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胡歌:縣府裡不好待

2023-02-20胡歌

胡歌

「雖然我四十了,

但是並沒有不惑。 」

上次記者見到胡歌,還是在3年多前的金雞節,他帶著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接受訪問。那部電影裡,他顛覆以往,一路逃亡,徹底推翻梅長蘇留在人心中的儒雅。

今年年底,他又帶著兩個截然不同的形像出現。

先是王家衛導演的《繁花》發布預告,胡歌一襲黑色大衣,從上海灘旖旎閃爍的燈光裡走來;緊接著電視劇《縣委大院》播出,他又成了臨危受命的縣長梅曉歌,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堪稱基層幹部「闖關記」。

胡歌

適當地給予角色一些無力感

胡歌與導演孔笙的再次合作,讓大眾對《縣委大院》充滿期待,首播收視破2,熱議不斷。

他用3個關鍵字總結了梅曉歌:臨危受命、將心比心、破釜沉舟。

危,是指一個又一個「坑」。梅曉歌上任之初,面對的就是一個問題重重的貧困縣。前任縣長資料造假,財政一片狼籍。同時,他還得面對拆除、平墳、發展產業等各種挑戰。

將心比心,是梅曉歌在劇中提到的工作方法。劇裡,胡歌最常出現的場景,就是和群眾對話。怎麼說,什麼語氣說,什麼時候說,什麼姿態說,都需要智慧。

胡歌

· 《縣委大院》劇照。

而真正想把事辦成,需要的還是破釜沉舟的決心。這最講究表演上的度:如何在一部寫實題材的劇中,把人物的雷厲風行演得既有感染力又不乏生活化,不是件簡單的事。

從播出的幾集來看,胡歌在人物成長線的表演可圈可點。

越是現實題材,越要摳細節。為了避免把角色演成“高大全”,胡歌在表情和動作上都花了不少心思。剛上任時昂首挺胸,幾集後慢慢有些駝背,觀眾感受到的是他日益增大的壓力。幾場吃飯戲,神情的變化也透露著人物內心的想法。

胡歌

胡歌

更多的則是開會的戲,這也是胡歌與導演討論最多的場景。不同態勢,不同主題,不同目的,他都要展現出與之對應的狀態。

一部戲下來,才知道基層幹部的不易。如他所言:“演完這個戲,真的對這一群可愛的人充滿了敬意。”

人民文娛:在很多人眼裡,你可能是一個形像很「洋氣」的人,很難想像你變成縣長會是什麼樣子。

胡歌:大家看到的「洋氣」是塑造出來的吧,我更真實的一面其實沒有那麼「洋氣」。很感謝這次的造型老師,從髮型、妝容、服裝甚至到道具,方方面面幫我走進梅曉歌。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梅曉歌和「洋氣」有一些距離,但他在會議中一直強調,要多走出去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的內心是非常與時俱進的。

人民文娛:如何讓表演真正接地氣?

胡歌:我自己的經驗,當演員和角色在思想上統一的時候,可以做到去表演化。這次我也想避免塑造一個高大全的形象,我會適當地給他加入一些無力感,有時會在他的形體處理上有一些疲憊感,盡量讓大家看到一個真實的人、鮮活的人。

胡歌

· 《縣委大院》劇照。

人民文娛:演完這部劇,對基層幹部們有了怎樣的新的認識?

胡歌:我們在這部戲的中後期可以看到,梅曉歌面臨的困難、挫折、阻力會越來越大,他在前行的道路上,會變得越來越孤獨,但是這些都不能阻礙他,因為他有堅定的信念,他有信仰。

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名黨員,一名基層領導幹部的使命、責任和擔任。

塑造這個人物,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基層幹部這個群體。他們承受了比常人想像大得多的壓力,也肩負著非常重的責任,要犧牲大量個人生活和時間。

我對這一群可愛的人充滿了敬意。

胡歌

繁花一夢

如果說《縣委大院》是現實世界的體驗,那麼《繁花》對胡歌來說就是一場五光十色的如夢之夢。

胡歌

· 電視劇《繁花》海報。

「好像自從演了話劇《如夢之夢》以後,就經常講到夢這個詞。我覺得無論是話劇還是影視作品,都是在給觀眾造夢,帶領觀眾走進一個夢的世界。”

訪談裡,胡歌又提到了《如夢之夢》——對他而言,這的確是一次很特別的經驗。 2012年前後,受傷復出後的胡歌經歷了一段探索期,在一個自我解答的過程裡,他選擇放下其他工作,回到舞台上。

胡歌

· 《如夢之夢》劇照。

《如夢之夢》是個探討生死的故事,全劇長達8小時,而曾在生死邊緣走過一遭的胡歌,也把自己近十年的體悟融入表演中。

某種程度上,《如夢之夢》為胡歌從偶像演員向實力演員進階提供了關鍵窗口:舞台表演的訓練,讓他可以逐漸擺脫外界因素幹擾,迅速進入狀態;長時間的揣摩讓他學會如何與角色聯繫;而盧燕等前輩的言教,更令他受益匪淺。

也是在這樣的狀態下,他慢慢遇上了《偽裝者》《瑯琊榜》,又遇上了《南方車站的聚會》,做了一場又一場光影之夢。

胡歌

· 《瑯琊榜》劇照。

人民文娛:對你而言,《繁花》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胡歌:對我的意義就是圓了我的一個夢。從高中到大學再到工作,王家衛導演一直是我心目中神一般的存在。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出現在他的作品裡。

身為夢中的一員,我是不太願意從這個夢中走出來的,我希望這個夢可以做得更長。

人民文娛:電視劇中的阿寶,跟小說裡有什麼不一樣的?

胡歌:劇中的阿寶有很大的不一樣。他更有傳奇性和代表性。他是那個時代上海的縮影,你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不服輸、不甘心,可以看到想要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的勇氣和決心。

當然,對我來說還有另一層意義,這個角色讓我和自己的童年產生了連接,把我帶回那個特別熟悉、溫暖、色彩繽紛的童年回憶裡。

人民文娛:整個拍攝中,王家衛導演為你帶來了怎樣的啟發?

胡歌:我可以分享一個小故事。在開拍前的籌備會議上,導演找了很多年輕的電影人幫他收集上海各方面的資料。有一天開會,討論的主題是思南路-因為劇中思南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場景。

他先問了大家:思南路有多長,有多寬?很多人非常快速回答。緊接著他又說:從這個路口到那個路口長度是多少?大家措手不及,現場搜尋後也給了答案。

緊接著,導演又問:阿寶自己從這個路口走到那個路口需要多久的時間?阿寶和蓓蒂兩人一起從這個路口走到那個路口,需要多長的時間?

在王導的反覆提問中,演員就會腦補許多畫面和心理動機。很多人說導演喜歡拍走路,喜歡拍背影,那不是在浪費時間,浪費底片,我覺得他都在幫助演員慢慢走進角色。

胡歌

閱讀就是一把梯子

從《南方車站的聚會》到《縣委大院》,三年間,除了幾次客串,胡歌幾乎從大眾面前「失蹤」。他笑著說:“也沒有失踪,我不是失踪人口,我可能是流動人口。”

胡歌

· 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劇照。

他當然經歷過密集曝光的時刻,全年無休地工作、宣傳、採訪、領獎,沒看一部電影,沒讀一本書,甚至和家人約好的聚會也沒有實現一次。 「我好像只是吃飯、睡覺,每天一起床化妝,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永遠活在別人的語境裡、別人的世界裡、別人的思維裡。”

2006年受傷後的休養期,他被迫停下腳步,也是在那時,書成為精神上最大慰藉之一。 「我看最多的時候應該是2007年,復工之前吧。那段時間比較迷茫,也沒有工作,我需要在精神層面找到一些幫助或者指引,讓自己走出低谷和困境。”

很多年後,胡歌給一部紀錄片做解說,片名就叫《但是還有書》,用來形容那時候的狀態再恰當不過。

胡歌

· 胡歌為《但是還有書籍第二季》配音解說。

萬卷書之外,胡歌還有萬里路。 2013年起,他會不定期參加公益,去青海撿垃圾,到雲南上環保課——於是,人們常看到胡歌鬍子拉碴、一身污垢的模樣。

胡歌

· 胡歌做環保公益照。

人民文娛:閱讀在你的生活中,是怎樣的存在?

胡歌:我覺得閱讀就是一把梯子,所謂登高望遠鏡,閱讀量越大,爬得越高,你就可以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對演員來說,閱讀可以讓你的表演和塑造的人物更有厚度。

表演簡單來說就是兩方面,一個是感受,一個是表現。可能我們在學校學得比較多的是表現,是一種技術或技巧。而感受它需要的是人生的閱歷和相當的文化底蘊,這兩點對演員來說是缺一不可的。

人民文娛:但是現在大家都處在一個碎片化的時代,可能閱讀的習慣已經漸漸磨滅了。

胡歌:碎片化的時代,零散的信息可能會佔用我們很多閱讀時間,但我覺得它不應該也代替不了真正的閱讀。碎片化的訊息是讓你被動地接受,很難引領你有更多的思考。

這是閱讀無法被取代的原因。

人民文娛:到了40歲,你感覺到「四十不惑」了嗎?

胡歌:很遺憾,雖然我四十了,但是並沒有不惑。反而我覺得隨著年齡的增長,壓力更大,煩惱更多了。四十不惑可能只是一個目標,或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人民文娛:接下來,會想嘗試新的跑道,做做導演麼?

胡歌:我以前想過,現在不想了。

演戲這件事還沒做好,我就先不急去做另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