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一生,是一場曠世之戀——李丹妮個人資料

2024-04-06李丹妮

李丹妮的故事不只是與鼓浪嶼袁迪寶的愛,她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場中法文化交流的「曠世之戀」。李丹妮精通中法英俄四國語言,考入浙江大學英語專業深造。她的一生,是一場曠世之戀。

二十五歲遇見他,八十三歲嫁給他———廈門袁迪寶和法國李丹妮(本名李塵生)自1955年一別之後,在半個世紀之後的2010年走入婚姻的殿堂,直到2017年10月19日袁迪寶離世,他們攜手走過7年晚年時光,成就一段跨國曠世之戀。

昨日凌晨2點35分,鼓浪嶼曠世之戀女主人、法國里昂第三大學終身職教授、法中事務協會副會長、中法大學前秘書長、法國騎士勳章獲得者李丹妮在廈門家中與世長辭,享年92歲。

從她閃閃發光的頭銜裡,你會發現,這場曠世之戀絕不僅僅存在於她與袁迪寶的86封書信裡,也不僅僅存在於鼓浪嶼上那場等待了55年的婚禮上,她的曠世之戀,是將中法人文、藝術交流推向一次次高峰的「跨國之戀」。

當你向歷史深處望去,不難發現,即使沒有愛情,李丹妮的生命也依然精彩。她的人生高度早已在經年累月中奠定,感情的修成正果對她來說更像是精彩電影後一個令人尖叫的彩蛋,美得令人唏噓,但也許已無關全局。

塵生,這個李丹妮原本的名字在繪畫大師林風眠的書信錄中頻繁出現。這位友人之女不僅是他文化上的知己,更是幫助他進入西方文化人視野的重要人物。

林風眠是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代表人物,他試圖打破中西藝術界限,造就一種共通的藝術語言。而他之所以能享譽國際,李丹妮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林風眠先生學畫畫,我父親去唸里昂國立音樂學院,他們一直是很好的朋友。」李丹妮曾表示。當年,林風眠與李丹妮的父親李樹化同在法國留學,李樹化主修鋼琴。校園舞會上,李樹化風度翩翩,贏得了法國女孩珍妮的青睞,並很快結婚。 1926年,林風眠應蔡元培的邀請回國教學,他不忘拉上李樹化這個同鄉。就這樣,李樹化帶著身懷六甲的妻子一起回到北京,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主任,與林風眠共事。

1928年初,蔡元培、林風眠選址杭州西子湖畔,創建了中國美術學院的原初機構藝術院,林風眠出任校長。林風眠的一紙聘書一到,李樹化又帶上全家隨林風眠搬到杭州,到音樂系任教。漂洋過海後出生的李丹妮也被林風眠認作乾女兒。

林風眠於上世紀70年代定居香港,五十多年沒有出國的他,在給李丹妮的信中表示「遲早要來歐洲跑跑碼頭的」,並在1978年頻頻與李丹妮通信,詳談個人畫展事宜。

「請你替我寫信做我的秘書,我們能在一起多好,我們可以打天下。」「我們中國方面可請大使館參加,這樣有點像半官方性質的展覽會。」記者翻看信件發現,對展覽的諸多內容,林風眠都與李丹妮做了詳細討論,他還請李丹妮幫助和當地政府等相關辦展人員溝通交流。

除此之外,在林風眠的信中,其對李丹妮一家的親近和真情也表露無遺:“在我的心靈深處,你還是一個天真美麗的小姑娘,不管多少歲多少根白發了。” “我真希望有生之年能和你們在一起。”

在李丹妮的積極協助下,1979年,林風眠應法國政府邀請,在巴黎舉辦個人畫展,展出作品80幅,取得極大成功。這場展覽不僅讓林風眠的作品轟動歐洲藝術圈,更成為那個年代中國文化走出國門的里程碑式事件。

46歲攻讀博士53歲當上教授 參與《紅樓夢》法文版翻譯

著名翻譯家李治華將《紅樓夢》翻譯成法文,此翻譯歷時27年,而陪在李治華身邊幫助他一同完成巨著的還有一個人,那便是李塵生。能夠參與如此重要的名著翻譯,離不開她深厚的家學、精湛的語言功底,更離不開她的個人努力。

李塵生是李丹妮最初的名字。她出生在1927年5月北京的一個沙塵天裡,她父親的好友給她取名「塵生」,她母親也欣然應許。 “上帝造人就是用塵土,這個名字好,這樣我的女兒才不會驕傲。”

李丹妮這個名字是她在上海震旦中學受洗的時候起的。她讀書很好,精通中、法、英、俄四國語言,考入浙江大學英語專業深造。後來,她到浙江醫學院擔任俄語老師,與已婚的學生袁迪寶墜入愛河。得知袁迪寶已婚後,李丹妮鬱鬱寡歡,後來又吃了不少苦頭,最終她選擇回到法國。

中法混血兒的身份,在那個年代並不吃香。正如李丹妮在中國被當作法國人受到排擠,回到法國里昂之後,她依然覺得格格不入。法國政府不承認中國學歷,丹妮只能到外貿公司做翻譯、文書工作。

直到上世紀70年代,她的才華得到認可,法國高層人物季野馬將軍將她推薦到里昂第三大學教授中文。丹妮從助教做起,孜孜不倦,46歲攻讀博士學位,在53歲時,她如願獲得了漢學博士學位,成為中文系的終身職教授。

在「二戰」中保護中法文獻 被法國政府授予騎士勳章

25歲情定中國,歷史千迴百轉。李丹妮又一次與中國發生關係,要從他父親李樹化曾就讀的中法大學說起。

這所中國近代在海外設立的惟一大學機構,在運作的前30年中,透過購買、交換、捐贈等方式,收集有1萬部中文圖書、425種期刊。其中《新青年》的期刊數之齊令人嘆為觀止,此外還包括了中法大學的人員檔案,這些文字記載為中國歷史上這一獨一無二的文化時期提供了詳細資料。

「二戰」時德國佔領里昂期間,當時的中法大學法方秘書長將學校所有的圖書檔案資料全部搬到自家地下室保存,戰後才搬回中法大學原女生宿舍的二樓,用3間房子來裝這些資料。有的資料堆在院子裡,風吹雨淋,損失不少。

1973年,李丹妮被派去整理這些資料。後校方要收回房子,在李丹妮的斡旋下,資料被搬到了市立圖書館,成為該圖書館中文部的主要中文特藏。

記者在查閱里昂中法大學內部刊物時,看到這樣的描述:「李塵生女士將圖書期刊分門別類,整理就緒後轉藏於里昂市立圖書館。這些書籍為鞏固和發展里昂和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為了表彰她對中法文化交流做出的傑出貢獻,1992年法國政府授予李丹妮騎士勳章,為她出版了傳記《混血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