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傑
首先說說《林俊傑》的唱功,林俊傑的唱功一直以來都被稱為“行走的CD”,18年《聖所》演唱會的門票可以說是一票難求了。但一直以來關注林俊傑的朋友就知道,他絕非一出道就有如此實力,甚至他現在已經年近不惑,還在不停的進步。 要說老林的唱功開始坐火箭的專輯就是《學不會》了,《學不會》中發出的C5強混音,讓他穩穩當地邁進了華語一流唱將的行列。最可怕的是從這裡開始林俊傑的每一到兩張專輯都有長足的進步,《因你而在》到《新地球》這段時間相比《學不會》更加坐實了“吃CD”這個屬性,更不要說《新地球》中的怒音C5和《浪漫血液》中的B4咬字,一個比一個強大。這時候,《林俊傑》已經是華文樂壇的頂尖唱將。到了《和自己對話》,他正式成了華語樂壇唱功的標竿之一。一首《不為誰而作的歌》猶如400公尺般撕磨著男歌手的換聲點,在中段和結尾各給了一個質量爆炸的C5和A4。這張專輯中還有《有夢不難》的D5以及B4咬字,《你,有沒有過》的真假轉換……真的是沒幾個翻唱的。
夢的聲音-林俊傑
《林俊傑》
《和自己對話》到《偉大的渺小》中間有一個小插曲,就是《夢想的聲音》。林俊傑優秀的唱功終於被大眾所熟知。而兩季下來,林俊傑貢獻了《末班車》中的F5,《精舞門》中無數個#C5,以及《輸了你》的B4轟炸機還有《知足》中兩個響噹噹的C5…這裡開始,林俊傑的聲音正式有了「掀屋頂」這個屬性-全頻段充分共鳴,聲壓極強。要知道,在林俊傑之前,以掀屋頂為標誌的女歌手是姚貝娜,男歌手是韓磊。 《偉大的渺小》除了化於無形的B4咬字(《丹寧執著》《小瓶子》),還有下探到G2的《穿越》,51個B4的《聖所》,咬字特別難的《黑夜問白天》,以及最驚喜的、全程只依靠聲帶肌肉進行閉合的同名單曲《偉大的渺小》,這裡逐漸開始有了掌握輕機能發聲的跡象,只是現場還用得很少(收音和習慣的共同作用)。這時候,他其實不如以前那麼CD,但那是因為他現在的技術更追求聽感而不是穩定度,同時新歌的難度進一步上升。最後就是《飛雲之下》了,真的是一個大大的驚喜,柔和而明亮的A4,還有他最好的#C5長音。我聽到的時候真的感覺林俊傑在飛雲之下翱翔。他真的離完善的混合機能發聲越來越近了——而有了輕機能,他的律動、動態、穩定度等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想想一個擁有現象級音色的歌手在演唱上沒有任何短板是多麼可怕)
最關鍵的是,林俊傑還在進步,我們或許真的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一個世界級的華語歌手。
林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