了當地養蠶業的大發展,對抗日救災起了很大作用。
抗戰支援前線
1944年4月11日,林縣全境解放。盤踞在安陽的日偽軍不甘心最後的失敗,仍在臨終掙扎。 9月上旬,日軍第15旅團和偽軍1000餘人,由安陽出發,分兩路向林北地區「掃蕩」。有一天,駐姚村的日偽軍100多人偷偷向白草坡一帶進犯。
谷文昌聽到民兵崗哨報告的敵情後,立即行動,抓緊時間讓區幹部組織群眾向山溝轉移。他自己則不顧個人安危,率領部分民兵殿後,阻擊敵人進攻,保護人民安全撤退。
上黨戰役前夕,林縣、林北縣掀起了參軍的熱潮。到解放戰爭時期,民兵隊伍更加發展壯大,村村都組織有民兵隊伍。谷文昌帶領民兵,積極參與解放戰爭,並大力動員群眾支援前線。
從1945年9月起,谷文昌先後參加了邯鄲、鹿樓、湯陰、新鄉、安陽等戰役、戰鬥。在頻繁的支前、參戰中,谷文昌率領廣大民兵與正規部隊一樣,出入槍林彈雨,集膽識智勇於一身,屢建奇功。
南下東山縣
1948年初,谷文昌調任林縣第二區(今林州合澗鎮)區政委,8月又調至十一區(今林州任村鎮)任區書記。這段時期,他參加林縣土地改革複查工作。工作中,他依靠群眾,團結群眾,敢想敢幹,勇於擔當,曾多次受到上級領導的表揚。
1948年12月,中共林縣縣委會根據太行五地委的指示,組織一支114人的南下工作隊。在組織南下工作隊的動員會上,縣委書記馬興元、組織部長蔡良承等率先報名。谷文昌也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說:“人家馬書記、蔡部長能離開家鄉來咱們林縣鬧革命,現在人家又要隨軍南下,我們林縣人決不能當孬種,我們也報名去!”在他的帶動下,林縣有不少幹部紛紛報了名。
1954年秋,谷文昌下鄉研究時的留影
1949年1月下旬,林縣任村區和谷文昌所在的郭家莊南灣村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林縣縣委書記馬興元、組織部長蔡良承、宣傳部長郭丹、副縣長郭景週帶領的這支工作隊,被編為南下長江支隊第5大隊第3中隊。他們南渡黃河,跨過長江,取道上海、杭州等地,直抵福建省沿海地區,包括和台灣隔海相望的東山縣小島。這些幹部為解放東南沿海,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竄犯大陸沿海區域,保衛海疆,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濃濃故鄉情
谷文昌在福建任東山縣委書記時,常想念家鄉那片熱土。有一年秋天,谷文昌寫信給林縣老家的三弟,說他胃口不好,想念老家的黃梨子。大黃梨熟了,三弟買了隻大紙箱,一層紙一層梨,精心包裝,送他到東山。
第二年初秋,谷文昌又給三弟來信說:今年黃梨熟了,再給我郵一箱吧。去年你給我郵來的梨,我一個也沒有捨得吃。放爛後,我把梨核埋到我的試驗地裡,前幾天已經長出幾吋高了。我要在東山試種梨樹,要讓咱家鄉的黃梨樹在東山大力推廣。
谷文昌曾兩次帶領東山縣的主要幹部到自己的家鄉林縣參觀「人工天河」——紅旗渠,決心以家鄉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把東山縣建設成為祖國東南沿海風光旖旎、光彩奪目的寶島。
1981年1月30日,谷文昌因病在福建漳州逝世,享年66歲。 ■
本文為《黨史博覽》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