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
{IMG}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扞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生平四件大事: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做了許多重要的事情,以下是其中四件大事:
- 削平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個藩王叛亂,他們擁兵自重,本來都是投降清朝的將領,得地封王又萌生了反意。康熙沉重打擊了吳三桂等人的三藩作亂,結束了八年之久的分裂戰爭。
{IMG}
- 統一台灣:1624年荷蘭人佔台灣。康熙多次曉之以大義,招撫台灣,不料鄭氏後人卻堅持立場,公然想將台灣變成屬國的關係。康熙派兵收復鄭經割據的台灣,並在台灣開府設縣。
{IMG}
- 反擊侵略:東北的黑龍江流域完全歸附清朝後,沙皇俄國軍隊侵入黑龍江流域。康熙統一台灣之後決定反擊沙俄的侵略,最終將深入黑龍江地域的沙俄人趕了出去。
{IMG}
- 親征朔漠:蒙古曾經分為三個大部分。準噶爾的噶爾丹率領軍隊南進威脅了中央王朝。康熙平定準噶爾部分裂勢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IMG}
後世評價;
後世對康熙皇帝的評價很高,認為他是一位傑出的君主。以下是部分歷史學家對康熙皇帝的評價:
- 趙爾巽等《清史稿》:康熙皇帝早年繼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統一天下,雖然是守成之君,但實際上也有開創之功。他崇尚儒學,注重道德修養,在閒暇時研究事物,能夠理解天人之理,這在古代是很少見的。他長期推行教化,移風易俗,使天下太平,百姓和睦。他的治世景象,讓後世之人無限嚮往,至今仍不能忘懷。
{IMG}
- 昭槤《嘯亭雜錄》:康熙皇帝天資純厚,遇事寬容,常常以寬大為政,不苛刻待人。
- 黃宗羲:如今殺伐之氣已經退去,天下人都嚮往太平。皇帝仁德之風深厚,能夠拯救當前的兵災,消除將來的苦痛,文人學士都在講堂上彈琴奏樂,這是最難得的事情。現在聖天子洞察一切,使農村的事情能夠上達天聽,綱常名教不因此而更加重要嗎? 。
{IMG}
- 白晉:康熙皇帝具備天下所有人的優點,在全世界的君主中,應該列為第一等的英主。康熙皇帝的孝順和感恩是如此罕見,他因此獲得了舉國百姓的尊敬和擁戴。
{IMG}
- 金昌業:康熙皇帝以節儉為本,遵循了皇太極的寬簡之風,抑製商業以勸農,節約財力以愛民,因此能夠享受五十年的太平盛世,這是理所當然的。至於他崇尚儒術,尊重孔子和朱熹;躬行孝道,善待嫡母,即使與魏孝文帝和金主完顏雍相比,也毫不遜色。不過,康熙皇帝為人,明秀有餘,渾厚不足。他才華橫溢,所以喜歡自作主張;度量狹小,所以喜歡自誇自讚。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