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是民國時期屈指可數的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驍將,其一生頗富傳奇色彩。
在八年抗戰中,白崇禧常身臨前線,參與了許多重要會戰。白崇禧除了規劃、指揮、督戰外,
也運用自己的軍事智慧,主持編寫了《遊擊戰綱領》和《現代陸軍軍事教育的趨勢 》
等軍事教材及著作,對於各戰區、各軍院等培養軍事人才,提升其軍事素養,對於指導
國民黨各軍隊開展運動戰與遊擊戰,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遊擊戰
"小諸葛"白崇禧傳奇經驗
"小諸葛"白崇禧是民國時期以智勇聞名於當世的人物,其一生頗富傳奇色彩。在民國的軍事人
物中,他是屈指可數的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驍將,且深諳兵法韜略,在抗日戰爭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成為國人稱頌的愛國將領。
"小諸葛"白崇禧
19世紀 30年代,日本隨著翼羽漸豐,加緊了對中國的掠奪與侵略步伐。面對日本的步步緊逼,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卻一再退讓,並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共政策 。把主要精力投入圍剿蘇區紅軍,蔣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國內一切有良知的愛國人士的強烈憤慨。
蔣介石
身為新桂系的二號人物,白崇禧對蔣的不抵抗亦頗為不滿。 1936年 6月他與李宗仁聯合廣
東實力派陳濟棠組成 "中華民國同民革命抗日救同軍"。 並通電全國,向蔣施壓,要求中央對日宣戰,史稱"兩廣事變",此為促成蔣的抗日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為使將來抗戰之廣西有一個更加安全穩同的後方,白崇禧認為,將當時首府南邕遷往桂林更適宜,因桂林多山且眾多的岩洞可作天然的防空設施,加之桂林離海岸較遠,可避免日軍海陸兩面之夾擊。
白崇禧故居
是年秋,全省黨政軍聯席會議一致通過了崇禧與李宗仁提出的遷移首府之動議。於是,桂林再次成為廣西政治、軍事及文化中心。
"七七事變"不久,蔣介石電邀白崇禧赴京共同應對困難。白崇禧本人對此抱持正面態度,以實現多年來要求抗日之鳳願。但其親屬中則頗多疑慮。
七七事變
因在蔣桂戰爭中,特別是 1927年蔣介石的第一次下野,白崇禧是主要的逼宮者,因此,蔣白之間個人積怨已久,親屬的擔心不無道理。但白夫人馬佩璋則通曉大義,鼓勵他自己做主。
白認為,"於今,抗日時機成熟,正是吾人報效國家之時。如果自己不到南京,不但辜負蔣公之德意,則往昔揭示之抗日口號乃是自欺欺人,必將為國民所唾棄"
白主意已定,於1937年8月4日從桂林乘蔣介石派來的專機飛抵南京,日本報紙在白抵京的第二天便作"戰神到了南京,中日戰爭終不可避免" 。的主題報道。
南京政府
不久,蔣介石委任白為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部長,主要參與國民黨軍作戰計畫之製定。
白表示,要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誓與倭寇周旋到底。
在八年抗戰中,白崇禧常身臨前線,參與了許多重要會戰,諸如前期之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和台兒莊大捷、武漢會戰、太原會戰;中期之南昌會戰、隨棗會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後期之棗宜會戰、常德會戰、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湘粵桂邊區作戰、湘西會戰、桂柳反攻等。
"小諸葛"白崇禧之智勇
1937年 8月 1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了蓄謀已久的"八一三"事變,並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
"八一三"事變
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松滬會戰"歷時三月之久,中國投入軍隊70萬之巨,日本也投人 30萬軍隊。
在這場中日大戰中,白崇禧常深入戰爭的第一線督戰,與前線將士深入交談,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做到知己知彼。
他認為,由於淞滬一帶系狹長的三角形地帶,從兵法而言,不適宜大規模的兵團作戰,若在此集結重兵,難以展開,更沒有迴旋餘地,裝備劣等的中圍軍隊就成為敵機械化部隊的獵殺目標。
但作為中國軍隊的最高總指揮蔣介石卻固執己見,與敵人為爭一城一池血拼到底。
白崇禧多次向蔣介石提出建議,我方應作保存實力的撤退,不能死拼硬打,但蔣聽不進正確建議。後白崇禧與前來南京的李宗仁共同勸諫 "淞滬是難以設防的三角地帶,不宜死守,我軍住滬作戰適可而止"。
不想蔣一意孤行,剛愎自用,拒不接受良策,並說"誰撤退便軍法從事,定不輕饒!"中國軍隊苦苦抵抗至1 1月5日,已疲憊不堪,這時日本援軍第十軍近10萬人從杭州灣登陸,對中國軍隊進行合圍,
杭州灣
中國軍隊頓時崩潰,被迫全線撤退。其時白崇禧受令整頓潰敗的殘軍,他盡最大之努力,試圖將中國軍隊損失降至最低點,無奈大勢已去。
歷時三個月的淞滬會戰,是中國軍隊對外戰爭史上損失最慘重的一次,由於最高當局指揮
失當,死拼硬打,造成中同軍喪失 25萬精銳之師的慘重代價。
值得一提的是,在淞滬會戰中,白視察前線,發現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不身臨前線,只作
遙控指揮,白於是向蔣介石建議,將其調離戰爭前線陣地,讓他去黃河以北、山東北部及河北等地的第六戰區任司令長官,這一建議得到蔣的採納。
馮玉祥
以此可見,白崇禧為人之耿介,眼裡容不得砂子。
在台兒莊大戰之前,發生了一件同軍高級將領抗令不從 、嚴重失職的惡劣事件。淞滬、南京淪陷後,日軍大舉進犯山東一帶之津浦線南段。
身為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軍團總司令的國軍高級將領韓復榘,對蔣介石臨時抽掉他手下兩個重砲旅心懷憤恨,於是置津浦線重地不顧,擅自逃離以保存實力,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多次電令他卻置若罔聞。
韓復榘
韓復榘臨陣逃脫致使津浦路之正面大門洞開,在同軍中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蔣介石欲將
韓法辦以正軍威,但韓手握兩個軍的重兵,這是一件投鼠忌器的事情 、白崇禧在協助蔣介石懲辦屢次違抗軍令的韓復榘這一事件中顯示出了過人的勇略。
白崇禧認為,韓抗令不從,將個人恩怨置於民族大義之上,若不法辦,則不能正軍紀,但韓手
握重兵,若公然法辦,極可能引起內訂,於是向蔣獻策"採用軍事會議的辦法 ,要韓來參加會議 ,然後趁其不備,一舉拿下" 。
蔣介石亦深以為然,為了更穩妥起見,白還建議將會議地點由開封改為今河南商丘一帶的歸德。同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依計而行,很快便將韓拿下,並解捕武昌。
1938年 1月 24日,軍委會最高軍事法庭判處韓復榘死刑,立即執行。韓復榘被公然處決,對那些畏敵如虎或為保存實力抗命不戰的同民黨將領起到了極大的震懦作用,軍心為之一振。
台兒莊位於徐州東北,與微山湖相鄰 ,津浦路從其與微山湖之間通過,它南接隴海線,是進入徐州的咽喉要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日軍欲佔徐州必先奪台兒莊
1938年2月,號稱日軍精銳中的精銳之磯谷師團和坂垣師團分兩路合擊徐州,磯谷師團向滕縣沿棗莊、嶧縣來犯,坂垣師團則向臨沂進攻,以實現先會師台兒莊的目的。
為確保台兒莊不失,同守徐州,蔣介石專門派副總參謀長白崇禧等人組成的臨時參謀團,協助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對 日作戰 。
白崇禧
敵軍進犯台兒莊之敵共4萬餘人,兼有坦克十輛 、重野砲百多門,加之輕重機槍不計其數,更有百餘架飛機進行空中打擊;
中國軍隊防守台兒莊共 20萬人,除蔣之嫡系湯恩伯部裝備較精良外,其餘皆為地方雜牌部隊,裝備粗劣。中同軍隊人數雖多,但 日軍訓練精良,技戰術精湛,且裝備遠勝於我 ,因此敵我雙方實力相當懸殊。
身為台兒莊戰役的最高指揮者李宗仁和白崇禧,皆身經廣西統一及北伐大小戰役不計其數,久
歷戰陣,因而能沉著冷靜,腹有韜略。李白認為.日軍挾淞滬、南京之戰勝餘威,面對巾國的雜牌部隊,必驕狂輕敵,不可一世。
李宗仁
那麼我方應誘敵深入,逐次抵抗 ,等時機成熟再對敵進行合圍。
李白將雜牌部隊的西北軍龐炳勳的軍團防守在臨沂重地,該軍團死死咬住臨沂不放,日軍
連續發動猛攻 ,龐炳勳部頑強抵抗,日軍難越雷池。
坂垣師團再添重兵並親自督戰試圖一口咬下龐炳勳軍團, 崇禧與李宗仁見情勢危機,急調當時駐守豫東的張 白忠五十九軍馳援龐部。
3月 13日,久戰疲乏至極的龐炳勳軍才忽見友軍增援,若大旱之見甘霖,頓時精神倍增。兩軍內外夾擊,打得坂垣師狼狽逃竄,龜縮於莒縣縣城內。
蒞縣
此戰,中同軍隊殲敵 3000餘人 。 。臨沂戰役的勝利,粉碎了敵坂垣師與磯谷師團按預定計劃會師白兒莊的網謀 ,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為取得台兒莊大捷勝利奠定了基礎。
日軍另一支磯谷師團向滕縣發起了攻擊,台兒莊戰役隨之開序幕由於蔣之嫡系湯恩伯部避戰不援,致使川軍第一二二師孤軍奮戰,一二二師從3月16日始血戰三個晝夜,王銘章師長及全師官兵壯烈殉同,日奪取滕縣後,旋即大舉進攻魯西台兒莊:
川軍師長王銘章
在台兒莊會戰期間,白崇禧常深入戰地,與各軍師高級將領進行感情聯絡,並代表軍委會大本
營隊慰問,一者鼓舞士氣,二者饒以民族大義。
3月 23日,磯谷師團與坂垣師團向台兒莊發動猛烈攻擊,李宗仁、白崇禧令孫連仲軍團之兩北
軍三個師堅守台兒莊正面之腹地,令湯恩伯軍團兩個軍駐守在台兒莊至韓莊問運河南岸,側擊嶧縣、棗莊之 日軍,與孫連仲部形成犄角之勢。
湯恩伯
中日雙方在此展開慘烈搏殺,日軍每日落在我軍陣地上的砲彈達六七千發之多,大有炸平台兒莊之勢,
然我軍大多抱著"不成功則成"之決心,與敵展開巷戰、拉鋸戰、肉搏戰,以血肉之軀跟敵人之大砲、坦克相搏鬥,其死戰不退之氣慨亦令敵膽寒。
台兒莊大戰處於膠著狀態。在白崇禧的建議下,李宗仁命令韓莊之守軍張軒師悄悄渡過運河,與原死守在俞兒莊腹地的正向嶧縣方向出擊的池峰城第 十一師,形成前後夾擊之勢:
嶧縣一角
敵軍猝不及防,遂陷入匝匍匐,狼奔豕突,潰不成軍。我軍乘勝追擊,敵軍屍橫遍野,磯谷師團之殘部突圍逃至嶧縣,閉城死守,我 大獲全勝。
台兒莊古城
在歷時 20多天的激戰,中圍軍隊以傷亡2萬多人的代價 ,殲敵1萬多人 ,取得了中同正而抗 日戰場的第一次大勝。
一掃淞滬、南京淪陷之頹喪氣氛,舉國為之振奮,陪都武漢10萬群眾用卡車載李宗任、白崇禧之巨幅像片為先導遊行慶賀台兒莊大戰,亦足日本新式陸軍成立以來第一次挫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