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土豪李兆會個人資料:29歲娶女星,百輛豪車迎親,今百億敗光成老賴

2024-04-30李兆會

從排名前百位富豪,到損失百億,被列入失信名單,李兆會的人生如同過山車一般,跌宕起伏,不止財富上,他的婚姻也同樣精彩。

當初轟轟烈烈迎娶女星車曉,散財無數,短暫的愛情最終還是以離婚草草收場,這大起大落的人生,只是李兆會短短的十餘年。他的經歷,是大多數人這輩子無法體會的。

提到富豪,我們會想到什麼,家纏萬貫,億萬資產,但是富豪從雲端掉落凡間,卻是一般人無法接受的,他們習慣了高高在上的生活,離開了從前習慣生活的圈子,論誰也不會很快適應。

對李兆會來說,因為自身的原因,導致自己損失百億,最後列入失信名單,這些都是他自己造成的,無法埋怨他人。

家境優渥,繼承父業

1981年,李兆會生於山西聞喜,他的父親李海倉,寄予了李兆會幸福的少年生活。

李海倉一步一步從底層打拼到董事,他利用山西豐富的煤炭資源,他的海鑫鋼鐵集團,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鋼鐵企業之一。 同時李海倉也同時涉足金融地產,以及政界,當時他的影響能力非同一般。

為了子承父業,李兆會大學主修企業管理,在武漢科技大學畢業後,又遠赴澳洲求學。這樣看起來,李兆會似乎是個正常富二代所經歷的生活,後來的一件事,徹底打破了原本的生活。

2003年1月22日,還在留學的李兆會接到了一個令他震驚的消息,他的父親李海倉在辦公室遇刺,不幸離開人世。

當時的李兆會在悲痛之中,不得不中斷自己的學習,回國接受父親的企業。李兆會在被迫中開啟了企業家的旅程。

經營公司,成績顯著

儘管匆忙接手了父親的公司,而且自己還承擔著巨大的壓力,但是生活依舊要繼續,公司眾人的命運都掌握在他的手裡。 他有著超越同儕的成熟,和清晰的商業頭腦,使公司取得十分顯著的成績。

2003年,海鑫集團總產值超五十億,政府稅收逾十億,這一年,是李兆會接手公司的第一年,同時也是自海鑫成立以來,發展最迅速,成就最顯著的一年。

這對李兆會來說無疑是最好的鼓勵,這是他最為一個新任領導者,十分亮眼的成績。 2004年,海鑫集團總產值70億元,利稅12億元,海鑫成為全國納稅國民企業第一名。

2005年,在全國鋼鐵業不景氣的情況下,李兆會帶領的海鑫集團,仍取得了純利潤的好成績。在2006年的中國富豪榜中。李兆會排名56,是當時榜上最年輕的富商

這位年輕的企業家,有著自己獨有的經營手段,身為老闆,他並沒有一味地追逐企業利益,因此忽略了底層員工的利益。

在繼承父親的企業之後,先後為企業員工出資數千萬元,興建了13棟住宅大樓,甚至還有三十多棟別墅。

他還拿出了三百多萬對企業有重大貢獻的人才們,每人一輛價值十萬元的汽車。他也先後投入巨額資金用來進行員工培訓,受培訓的人數多達兩萬七千人次。

李兆會無論是在生活保障上,還是對於員工本身能力上,都給予了最大程度的幫助,這也許就是海鑫集團可以多次刷新業績的原因,給予員工最大化利益,刺激他們越來越優秀,在金錢面前,很少人能禁得住誘惑。

迎娶女星,潦草收場

李兆會在自己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也迎來了自己的愛情。 2010年,李兆會與交往不久的女友陳曉,決定步入婚姻的殿堂。

都說女生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穿著最美的衣服,嫁給最愛的人。李兆會與陳曉的婚禮足以稱得上世紀婚禮。

他們的婚禮並沒有潔白的婚紗,繁重的禮服,但是在他們的婚禮上都沒有看到。李兆會遵從了祖輩的意見,舉行的是傳統典雅的中式婚禮。

婚服看起來並不是十分耀眼,但是要知道,他們的服裝都是花費數萬元訂製而來

李兆會當時的迎親隊伍足有百輛豪車,酒席共有五百餘桌,這種萬人空巷的盛大場面幾年不遇。

李兆會所經營的海鑫集團員工有一萬多人,都受到邀請,來見證自家老闆的幸福時刻。但是李兆會明令禁止,不允許員工送禮,相反,男方家庭也為參加宴會的員工準備禮物。

現在我們關注新聞可以知道,不少女星嫁入豪門之後,不管是為了相夫教子,還是家族的要求,他們都漸漸地淡出了螢幕。

但車曉並沒有,李兆會一家也十分通曉情理,沒有要求她就此息影,只是希望她減少出去拍戲的時間,可以有盡可能多的時間留在家裡。

這一切看似都很完美,女明星與商界巨鱷的美好婚後時光。可是好景不長,因為兩人所從事的行業不同,可以探討的共同話題不多。

再加上李兆會經營公司,車曉又要經常拍戲,兩人經常是聚少離多的狀態,這段不足兩年的婚姻生活,最終以離婚收場。 兩人好像在同一個平面中的兩條線,只是短暫的相交,最終漸行漸遠

企業破產,變身“老賴”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也體現在李兆會的身上,婚姻的失敗並不是他人生的最低谷,他的事業也開始出現了問題。

2015年,全國鋼鐵業低迷,導致海鑫集團銷售不高,本來這種情況就使得公司面臨挑戰。

在此之前,李兆會還把過多的時間和金錢放在了投資上面,多次的投資失敗,再加上行業問題,這讓李兆會十分苦惱,最終不得已通過裁員來減少公司的支出。

但是這樣的解決方式只是停留在表面,如果公司不能引入資金,或者進行產業轉型,那麼裁再多員,只是杯水車薪。

李兆會在走投無路之下只能向銀行貸款。但這還是無法解決公司的問題,那是公司就像一個黑色漩渦,無論投進去多少,都得不到回報。

當初支持李兆會的那些股東,紛紛避之不及,最終李兆會宣佈公司破產,自己背負了2.16億的債務,被扣上了老賴的名單,被列為失信人,限制出境。

現在的李兆會開始直播產業,想透過直播,可以讓自己東山再起。他這十多年的經驗實屬精彩,我們也可以看出,創業實屬不易,李兆會不是一個完全的反面的教材,但也不是一個完美的正面事例,他值得我們學習,更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