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邁:大義滅親不是好詞,子母互貴不是好事

2024-11-19洪邁

中國人有個成語,經常稱那些公正不阿、敢於向親友亮劍的人為“大義滅親”,這詞聽起來是在褒獎這樣的人公平、公正,即使是對待親友,也如同對待普通人一樣,適用同樣的法律,而沒有區別待遇。

但事實上,在中國傳統觀念,大義滅親未必是件好事,古代司法制度中有「親親相隱」的原則,本質上就是對「大義滅親」的否定。

從傳統統治根基而言,德治高於法治,統治者們是提倡層次分明的親屬關係,進而衍生到階級分明的權力架構,以此確保最高權力代表皇帝的絕對權威,這比「大義滅親」帶來的眼前公正重要得多。

南宋名臣洪邁,在他的著作《容齋隨筆》中就提出“二傳誤後世”的觀點,而其中的二傳,指的正是《左傳》裡“大義滅親”之語,以及《公羊傳》裡“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之語,這二者的本質都是破壞了早就定好的階級次序,對原有權力架構提出了例外的依據,而洪邁認為這是不可取的。

洪邁

一、「大義滅親」源自石碏殺子

《左傳》裡記載了石碏殺子的故事,這成為大義滅親的典範,被後世所援引,釀成無數慘案。

這個故事是如何的呢?

石碏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官職名,不是醫生),他年事已高,是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他還有個兒子石厚,自然也是年少得勢的貴族高官,更重要的是,石碏這個兒子與當時衛國國君衛莊公的小兒子州吁關係很好。

州吁是衛莊公最寵愛的兒子,但他生母出身低微,只是個宮女,州吁籲也是性情暴戾、好大喜功,喜歡紙上談兵。

衛莊公想立州吁籲為世子,徵求老臣們的意見,石碏堅決反對,但石厚卻與州吁籲交好,整日里攪在一起惹是生非。

衛莊公死後,公子完繼位,是為衛桓公,衛桓公性情懦弱,弟弟州吁看有機可趁,便與石厚等人發動宮變,刺殺了衛桓公,自己繼位為君。

洪邁

但衛國另一位公子、州吁籲的另一位哥哥晉則逃往國外,州吁擔心兄長晉借他國之兵徵伐他,乾脆先下手為強,準備與魯、陳、蔡、宋四國結盟伐鄭,藉此轉移國內注意力。

石碏在州吁籲、石厚前往陳國之時,暗中與陳國大夫子針通信,讓陳國趁機捉拿弒君賊州吁籲、石厚,州吁、石厚壓根兒沒想到去陳國結盟,又沒有利益衝突,對方突然發難了,失手被抓。

對於如何處置這二人,陳國不便插手,分別關押後讓衛國自己處理。

衛國諸臣商議,有人提議處死州吁,但石厚可以從輕發落,石碏卻堅決不同意,兩個都殺了。

《左傳》中評價石碏「為大義而滅親,真純臣也」。

而就是這句評價,後人引經據典,父子兄弟等親人之間發生衝突時,便以此為理由,隨意殺之。

洪邁舉例漢章帝廢太子慶、魏孝文帝殺太子恂、唐高宗廢太子李賢,均是打著“大義滅親”的旗號,實際卻是行不義之舉,有了所謂的特例,後人只會變本加厲。

不過,洪邁舉的幾個例子,都是皇權鬥爭,是關於皇位繼承權的問題,本身談不上正義或者非正義,也並非如州吁一般弒君篡位,而是作為上位者的帝王對自己兒子的處置。

魏孝文帝殺太子元恂,唐高宗廢太子李賢,都是出於政治考慮,漢章帝雖然廢了宋貴人所生太子劉慶,卻並沒有害其性命,後來劉慶的子孫甚至相繼做了皇帝,算得上是“鹹魚大翻身”。

洪邁

二、子以母貴,母以子貴,源自魯隱公、桓公事

古裝宮廷劇中,經常出現的一句話“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大概意思是說如果母親出身尊貴,兒子的身份也要高人一等,而如果生出了兒子,並且這個兒子受到重視、擁有一定權力,則母親的身份也跟著水漲船高。

這句話,通常出現在皇室選擇繼承人時,以母、子地位來評判誰更有優先繼承的權利。

這句話的起源,是《公羊傳》裡記載的魯隱公、魯桓公的事。

這哥倆咋回事呢?

簡單說,就是魯隱公息是哥哥,但他媽媽聲子的身份稍微低一點;魯桓公允是弟弟,但親媽仲子身份稍微高一丟丟,不過這種差別真的很小,說一丟丟就是一丟丟。

其實,說起來聲子和仲子都不是魯惠公的正室嫡夫人,而是陪嫁的媵妾,但是仲子是右媵,地位僅次於嫡夫人,比聲子地位稍高,所以嚴格說起來,如果“子以母貴”的話,允的地位就略高於息。

不過,魯惠公更想立允為國君,主要原因恐怕不是地位高低的考慮,而是他更寵愛年輕的仲子。

話說仲子其實原本並不是魯惠公的媵妾,她是宋武公弟弟的女兒,魯惠公為兒子息聘娶仲子,新婦到了魯國,魯惠公一看新媳婦太漂亮了,當什麼兒媳婦啊,當我媳婦吧!

於是強佔了仲子,息的媳婦變媽,地位居然還高於息的親媽,這上哪兒說理去?

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王室嫁娶就是這麼亂,搶兒媳婦的國君也不止一個,已經算不上新鮮。

仲子為魯惠公生了個兒子允,老頭疼愛小老婆、小兒子,這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問題在於,他就算想立小兒子為國君,上面還有個大哥呢,這幾歲的小兒子也主持不了政事,還得聽大哥的。

洪邁

哥倆的爹過世後,大臣們公開投票,認為哥哥賢能而且年長,就擁立他為君,也就是魯隱公。

據史書記載,魯隱公確實賢明,是個好人,當了十幾年國君,一心想著等弟弟長大了就傳位給弟弟,可等來的卻是弟弟的利刃。

長大的允殺了哥哥息,自己當了國君, 魯隱公連埋在哪裡都沒人知道,死了也白死。

事實上,魯隱公、桓公這段舊事,在先秦時期有一定代表性,類似周公輔成王,年長的公子未必成為國君,但可以成為實際執政者,可的廢長立幼、以妾為后妃則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洪邁舉例的漢哀帝尊傅昭儀為太皇太后,那可是他的親祖母,但漢哀帝的父親劉康卻並沒有成為過皇帝或太子,談不上母以子為貴,但卻是為人子孫的為自己的血脈至親爭取權益之舉,排在她前面的還有真正的太皇太后,談不上混淆後妃尊卑。

至於說另一例漢光武帝廢太子劉強而立東海王劉陽,前後兩位太子的廢立確實與前後兩位皇后郭聖通、陰麗華的廢立息息相關,母子榮辱與共,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總不能親媽被廢,已經另立了皇后,卻還由廢後的兒子當太子吧?那不是給自己挖政治陷阱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