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的一生:清朝三朝元老,從硬剛多爾袞,權傾朝野到被幽禁而終

2024-12-22鰲拜

導語

提起鰲拜,很多人對其印象停留在飛揚跋扈、擅權朝政,被康熙智擒的認知上。

鰲拜

孰不知,鰲拜是清初時期非常重要的歷史人物,自清太宗皇太極時期,鰲拜就已嶄露頭角,在攻克皮島和松錦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深得皇太極器重。

皇太極死後,鰲拜與大權如日中天的多爾袞死磕硬剛,挫敗其想進位稱帝的野心,順治親政後被提拔為議政大臣,正式躋身滿洲決策層。

順治死後,鰲拜又以顧命大臣身份輔佐幼年康熙,一時間權傾朝野,無人與之抗衡,所以,鰲拜是清朝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權臣。

鰲拜鰲拜畫像

因為他確確實實威脅到了皇權,否則康熙也不會繞著彎子,連哄帶騙,讓一群摔角少年偷襲毫無準備的鰲拜,下面我們翻開歷史的塵埃,了解鰲拜跌宕起伏的一生。

滿洲巴圖魯的由來

1610年,瓜爾佳·鰲拜出生在滿洲一個軍功勳貴家族,他的父親衛齊任八門提督,他的伯父則是後金開國元勳,被稱為五大臣之一的費英東。

作為將門之後,鰲拜不僅精通騎射,而且從青年時起就效力軍中,在跟隨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徵朝鮮中屢立戰功。 不過真正讓鰲拜成名的還是皮島之戰。

1637年,皇太極為解決困擾後金後方安全十幾年的皮島問題,命英郡王阿濟格出兵,皮島(朝鮮椵島)雖然區區彈丸,但駐島明軍卻倚仗海上和火器優勢從容對抗,導致清軍多次鎩羽而歸。

鰲拜

此次攻島,鰲拜主動請纓,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

“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於是在清軍艦艇主動吸引明軍的同時,鰲拜率輕舟精銳,快速推進,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利用大砲火鈳猛烈還擊,清軍受挫,形勢緊急。

這時鰲拜挺身而出,奮勇衝殺,冒著砲火與明軍展開近身肉搏,清軍一舉跟進,登上皮島,引清軍主力攻島,經過一番廝殺,皮島終於被攻克。

鰲拜

消息傳回盛京,皇太極大喜,要知道皮島一直是清軍的心腹大患,皮島一除,皇太極再無後顧之憂,而寧錦防線的明軍失去了牽制後金的有力外援,因此皮島戰略意義非常重大。

鰲拜則以首功晉爵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即勇士的意思,而鰲拜又是第一巴圖魯,翻譯過來就是滿洲第一勇士。

1641年明清松錦大戰打響,鰲拜隨從鄭親王濟爾哈朗圍攻錦州,在這場戰爭中,鰲拜直面洪承疇的十三萬大軍,不顧城牆上火砲轟炸,率軍猛攻,取得五戰五捷的戰績。

不久又與皇太極趕來的主力合兵一處,截殺明軍,明軍大敗,松錦大戰的勝利奠定了清軍入關奪取全國統治權的基礎。

鰲拜

鰲拜以赫赫戰功晉升鑲黃旗護軍統領,成為具有較高地位的八旗將領之一。

對抗多爾袞,得寵順治

1643年皇太極病逝,因為生前沒立太子,所以滿洲統治集團內部就繼承問題產生矛盾。

當時呼聲最高的是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和皇太極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尤其是多爾袞,素來野心勃勃,覬覦皇位,手握重兵的鰲拜成為這場皇位之爭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由於鰲拜屬皇太極領導下的鑲黃旗,自然對皇太極一脈忠心耿耿,所以鰲拜及兩黃旗毫無條件的支持皇長子豪格上位,與多爾袞麾下的兩白旗分庭抗禮。

甚至還糾集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等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密謀,當禮親王代善等人在崇政殿開會商議繼承人人選時,鰲拜命兩黃旗精銳全副武裝環衛崇政殿,作好不惜兵戎相見的準備。

當會議爭執不下時,鰲拜等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

「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其實鰲拜這麼做無非是給多爾袞施壓,堅決阻擊多爾袞上台,甚至不惜做出分裂舉動。

在當時,兩黃旗的實力是八旗中最強大的存在,鰲拜的架勢完全震懾了多爾袞,多爾袞經過權衡利弊,發現自己的實力還是稍微遜色,因此不得不作出讓步。

鰲拜

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

對於鰲拜而言,首先是確保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就能保住自己和鑲黃旗的地位,再加上豪格沒有體現出太大競爭興趣,因此這一折衷方案最終為雙方所接受。

福臨上台後,多爾袞不斷排擠濟爾哈朗,成為清朝實際上的最高權力主宰。

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裡,多爾袞對外率清軍入關爭奪中原,對內黨同伐異,打擊當初的爭位對手豪格及其擁護者,鰲拜首當其衝。

1644-1648年,鰲拜在徵討李自成和張獻忠過程中立下大功,可非但沒得到褒獎,還被以種種理由罰銀,甚至革職,短短數月間被論死兩次,境遇十分窘迫。

不過好在多爾袞命短,1651年多爾袞塞北狩獵不幸從馬上跌落,導致舊疾發作病死,順治得以提前親政。

由於順治早就對多爾袞的跋扈心生不滿,自然對鰲拜這種一心為主,硬剛多爾袞的先帝時期的將領極為敬重,不久便將其官復原職,隨侍身邊,讓他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各類機要事務,將其視為心腹重臣。

鰲拜

而鰲拜也十分賣命,晝夜於宮中侍候,顧不上自己休息吃飯,把順治感動個夠嗆。

擅權朝政,晚節不保

1661年,年僅23歲的福臨去世,皇三子玄燁繼位,即康熙帝,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

在這四人中,索尼為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禍,雖然身為首輔,卻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於過問。

第二位的蘇克薩哈屬正白旗,原本依附多爾袞,只不過在多爾袞死後,他順應朝局主動告發多爾袞罪狀,才受到順治重用,不過由於蘇克薩哈是正白旗,受到其他三位來自鑲黃旗輔政大臣的排擠。

名列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門,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又屬鑲黃旗,常常附和鰲拜。

鰲拜雖居四輔臣之末位,但由於資格老,軍功高,常常氣勢奪人,成為輔臣中權力最大的一個,並最終走上專權道路。

鰲拜

此時的鰲拜歷經宦海沉浮二十餘年,而且八旗軍中頗有威望,他開始把自己看做第二個攝政王,對於任何違拗自己意願的,都堅決剷除。

內大臣費揚古的兒子倭赫僅因在御前對鰲拜表現得不禮貌,就被鰲拜以其擅騎御馬、取御用弓矢射鹿的罪名將其處死。

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等人違抗自己換地要求,就想將其處死,被康熙反對後,鰲拜竟然矯詏將三人殺死,然後強行換地。

要知道,鰲拜雖然是輔政大臣,但蘇納海等人也是六部長官、封疆大吏,鰲拜竟然說殺就殺,而且還以矯詔的方式,可見其膽大包天。

這還不算,鰲拜做的最出格的殺害蘇克薩哈。這件事的起因是,1667年索尼病死,康熙已滿14歲,蘇克薩哈為了遏制鰲拜勢力的壯大,便上疏請求解除自己的輔臣之職。

依照政治排序,蘇克薩哈已順位為第一,如果他辭職,那麼鰲拜、遏必隆兩人按理也應辭職。

這一招直擊鰲拜的要害,惱羞成怒的鰲拜不甘於就範,反而給蘇克薩哈羅織了心懷姦詐、久蓄異志、欺藐幼主、不願歸政等24款罪名,提出應處凌遲之刑。

康熙深知蘇克薩哈不該殺,但鰲拜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強奏累日”,而此時的康熙根本沒有能力和鰲拜硬碰硬,無奈之下只能將蘇克薩哈處以絞刑,並誅其族。

鰲拜

至此,四大輔臣中,索尼已死,蘇克薩哈被殺,只剩下一個無足輕重的遏必隆,鰲拜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幾乎控制整個朝堂,對皇權造成嚴重威脅。

少年康熙無法容忍大權旁落,這才暗中蓄力,下決心扳倒鰲拜。

康熙以練習摔角為名,找來許多親貴子弟,稱之為布庫少年,久而久之這些少年成為康熙的鐵桿手下,願為其肝腦塗地,不懼犧牲。

康熙見時機成熟,於1669年五月先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巡查,斷其羽翼,又讓自己的心腹掌握了京師的衛戍權,然後召鰲拜入宮覲見。

鰲拜先前常出入宮廷,不以為奇,而且對這一切毫無警覺,根本未意料會被十幾歲的康熙暗算,所以未做防備的從容進宮,結果剛一進宮,就被布庫少年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