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秦國的真正強大是從秦穆公開始的

2024-11-03秦穆公

秦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春秋時期政治家,秦國的第九位國君。從公元前660年秦穆公繼位到公元前621年秦穆公逝世,秦穆公共在位39年,在位期間他勵精圖治,廣納賢士,體恤民眾,西伐西戎,開地千里,東平晉亂,逐鹿中原。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打好了基礎,贏得春秋五霸的稱號。

秦穆公

一、內政方面的體察民意與善用人才:

秦穆公在位期間審時度勢,善納賢才並體察民意,國內的發展不斷加強。

1、善用人才的客卿制度

那時秦國地處隴西,雖然文化相對於中原地區落後,但秦穆公用人不以宗親、等級劃分、地域、國家為標準,唯以賢能為依據,四處搜羅異國的賢能之士,不僅選用宗族姻親和秦國士大夫,也開始任用外來的人才,委以重任,用人不疑,充分發揮賢能之士的能動性,為國家的政治改革、軍事行動積極地出謀劃策。

用五張黑公羊皮從楚國人手中贖回百里奚,百里奚的推薦下從宋國來的蹇叔;接納自晉國逃到秦國的丕豹,通過內史廖的謀略而從西戎得到由餘。在諸多賢能之士的幫助下,秦穆公曾三次置立晉君,多次平定晉亂,取得了河西之地,使十二個戎國服於秦國,擴大了秦國東、西方疆域,稱霸西戎,且霸主地位得到週天子的認可,提高了秦國的地位。

此外,以賢能為用人依據,沖淡了宗法因素在秦國選官制度上的影響,開秦國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為之後秦國以及秦朝任用異國能人為高官提供了範例。秦國以開放的態度,包容了各國的各類人才,為秦國的強大以及統一六國奠定了人才基礎。

秦穆公

2、體察民眾的民本思想

秦穆公特別有遠見卓識,能夠敏銳地觀察到民心向背對於國家政治發展的重要性,匯集在其身邊的百里奚、蹇叔、公孫支等人皆是從中原地區而來,受到中原地區民本思想的影響很大,他們在秦穆公進行國家決策之時,都會從順應民意的立場出發,給予秦穆公民本思想方面的建議。因此,秦穆公特別注重秦國內外的民心,因而增強了國民凝聚力,提高了國家威望。

食馬之德中,秦穆公重人輕馬,對於吃掉自己愛馬的三百多個鄉里人,秦穆公以“君子不以畜產害人”,並沒有處罰他們,而是赦免了他們的罪責,同時賜酒給他們喝,取得民心,結果在韓原之戰關鍵時得到他們的回報,而反敗為勝。

當晉國發生飢荒而民不聊生時,秦穆公並沒有聽從丕豹趁晉國發生飢荒而藉機攻打晉國的建議,而是聽從和採納了公孫支和百里奚的意見,重視民生,順從晉國的民意,決定伸出援手,救助晉國的百姓,派人將秦國的糧食分水路和陸路,浩浩蕩盪地從秦國的雍地運送到晉國的絳地,從而成就“泛舟之役”,贏得了民心,提高了秦穆公在中原各國中的聲望。

二、秦晉之好到晉秦爭霸

秦國和晉國作為春秋時代相鄰的兩個大國,如何處理好與晉國的關係是生存之道和成長之需。縱觀秦晉的關係可以概括為從秦晉之好到秦晉爭霸。

1、秦晉之好

為了加強同秦國的友好關係,晉獻公把自己的女兒“穆姬”嫁給了秦穆公。獻公死後,晉國發生動亂,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即位,稱晉惠公。原來夷吾因為受獻公的寵姬驪姬迫害而流亡在外,為了保證自己能安全回到晉國即位,他跑到秦國,請秦穆公他的姐夫派兵護送他回國。作為回報,他答應割讓五座城池給秦國。誰知夷吾即位後,並沒有信守諾言。

晉惠公不守信用的行為,引起了秦穆公的不滿。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飢荒,晉惠公向秦國求救。秦穆公不計前嫌,送去了大批糧食,幫助晉國渡過難關。第二年冬天,秦國遇到了同樣的飢荒,就向晉國求援,但晉惠公忘恩負義,根本就不顧念秦國對自己的種種幫助,不但不支援一點兒糧食,反而派兵攻打秦國。秦穆公非常生氣,等待國勢轉好,便親自率軍討伐晉國。不久,晉國戰敗。秦穆公活捉了晉惠公,把他囚禁起來,準備回到秦國後就殺了他。

穆姬得到消息後,身穿喪服,帶著三個兒女登上一座堆滿乾柴的樓台,派人對秦穆公說:「上天降災,使秦、晉兩國以刀兵相見。什麼時候到都城,我就什麼時候死,請君早做打算。兩國國君還締結了盟約。以後,秦、晉兩國一直保持友好關係。晉惠公把太子子圉派到秦國去當人質,秦穆公也將一個女兒嫁給了子圉。後來晉惠公病重,子圉擔心當不上晉國的國君,就於西元前638年秋天,偷偷逃回晉國。第二年,晉惠公因病過世,子圉即位,史稱晉懷公,但他生性刻薄,不能容人,弄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從這父子兩人的處事來看,不具明主之才,因此重耳成為人心所向的君主。

晉公子重耳來到秦國。 重耳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而且很有才華,很多人都願意幫助他。他的姊夫秦穆公也很喜歡他,當秦穆公看到晉國政局動盪,晉懷公昏庸無能,就決定幫助重耳回國奪取政權,而且還把自已最喜歡的女兒懷嬴及四位宗女都嫁給了重耳。西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國軍隊的護送和國內群臣的擁戴下,回到都城曲沃,秦穆公派人殺死晉懷公,扶立重耳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2、秦晉相爭

崤之戰

西元前628年冬季,晉文公和鄭文公去世。杞子從鄭國派人告訴秦國,聲稱秘密派兵前去可以佔領鄭國的國都。秦穆公不顧蹇叔和百里奚的勸阻,執意發兵攻打鄭國,召見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及白乙丙三人,讓他們率軍從東門外出發。

翌年春季,秦軍東進,越過晉地,途經成周北門時,戰車上的車左和車右都摘下頭盔下車步行。剛一下車就又跳了上去,有三百輛車都是這樣。當時王孫滿年歲尚小,看到這種情況,對周天子說:“秦軍輕佻無禮,肯定失敗。輕佻則缺少謀略,無禮則粗心大意。進入險要之地而粗心大意,又沒有謀略,能不失敗嗎?”

秦軍進入晉國的邊境城邑滑邑時,鄭國的商人弦高正準備到成周去做買賣,遇到秦軍。他給秦軍送了四張熟牛皮,又送去十二頭牛,以犒勞秦軍,說:“我國國君聽說貴軍要到我國去,特派我前來慰勞貴軍將士。我國雖不富裕,但願意為貴國長期服務,如果要居留,保證提供每天的必需品,即使要離開,也要為你們守衛到最後一夜。”同時派人迅速向鄭穆公報信。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將軍聽後互相商討說:“我們將要襲擊鄭國,鄭國已發覺了,再前往已經來不及了。”於是攻破滑邑之後就撤軍回國。

而此時,晉文公還沒有安葬,其太子晉襄公得知滑邑被滅的消息後發憤說:「秦國欺辱我喪父,趁喪事期間攻破我們的滑邑。 「於是晉襄公發布命令,並迅速動員了姜戎的軍隊參加,染黑了喪服,讓梁弘為他駕車,讓萊駒為牟右。夏季四月十三日辛巳,晉軍在崤山堵截秦軍,使秦軍沒有一人逃脫,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俘虜回國都。

晉文公的夫人是秦國宗室之女,為被俘的三位將軍向晉襄公請求說:“秦穆公對這三個人恨之入骨,希望讓這三個人回去,使得我國國君能親自快意地煮死他們。”晉襄公答應了她的請求,放三人回秦國。三人回到秦國,秦穆公身穿白衣親自到城外迎接他們,向三人哭著說:“我不聽百里奚、蹇叔的話,使你們三人受到屈辱,你們又有什麼罪呢?你們要發奮雪恥,不要懈怠。”之後讓他們三人官復原職,更加器重他們。

彭衙之戰

西元前626年或西元前625年春季,秦穆公派孟明視等率兵攻打晉國,以報崤之戰之仇,晉襄公領兵抵抗。二月七日,兩軍在彭衙交戰。秦軍大敗,孟明視等退兵返回國。晉國人把秦軍稱為「前來拜謝恩德的部隊。」但秦穆公還是任用了孟明視,孟明視更加努力於修明政事,給百姓以更大的好處。冬季,晉國的先且居、宋國的公子成、陳國轅選、鄭國的公子歸生攻打秦國,奪取了汪地,到達彭衙後撤軍。

王官之戰

西元前624年,秦穆公再次重用孟明視等人,派他們領兵攻打晉國。秦軍渡過黃河後就焚燒渡船,把晉軍打得大敗,攻取了王官和鄗地,報了崤之戰的仇。晉國人都守著城池,不敢出戰。於是,秦穆公從茅津渡過黃河,築墳埋葬從前在崤山戰死的秦軍士兵,為他們追悼發喪,痛哭了三天。秦穆公面對全軍發誓說:「將士們!聽著,不要喧嘩,我向你們發誓。古代的人向老年人請教,就沒有辦錯的事。為了反思我不採納蹇叔、百里奚的勸諫而犯下的過錯,所以作了這篇誓詞,讓後代記住我的過失。

三、外交上的大國博弈

在外交方面秦穆公採取以和為主的方針,與晉國保持相對友好,同時向西發展,使十二個戎國服於秦國,秦國疆域增加了周邊千里的土地,稱霸西戎,並被周襄王賜予金鼓。

公元前632年夏季四月初一日戊辰,秦國的小子憖和晉文公、宋成公、齊國的歸父、崔夭率軍駐紮在城濮。初二日己已,同楚國軍隊交戰,楚軍大敗。這便是歷史有名的“城濮之戰”。

西元前631年夏季,秦穆公派小子憖和魯僖公、王子虎、晉國的狐偃宋國的< u>公孫固、齊國的國歸父陳國轅濤塗在翟泉會盟,重溫了踐土之盟,並謀劃攻擊鄭國

公元前630年九月十日甲午,秦穆公、晉文公出兵圍攻鄭國。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則駐紮在汜水南面。在佚之狐的建議下,鄭文公燭之武對秦穆公陳述利害,說:“滅掉鄭國,對於晉國而言是得到了好處,而對秦國卻沒有利益。晉國的強大,是秦國的憂患啊。”秦穆公聽後和鄭國人結了盟,派杞子、逢孫、揚孫留在鄭國協助戍守,然後撤軍回國。晉文公隨之也撤軍。

西元前626年,戎王聽說秦穆公賢明,派由餘到秦國考察。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國的宮室和積蓄的財富,對由餘看後的回答感到驚訝,便向他詢問治理國家的方法,得到回答後發現由余賢能,於是採用內史廖的建議,最終讓由餘離開戎王而歸降秦國。秦穆公用接待客人的禮節接待他,詢問攻打戎族的方式。

秦穆公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採用由余的計謀攻打戎王,生擒了戎王,使十二個戎國服於秦國,秦國疆域增加了周邊千里的土地,稱霸西戎。周襄王派召公過帶著金鼓等賀禮向秦穆公祝賀。秋季,晉襄公攻打秦國,包圍了邧地、新城,報了王官之戰的仇。楚國人滅了江國,秦穆公身著素服,移居側室,減少膳食,撤除音樂,以表示哀悼,禮數超過了規定的限度。大夫勸諫他,他說:“同盟國家被滅亡,即使未能援救,難道還能不哀悼嗎?我是以此來警戒自己啊。”

西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於雍邑。這便是春秋五霸之秦穆公。

縱觀秦穆公的霸業過程是基於重用賢才,體察民眾和睿智的治國智慧,終究稱霸。但由於當時所處奴隸社會的時代影響,秦穆公的民本思想有著深厚的奴隸制烙印。在秦穆公死後,為他陪葬的人員有177人,秦國的良臣子輿奄息、子輿仲行、子輿針虎這些賢能之臣皆在陪葬者之列。這些人才的失去,造成了秦國從秦穆公到秦孝公間隔的這幾代的消沉,這也是為什麼有「秦不能復東徵也」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