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傳奇:從週守藏室史到道教始祖的演變

2024-12-17老子

老子

老子的身世與身份

老子是中國春秋戰國時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被道教尊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較統一的認知是,老子為春秋的楚國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守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的館長。老子因為「生而白首,故曰老子」。

但即使是太史公司馬遷,對老子的身名事蹟也不太清楚,故而又說:「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或「即老子,或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可見西漢初年老子已成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傳奇人物了。

據說老子見周室衰微,於周平王三十三年(前73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辭職而去,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因關令尹喜請求教誨,留《道德》五千言後,不知所終。

老子在歷史與道教中的神化

老子

自秦漢起,老子逐漸被神化。東漢明帝、章帝時期(58—88年),益州太守王阜撰寫了《老子聖母碑》,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生成的神靈,將其與“道”等同視之——“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

隨後在東漢順帝時期,張道陵在巴蜀創建了五斗米道,將老子奉為道教的始祖,尊崇《道德》五千言為主要經典,宣稱:“道即是一。從此,老子被尊崇為道教的奠基人,長期受到世人的敬仰。

東漢延熹八年(165年),邊昭的《老子銘》中提到:

“老子為周守藏室史,當幽王時三川實震,以夏殷之季、陰陽之事,鑑喻時王。孔子以周靈王廿年生,到景王十年,年十有七,學禮於老聃。世類好道者觸類而長之,以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讖,降升斗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矩三光,四靈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化身,蟬銳度世。自犧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

而《後漢書·西域傳》中也有記載:“桓帝崇奉神靈,多次祭祀浮圖和老子,百姓漸漸效仿,此後老子的尊崇日益興盛。”這說明在當時,老子已被視為官方和民間廣泛崇拜的神明。

老子的仙跡與傳說

關於老子的仙跡道經中亦有諸多記載。

老子

《魏書·釋老志》曰:「道之厚,出於老子。其自言自語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

晉代著名道士葛洪《抱朴子》中形容老子:額有三理,足有八卦,身高九尺,耳垂齊肩,穿著五色雲衣,居住在金樓玉堂,庫中珍藏神龜,四周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隨行,他頭上雷聲隆隆,電光閃爍,氣質超然,威嚴凜然。

《神仙傳》卷一中則稱:老君者,名重耳,字伯陽。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雖然是秉承先天原始之氣而生,但生於李家,因此以李為姓;

又說老君是天地精氣所化,是雲天之精魄;又說李母懷孕七十二年乃生,生時剖母左掖而出,生而能言,指李樹說:「以此為我姓。

傳說中老子的身份多種多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以不同身分示人。

初三皇時為萬法天師;上三皇時為玄中法師;中三皇時為盤古先生;下三皇時為金闕帝君;伏羲時為鬱華子,號曰溫爽子;神農時為九靈老子,號曰春成子;祝融時為廣壽子;黃帝時為廣成子,號曰天老;雰類時為赤精子;帝嚳時為祿圖子,號曰真子;帝堯時為務成子,號曰茂成子;帝舜時為尹壽子,號曰廓叔;夏禹時為真行子,號曰李耳,一位禹師;殷湯時為錫則子,號曰斯宮;文王時為文道先生,號曰先生國柱下吏,一雲守藏史;武王時,號曰衛成子;成王時,號曰成子;元康五年,化入婦人腹中,托母姓李名聃字伯陽;或雲在越為范蠡;在齊為鴟夷子;在吳為陶未公;秦時,號曰蹇叔子;大胡時,號曰浮慶君;漢時號曰王方平;大初初初元年,號曰仲伊;永壽元年,號曰僕人。

這些傳說展現了他神秘多變的形象。

老子

北魏明元帝時,道士寇謙之在嵩山修行,據說在神瑞二年的十月乙卯日,那神靈乘著雲駕龍,引導著百靈和仙人玉女,左右有侍衛,聚集在山頂,宣稱自己是太上老君,並傳授天師之位於寇謙之。

老子

自隋唐時期以後,《道經》中也流傳著許多關於老君的神話傳說。 《雲笈七簽》中記載稱老君的母親名叫玄元玉女,她吞下日精後懷孕,懷胎八十一年之久,最終在剖開左腋而出生,因“生而白首”,因此被稱為老子。

此外,《雲笈七簽》中還提及老君在開冥賢助之時,投生於扶桑太常玉帝天宮,傳法於扶桑大帝,稱為太上無極大道君、最上至真正一真人、太極老君太極真人等諸多名號。

唐宋時期對老子的崇奉

唐宋時期,對老子的崇拜達到了極盛。唐朝皇室姓李,因此尊崇老子為祖先。全國各地廣建玄元廟,供奉老君的雕像。

《唐會要》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武德三年(620年)五月,晉州的吉善行在羊角山遇見一位老者,騎著一匹白馬,馬尾朱紅,容貌莊嚴雄偉,他告訴吉善行:「告訴唐天子,我就是他的祖先。今年平定叛亂後,子孫將享國千年。」唐高祖得知後,十分驚訝,就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廟宇。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追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皇帝親臨玄元廟,賜予老君“大聖祖玄元皇帝”的稱號。天寶八年(749年)六月,皇帝再次賜予老君“大聖祖大道玄元皇帝”的尊號。當年十二月,又加號“大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皇帝”的尊號。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將老君的降聖日定在每年的二月十五日,因此,道教就將此日作為老君的聖誕日。

到了宋朝,宋真宗為避諱宋室聖祖趙玄朗的名諱,尊稱老君為“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頒布詔書將老君加封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這個尊號一直在道教中沿用至今。

老子在道教內丹修煉中的地位與影響

老子

老子可以說是道教內丹修煉中的奠基人。 《道德經》中有眾多經典名言如“無為”、“清靜”、“守一”,等等,都成為內丹修煉的基礎要素。

同時,書中也明確提到了修煉的思想。如第五十章提到:“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一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大何故?以共元死地。” 意思是善於修煉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在戰爭中也受不到武器的傷害。犀牛於其身無處投角,老虎對其身無處伸爪,武器對其身無處刺擊鋒刃。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領域。

老子強調要實現“長生久視”,就需“專氣致柔”,“比於赤子”,“珍惜精氣”,同時“保持清靜無為”,減少私慾,“知足常樂”,最終達到“載營魄抱一”不相離的境界。這些觀念與《列仙傳》中對老子「老子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的描述相符,顯示老子的修練已經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老子關於「精氣」的概念成為了後來道教內丹修練的啟蒙之源,後世道家學者據此提出了「修身築基」、「修練精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虛無合道」等內丹修行的修行次第。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