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千古名句記錄了一個傳奇的故事。
戰國初期,燕國遠離中原,並無太多戰事,始終是一個不引起人注意的小國,後因齊國相助,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自古燕趙多慷慨之士”,燕人的個人英雄主義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留下了荊軒刺秦王的千古絕唱。
太子丹本是燕國在秦的人質,秦軍伐趙,太子丹知道趙國如若被滅,必然會禍及燕國,私通書信給其父燕王喜,做好抗擊秦國的入侵。
燕王喜派人赴秦,央求讓太子丹歸燕。但秦王說「燕王不死,太子丹不可歸。除非黑髮白、馬生角」。太子丹只好便服毀面扮為僕人,歷盡千辛萬苦於西元前232年回到燕國。
深恨秦王的太子丹回到燕國,散家財,聚賓客,圖謀報仇雪恨。
勇士田光向太子丹推薦了摯友荊軒,荊軒天生神勇,喜怒哀樂不形於色,出身名門,精於劍術。
荊軻拜會太子丹,太子丹下跪膝行流淚。荊軻深感太子誠心,決心輔助太子完成大計。
太子丹在易水河邊修築了一座館驛,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珍奇異寶,並把妹妹許配與他,美女車騎收買其心。
過了很久,荊軔還沒有刺秦王之意,太子心急,此時趙國已滅,秦軍陳兵燕國邊界。
太子見到荊軔問,「壯士何時去秦國解救我大燕於水火之中」。荊軻向太子要兩件去秦國的信物,燕國督亢地圖,和秦叛將樊於期人頭。對於樊於期人頭太子丹猶豫不決,恐傷義氣。
荊軻看出太子丹心意,自己去拜會樊於期,說明來意,樊於期拉住荊軻的手,秦王殺我全家,滅我族人,我日日夜夜都想刺殺秦王,願聽先生教誨,自刎而死。
西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荊軒
和助手秦武陽,義無反顧、過易水、渡黃河,進入鹹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