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句話說得好,如果要看古代皇帝如何,那我們更應該看一看那個朝代大致是什麼情況,有什麼樣的條件。在這裡,我們大家都知道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統治者為滿洲愛新覺羅氏,而這十二帝分別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道光皇帝、咸豐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宣統皇帝。並且在清朝期間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也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前期農業和商業發達,江南出現了密集的商業城市,並在全國出現了大商幫,在此基礎上,人口突破四億大關,佔世界總人口十億的近一半,但在清朝後期由於政治腐敗,內憂外患,最終破滅。
以上便是清朝大概簡介,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康熙,可說到康熙我們有時會忽略康熙的父親—順治,順治在位期間可以說是立國未穩,百廢待興,並且六歲即位,那是相當不易的,而當其親政時,他也是十分有頭腦,並且十分愛學習,勵精圖治,在朝廷中重用漢人,虛心學習漢文化,這對民族融合與交流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對外方面,他主張招撫政策,穩定社會,這些都為其康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是給其康熙登基最大的禮物了。可康熙即位時也和他的父親差不多,也是年少即位(6歲),但是由其四位大臣輔佐,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在這幾位大臣當中有的是忠心輔佐,但有的卻是心懷鬼胎,另有圖謀,康熙要想親政,也先要從這幾位大臣入手,這就離不開「智取鰲拜」這一事件了。在智取鰲拜中,我們可以看出康熙的果敢以及權謀,他知道自己當時的勢力遠遠不及鰲拜,所以就趁其拜見時抓捕,可謂是打了個措手不及,不但如此,他還會積極拉攏勢力以此作為鬥爭,這對一位十幾歲的少年來說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了,為自己日後的親政鋪平了道路。可接下來的平定三藩、統一台灣、驅逐沙俄、大破準噶爾等事件都是為其康熙盛世提供了巨大的動力。作者本人也在這裡總結了一番,平定三藩,體現了康熙的意志堅定,充滿決心;統一台灣,體現了康熙的民族同心,維護統一;驅逐沙俄,體現了康熙的領土意識,敢打敢拼;大破準噶爾,體現了康熙的機智權謀,聰慧識人。綜上,康熙這些自身的優點造就了他在當時那種不利的局勢下,有了這一康熙盛世,有了其前清的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