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源流:墨子創立墨家,批判儒家思想

2024-12-28墨子

孔子去世後大約20年,一個姓墨名翟的青年來到學園裡學習。他出身貧苦,是一位小有名氣造車工匠,技藝十分精湛。這個小伙子很聰明,時間不長就能熟讀《詩》《書》,卻對繁瑣禮儀、歌舞聲樂十分反感。

墨子

墨翟和孔子身份不同。孔子出身於貴族家庭,雖然沒落了,但他一直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貴族身份。他精習六藝,是因為那是貴族身份的象徵。所以,他對衣著服飾、飲食、禮儀、音樂等方面十分講究,遇人遇事也總是端著貴族身份的架子。

相較於孔子,墨翟直是個泥腿子。他出身貧苦人家,過著終日勤苦不得閒生活。他周圍的親戚、朋友、鄉鄰與他一樣,都是終日辛勞反而朝不保夕的農民。他發現和他一樣手工業者,勞苦的農民的現狀是飢餓卻得不到飲食,寒冷卻得不到衣服,勞累卻得不到休息,他認這才是當前社會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他稱之為「巨患」。所以,他的理想是規勸告上層統治者透過社會的、政治的、政策的改變來實現底層民眾衣食富足的目標。就算是最低限度的,食能果腹,衣能保暖,勞而得息呢。

據此,他提出一個原則,「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於民利者」都被視為奢侈浪費而加以禁絕。例如,老百姓現在吃飽、穿暖都很難得到保障,你再讓他講究什麼衣冠、服飾、什麼“食不厭精、炙不厭細”,哪有那種力量呢?老百姓現在終日辛勞,得不到片刻休息的時間,你還要求他們講究什麼繁瑣的禮儀,聽什麼音樂,哪有那個精力呢?老百姓沒有禮儀、音樂也能過活,講究它們反而衣食不保,能有什麼實際功用呢?所以,禮樂屬於「加費不加用」而應當禁絕的東西。再者,都是人,老百姓沒有禮樂過活,貴族憑什麼不呢?

墨子

接著,墨翟又認真分析了導致下層民眾衣食不保的深層原因。他發現,由於國與國、人與人之間不相愛,強凌弱,眾欺寡,兵戈不息,戰亂不止。戰爭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使人民流離失所,不能安居樂業。家事落荒廢,百姓戰死、飢餓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

侯王大夫愛有差等,不能兼愛,各私其國,各私其家。有道不相教,有財不相分。他們只管自己奢侈享樂,絲毫不顧及百姓的死活。王公貴族大夫為了講排場,講禮儀,玩音樂,增加繁重的苛捐雜稅,使百姓衣不足,而且那些演奏者,也都是農家子弟,去搞音樂了,勞動生產就受到影響,導致生產不足。

天子、諸侯、大夫,生前享樂,死了還厚葬、久喪。更無道的是,殺人殉葬。為了竟比排場、氣勢,送葬的隊伍極為龐大,搞得就像舉家遷徙。大量財富被埋在地下,這都是極大的浪費。為了行三年之喪,農夫百工婦人的勞動生產都要停止。厚葬、久喪相沿成習,富貴者損失財富,庶民百姓就要傾家蕩產了。所以,墨翟反對孔子愛有差等之說,主張兼愛,並提出了非戰、非禮、非樂、節葬短喪等觀念。

墨子

墨翟希望整個社會像一個彼此相愛,團結互助的大家庭。人人視別國如自己國家,視別家如自家,視別人之身如自身。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為了實踐他的社會理想,他毅然退出了孔子的學堂,依據兼愛互助原則組建了一個組織、紀律嚴密的社團。該社團成員多半來自於下層民眾,有的直接從事生產勞動。他們在一起過著極端刻苦樸素的生活,彼此之間有互助協作的義務。這個社團的領導者稱為“鉅子”。墨翟是一任“鉅子”,鉅子對社團擁有絕對的領導權。下一代鉅子由上一代鉅子指定。後人稱墨翟所建立的社團為墨家學派,墨翟也被尊稱墨子。

於是,在春秋時期就形成了儒墨兩大顯學對立的局面,時人稱「不入於儒,即入於墨」。墨家對儒家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它的愛有差等,愛有差等就為自利自私留有空間,使對立和競爭有了依據。戰爭、對立就不能禁絕。而墨家認為只有無差等的愛才能實現目標。無差等的愛,比較理想主義,邏輯上講得通,但實踐起來困難,但常常受下層民眾的歡迎。有差等的愛,比較符合人性,但常被統治者用於其既得利益的維護。

墨家也批評儒家說,儒家之學足以喪天下的有四政:一,儒家以天不明,鬼不神,不明天鬼,此足以喪天下;二,又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的隊伍就像舉家遷徙。三年哭泣,有人扶才能起,舉杖才能走,非得哭泣悲傷到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見才叫孝子。也足以喪天下;三、弦樂樂舞,習為聲樂,此足以喪天下;四、認為人之貧富壽夭、社會之興衰治亂,皆由天命所定,不能損益,此足以喪天下。

墨子

墨家站在小生產者、農民的立場來批評儒家,有其合理之處。但其功利觀則過於嚴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