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憶蓮的唱功如何?為什麼感覺炫技,沒有張惠妹、那英的情感性?

2023-07-20林憶蓮

粉絲問題:林憶蓮的唱功如何?感覺不是很好聽?

答:華語T1(弱),最努力的女歌手,但先天小嗓,有炫技昇key習慣,適合小嗓情歌

林憶蓮

林憶蓮這位老牌女歌手,她在華語歌壇是個非常特別的存在-先天不足,後天最努力的女歌手。出道被全體市場質疑後,拼命學習聲樂,直到踏入聲樂唱功T1,從最弱的歌手到最強的HK女歌手,林憶蓮堅持了二十年。

在早期林憶蓮的第一張專輯十分糟糕,全程抬喉擠卡,音色纖細乾澀,被當時的HK媒體稱之為“雞仔嗓”,嘲諷至極。但林憶蓮沒有放棄,而是開始進行艱苦的訓練和求學,直到登頂HK歌手界,可以吊打其他女歌手。但即使在成名天下,林憶蓮的身上仍有著先天能力不足的上限弊端。

林憶蓮

從整體唱功上講,林憶蓮屬於先天聲帶閉合機能中等偏弱的小嗓歌手,她不適合演唱有厚重真聲、寬廣共鳴的音樂風格,比如說那英的《春暖花開》、張惠妹的《我最親愛的》等歌曲對於林憶蓮而已是一個天賦的降維打擊,林憶蓮的聲帶先天性無法滿足那英和張惠妹的聲線真聲厚度下的飽滿情緒。 林憶蓮更適合一詠三嘆的婉轉情歌,對於情緒克制的動人演繹堪稱一絕。換句話說,林憶蓮的天賦適合弱唱,在強唱爆發的上限上有所不足。

從音色上講,林憶蓮三十五年職業生涯之中音色的變化十分巨大,整體是基於小嗓,從單純的音高音準邏輯朝著共鳴混聲體系漸變的過程,經歷了:白嗓、上掛、完美明亮度芯體、倒嗓音、咽音化的所有過程。 在音色思維上,林憶蓮的音色辨識度並不具有較高的聯覺效果,人們往往是透過歌名來找尋林憶蓮,而不是透過歌聲音色,原因是因為林憶蓮的音色在三十五年之間變化過大,最好聽的音色是2005年的《至少還有你》,混聲和邊緣化大成。

林憶蓮

從音域上講,林憶蓮非常強大,可用音域從F3-F5擁有足足兩個八度,但是在單音質量上,林憶蓮存在一些不同於那英、張惠妹的側重邏輯:林憶蓮更注重音準,對於音色的把控存在很大的意外音。林憶蓮三十五年之中唱法換了三次,分別是從真假聲轉入混聲,年齡大了倒嗓子退化後又轉入了咽音。

但唯一不變的是,林憶蓮對於音準的優先順序高於音色。這樣讓她擁有了非常好的Live狀態,對於高音歌曲可以演繹的非常標準,但是也難以擁有瞬間的音色辨識度,往往聽眾要思考一會,而不是聽到張惠妹、那英的聲音直接瞬間反射的效果。

同時林憶蓮的高音,也缺乏了一些融入情緒的細節處理,因為未來音準犧牲了大量的咬字和共鳴品質、音色美感。對於職業歌手而已覺得林憶蓮很好,但是對於大眾而已,林憶蓮的高音在2016年之後往往有一種聒噪的咽音傾向。 《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林憶蓮這個問題暴露的比較明顯,並沒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美感。

林憶蓮

從腔體上講,林憶蓮最好的狀態還是2005年,其次是兩頭輻射變差。當下的林憶蓮已經開始走咽音化,因為聲帶唱不動了,一方面是年紀大了,一方面是機能透支的差不多了,還有一方面是林憶蓮首先音色但偏偏又有炫技和升Key的嗜好,其中升Key是林憶蓮成名的核心所在。但其實林憶蓮的Live舞台Key都太高了,高於D5就脫離了大眾美感的美感。

整體而已,林憶蓮從一個「雞仔嗓」出發,努力三十五,不斷進步十分令人欽佩,她的唱功聲樂水準是華語歌手T1級別的,但是先天不足,無法像那英、張惠妹一般二十多年只修一種唱法作為最強的矛,不斷強化。 林憶蓮受限於天賦導致唱法在三十五年內更改次數過多,音色一直在變,這對於頂級歌手並不是一件好事。努力的確是有上限的,人力有盡時。

以下從音色、音域、腔體對林憶蓮做具體分析;

林憶蓮

1:音色;

林憶蓮的音色是整個華語歌壇之中技術流變化較大的歌手,主要是腔體共鳴的運用所導致的音色變化。有以下三種:

  • 1:1991-1994年的年輕胸聲為主,略帶抬喉的小音量真聲飽滿音色;
  • 2:2001-2007年的完美混聲芯體音色,以上掛的強共鳴泛音明亮度芯體和較大的顆粒感著稱,生涯最巔峰的音色;
  • 3:2016年的胸聲逐漸小嗓,開始朝著咽音化靠攏,咬字朝著搖滾化轉移,非流行的自然芯體美感;

整體而已,我們可以這樣理解,1994年剛好是HK流行戴思聰這種聲樂美聲去教學流行樂的時代,而美聲對於胸聲的運用較大,如此整個HK歌壇基本上所有歌手都在用胸聲作為核心,這裡的胸聲指的是聽感的胸聲,發聲技術上的處理是低喉位、靠後咬字、下墜延音的完成形式,腔體的共鳴位置更多的是以喉位來控制。例如張學友、劉德華、黎明等人都是胸聲為主。

林憶蓮

而在2001年,林憶蓮整體發展方向開始因為內地市場的崛起,開始進入內地,而她的國語咬字很大問題,國語的存在讓她意識到了歌唱的咬字應該和音準、音色分離,如此混聲體系進入了她的視野,完成了林憶蓮她自己生涯最巔峰的曲子《至少還有你》的完美音色,放在今天,林憶蓮《至少還有你》的音色,是足矣讓姚貝娜學習的完美標準流行混聲女歌手弱唱教科書。

而在2016年《蓋亞》到現在,林憶蓮的唱法整體走入了搖滾,為什麼一個情歌歌手要走進搖滾?因為林憶蓮的音色已經無法具備再演繹情感的能力了,她的胸聲、真聲、聲帶閉合開始因為年齡的增長飛速下降,而搖滾的唱法之中, 林憶蓮主要使用的是咽音化,而咽音是個美聲護嗓的開音工具,具有暖嗓音、不倒嗓音的共用,同時可以較好的維持音高音域能力。但代價是,咽音不好聽,不具備主流流行的商業效果。

林憶蓮

那為什麼林憶蓮擁有混聲能力,卻還是走上倒嗓這條路,那英、張惠妹也是混聲,但還是好好的,毫無倒嗓情況,為什麼?原因也很簡單──林憶蓮有炫技和升Key的習慣。什麼意思?一個人一生演唱High C的次數是有限的,對於女歌手而已那就是演唱High E、High F的次數是有限的,林憶蓮作為憑藉升key作為生涯名場面打開市場的人物,她知曉升Key可以獲得更好的商業效果,但忽略了她自己的能力和聲帶的健康

這種典型思維就是HK演員的特質,你可以說很敬業,但抱歉不好聽就是不好聽,專業素養不夠就是不夠。雖然林憶蓮很努力,但是她的聲樂學習都是一段一段,HK也沒有權威的聲樂培訓機構和國內音樂學院的教育指導,對於香港歌手而已,他們的唱功多是一種流水線的TVB培訓,並不具備國內音樂學院的體系教育,這種教育一年兩年我們國內和HK、TW看不出差距,但是十年、二十年,我們國內的聲樂水準已經碾壓HK、TW了。

林憶蓮

2:音域;

林憶蓮極限音域:Db3-A6;

林憶蓮CD音域:E3-G5;

林憶蓮質音域:F3-E5;一個八度+七度;

整體而言,林憶蓮的品質音域是八度+七度,但這裡的品質音域和巔峰歌手的單音品質還是有所差異,最大的差異就是音色的美感和泛音的共鳴空間感差異。當下的林憶蓮,咽音化搖滾的節目,個人覺得脫離了大眾美學,更像是藝術化的實驗性定位。

因為搖滾的屬性是親民的調式、音區,而林憶蓮的定位是高調式的High F——High D的強咬字,掛在五組上的搖滾旋律是非常煎熬的聽感體驗,聒噪、噪音化的傾向較重。和搖滾的大眾化有點割裂。


林憶蓮

整體而已,林憶蓮的唱功依舊屬於華語頂級序列,但是放在華語T1的級別之中,林憶蓮先天性的業餘出身和“雞仔嗓”具有一定的能力欠缺。 當我們把時間拉長至二十年、三十年時,護嗓、健康的發聲習慣、健康的音區理解、健康的藝術審美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被商業裹挾,導致無法歌唱。希望林憶蓮未來可以唱功回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