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讀《史記》之儒家宗師-孟子和荀子

2024-12-20孟子

孟子孟子

孟軒,鄒國(今山東鄒城)人。跟隨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學習儒學。學成之後,遊說齊宣王,但沒有成功。又到了魏國,魏惠王也不太相信他的學說,認為他所說的這些不切實際。當時的國際情勢是:秦國任用商鞅富國強兵,楚國任用吳起戰勝強敵,齊國任用孫臏、田忌讓諸侯屈服。天下都忙著合縱連橫,誰能幫助國家攻伐誰就厲害。孟軒講的是儒學,還是堯、舜、夏商周時代的老古董,誰能對他感興趣呀,所以他無法說動那些諸侯大佬。

於是孟子只能退而求其次,著書立說。他整理了《詩經》、《尚書》,記述了孔子的思想,並且寫了《孟子》一書,一共七篇。但他也確實影響了後世,孟子以後,百家爭鳴的局面逐漸形成。其中又以齊國「稷下學宮」最負盛名。

孟子荀子

荀卿,趙國人。五十歲才到齊國遊學。當時稷下學宮的名士死的差不多了,荀子是年紀、資歷最老的學者。當時齊國大夫的位置還有空缺,於是荀子三次成為稷下學宮的祭酒(校長)。齊國有人誣陷荀子,於是他就跑到楚國了。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子也被罷了官,但他還是在蘭陵安家了。李斯是荀子的弟子,後來做了秦國的國相。荀子憎恨當時污濁的時政以及不斷出現的昏君,以及莊子等人敗壞風俗,於是他總結了儒、墨、道等家的情況,寫了上萬字的著作,然後去世,他被葬在了蘭陵。

孟子孔子

孟子和荀子被認為是除孔子之外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被稱為“亞聖”,可見在儒家的地位僅次於孔子,著有《孟子》。而荀子則是先秦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著有《荀子》。雖然三人都為儒家,但思想還是有一定的差異,孔子講“仁”,孟子講“義”,荀子講“禮”。另外孟子提倡人性本善,但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需要後天的教育和懲戒,相當於吸收了部分法家的思想。當然這也是由於荀子出生較晚,吸取了其他家好的經驗所得出的結論。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