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說過這樣一句名言:
「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
心理學作為一門最年輕的科學,但在她短短的歷史進程中,冒出的「奇葩」卻不少…
有個“老流氓”,山川河嶽都能想像成生殖器;
有個“老頑童”,天天琢磨和小孩玩遊戲;
有個“老好人”,誰的意見都尊重;
有個“小憤青”,極端到做實驗能把小孩子嚇出恐懼症;
還有個“虐待狂”,以折磨鴿子、白鼠為樂…
科學心理學馮特
提及心理學,不得不提及這位創辦人一一威廉•馮特。
喏,長這樣
馮特從小就出身名門望族,放在當時完全可以說,德國沒有誰家比老馮家牛。因為,他家的親戚不是歷史學家地理學家經濟學家,就是醫生官員。
然而,馮特卻有著悲催的童年,他哥哥在外求學不在家,媽媽又生倆孩子,不過嬰兒期就掛了。馮特童年只有一個小夥伴,關鍵還是個弱智。真是個苦心的boy…
1857年,馮特到海德堡大學擔任生理學系教師,開設了一門實驗生理學,開始了大學教師生涯。
不過他的教職屬無薪崗位,學校不給錢,收入由學生的學費來付,選修課程的學生越多,老師就賺得越多。
結果,只有4名學生選修了馮老師的課。
不久,馮特就生病了,到阿爾卑斯山療養了。
1876年,萊比錫大學為馮特老師分了房子,放置實驗器材,房子原先是學生食堂,現在成了馮老師的倉庫。
馮老師給學生上生理心理學課,要做一些實驗,但每次把器材搬到教室太麻煩,就在倉庫做,結果儀器越買越多,還霸占了臨近的一些房子。
1879年,馮老師開始做心理學實驗,科學心理學就此誕生。
馮特的實驗室雖然在1879年之前就已經運作了好幾年,並號稱在這一年建立了科學心理學,但其實到1883年也沒得到官方的認可,在萊比錫大學官方目錄中並沒有馮特這個引以為傲的心理學實驗室。
後來,馮老師生氣了,威脅校領導,再不承認走人,要跳槽去別的高校,校方屈服了,認可了他的實驗室。
墨菲老師說,在此之前,心理學像是個流浪兒,在此之後,心理學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家。
托馮特老師的福,心理學從此徹底脫離了哲學,成為一門新獨立的科學。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
1856年5月6日,佛洛伊德出生於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
佛洛伊德的父親有兩次婚姻。他是父親第二個老婆的兒子。俗話說老夫少妻小孩聰明,佛洛伊德就符合這個規律。
長這樣
他在中學時代就展現出非凡的智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太聰明了,考個試玩似的,以至於他爸向別人吹牛說,“我兒子腳趾頭比我大腦都好使。”
17歲,佛洛伊德考上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三女,女兒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1938年,佛洛伊德因遭納粹迫害遷居倫敦,1939年9月23日,佛洛伊德因口腔癌在倫敦逝世。
從心理學發展的歷程上來說,佛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論是最早的心理諮商治療體系,它建立於1896年,為現代心理諮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精神分析學派提出了心理諮商中十分常用的理論:
無意識論、性心理發展論、人格結構論(本我、自我與超我)、心理防衛機制論。
但是,精神分析療法提出至今並沒有受到所有諮商師的認可,他們認為精神分析理論單純強調人的生物性,忽視人的理性、社會性。過度強調性本能的作用。療程太長,花費太大,療效並不肯定。
行為主義者華生
華生是芝加哥大學的第一位心理學博士,也是芝加哥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英俊瀟灑,年輕有為。
長這樣
畢業就留校任教,這樣的年輕男老師自然獲得許多學生女粉絲的關注。
一次華生監考,有個女生見到他激動萬分,情難自己,不寫考題了,直接考場上就給華生寫起了情書,「他那烏黑濃密的秀發,炯炯有神的眼睛… …”,華生收完考卷收情書,最後順便把這位女學生也一起收了。
她叫瑪麗伊吉斯,來自上流社會的勇敢女生,成了華生的第一任妻子。
「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之中,我隨便拿出一個來,都可以訓練他成為任何一種專家。
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能夠訓練他成為一個醫生,或一個律師,或一個藝術家,或一個商界首領,或者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為一個乞丐或竊賊。 」
——這是心理學史上有名的「憤青」華生所說的,這段話也一直被人們公認為環境決定論的經典表述。
華生很重視男女性事,他曾有句格言:「性愛使人安靜」,一結婚就不暴躁了。
同時,他也非常重視性教育。第二次婚姻中,孩子剛會講話,妻子就教孩子「生殖器」的正確發音,以後又向他講這個東西的具體功能。華生認為,要交給孩子真實客觀的性知識,所以,他和老婆親自示範給孩子示範…
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於1913年建立,它主張透過控制環境、運用強化,來塑造人的行為。
然而,它並沒有受到所有心理學家的推崇。
他們認為行為主義療法只是單純強調人的機械性,忽略人的主觀能動性,否定人的高級心理活動。
但是,現在的心理諮商師們仍然會在心理諮商中使用系統減敏法、放鬆訓練等方法和技術。
新行為主義史金納
縱觀心理學史,無人能出其右,所以相對佛洛伊德,我粉紅斯金納。
很多人談到心理學,只知佛洛伊德而不知史金納,但史金納對心理科的影響更強大,美國心理學會的調查中影響力居首。
史金納的研究,從基礎理論一直到應用實踐,都頗有建樹。而且他還能寫小說,也常上電視,不只接受訪談,也做動物訓練表演。這人真是個全才…
斯金納第一次上電視,就一鳴驚人整出一句:“如果在燒掉自己孩子還是自己的書籍之間做出選擇的話,我願意先燒掉自己的孩子。”
這當然導致輿論大嘩,效果就如同馬諾那句「寧做寶馬車裡笑,不做自行車上哭」一樣。
心理學家這樣說多吸引眼球啊,結果各家電視台就不斷邀請他,斯金納便經常露面,就有名了。
心理學界其他大牛的故事
1909年,克拉克大學成立20週年,心理學出身的校長霍爾想找點專家撐撐場面。
於是,校長跑去邀請馮特,並開出了750美金的旅費,但馮特一個老學究,討厭旅遊和新鮮刺激,就推說自己年紀大了,不願意動了。
校長又去邀請以研究遺忘曲線成名的艾賓浩斯,他想來,但沒來人就掛了;
邀請佛洛伊德,開出了400美金的旅費,弗爺說不啊,正開業去美國收入太受影響。
霍爾說要不差旅費全報,和馮特一樣待遇,也750美金,還給您老發個學位-佛洛伊德來了。
心理學歷史因此而改變。
霍爾請佛洛伊德來美國,弗爺從此揚名天下。
不過佛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學演講時,兩個人的表現很有意思:科學心理學的正宗傳人鐵欽納,聽一會就走了;而功能主義大師詹姆斯雖然重病在身,帶病聽了一天。
下面這張照片就是佛洛伊德的美國之行,在克拉克大學。當時心理學界的牛人們都在上面,你們自己找吧,誰站在哪裡?
(ps:第一排左二鐵欽納,左三詹姆斯;左六霍爾;第一排右三榮格,右四佛洛伊德)
除了上面四位心理學大佬,還有幾位厲害的心理學代表人物,我就簡單介紹下。
馬斯洛是近親結婚的產物,他的爸爸是猶太人,娶的表妹生的他。優生沒做好,所以小馬長得醜,自小自卑。
爸爸還火上加油,跟大家說,「你們見過比他醜的孩子嗎?」爸媽關係差,對他也不好。學校裡的老師同學也不喜歡猶太人-後來,馬斯洛提出了非常有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
費斯廷格因認知失調理論的研究而聲名大噪。不過,後來玩膩了,放棄社會心理學,建立了一個知覺實驗室,進行生理實驗研究。
後來又玩膩了,開始考古學和人類學的研究;
後來又玩膩了,開始研究宗教文化……後來,成果還沒發表呢,老先生就過世了。
塞利格曼開始研究的是習得性無助,主要做法就是透過電擊虐待狗,在歷經多次逃避電擊失敗之後,一些實驗狗放棄了躲避痛苦,默默忍受電擊,甚至抑鬱了。
然而,也有一部分小狗,不管研究者如何電擊多少次,它們永不放棄躲避,屢敗屢戰,始終興沖沖打不倒,很討厭,與假設不符,開始時候作為極端值幹掉了。
後來,塞利格曼一琢磨,這不就是屌絲逆襲的證據嗎,這些打不倒的小狗,成了塞利格曼倡導正向心理學的重要原因。
心理學與中國的淵源。
「心病仍須心藥醫。」
這句話更像是古代對心理學的一種描述。
相較於對心理學頗為熱衷的德國和美國,擁有5000年文化的中國也並未落後太多。
在我國,心理學被古人稱做「心學」。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常說的唯心主義。代表人物有鬼穀子,孔子,墨子,王陽明等人。
1921年,中國成立第一個心理學會。
可惜,當時由於日本侵略還有文革,中國心理學的發展兩次遭到停滯不前。文革以後,心理學才從中國科學院重見天日。
然而,真正令大家認識心理學的,是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突如其來的一場地震。
汶川地震讓數萬人幾近崩潰,國家除了援助軍隊、醫生和物質支持,另外還派出一支心理醫療隊,幫助痛失親人、無家可歸的災民進行震後心理重建。
其實,災後心理救援一直存在,當年美國洛杉磯大火、日本大地震等事件發生後,這兩個國家都派出心理學家進行心理疏導。
2019年10月12日,第一屆中國心理諮商師發展大會正在青島召開,大會主題是“規範心理諮商服務,提升職業能力水準”,大會邀請了來自全國的230多位心理諮商專家學者、1000多位諮商師代表。
心理健康藍皮書一一《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顯示,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超過3億人正在遭受憂鬱之苦。
也正因青少年、教師等不同族群的心理健康問題呈現成長趨勢,心理健康問題不得不被重視。
莎士比亞說,如果做好心理準備,那麼一切準備都已經完成。
心理學,是一門通往未來的學科。
{不}– the end –{/否}
· 壹點靈,專注於個人心理成長,陪你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