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榮老師簡介(江南大學志工走近吳文化 探索蘇繡工藝的傳承)

2023-01-21馬慧榮

中國青年網蘇州8月12日電(通訊員 吳慧 黃孟楊)蘇州,有2500年的歷史,是吳文化的發祥地。這裡氣候溫和,蠶桑發達,自古就是錦繡之鄉,再加上其優越的地理環境,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繡的起源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7月10日,江南大學手指上的中國走近民族傳統工藝-蘇繡,了解其傳承發展之路。

蘇州刺繡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了關於蘇繡製作的記載,吳王孫權曾命丞相之妹手繡《列國圖》,有“繡萬國於一錦”之說。清代蘇繡更是盛況空前,蘇州被稱為「繡市」而揚名四海。

如今,蘇州著名的「刺繡城」有木瀆古鎮,鎮湖鎮。在鎮湖鎮的繡品街,街上鋪鋪都是繡品成列,店店都有繡娘坐鎮,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家族傳承的蘇繡工藝前景堪憂

實踐團隊一起前往蘇州鎮湖鎮。有幸採訪了蘇繡大師,梁雪芳老師的母親馬慧榮老人。

「刺繡我從小做到現在了,一個人做(一個完整成品)是十五歲的時候,自己上梆,自己繡。現在繡的這個有平針,套針,散合針,跳針。做習慣雙面繡了,所以做的單面繡和雙面繡差不太多,就背面有一些跳針。花眼鏡,說話間手上的針法毫不含糊。

當我們問及是否收徒弟時,老人笑著說:「沒有收徒弟,家族只傳給了自己的女兒。都是娘傳給女兒,女兒再傳給女兒。」老人笑的時候,眼睛瞇得彎彎的,就像面對寵愛的孫女一樣給人一種親切感。

在與她的交談中了解到,最傳統的家族傳承蘇繡工藝。工作人員介紹道,「像這樣一根線能分成16絲,每一絲還能再細分。雖然那麼細,但是不會斷,絲還是很結實的。像老人用的工具,比如這個擱手板都是老人出嫁時的嫁妝,上面還有年份。

馬慧榮

圖為在會方言的人的幫助下採訪馬慧榮老人。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黃孟楊 攝

刺繡是一種時間沉澱的勞動。通常,一件30公分規格的繡品就要用一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刺繡者要耐心細緻也要持之以恆、刻苦鑽研的精神。

因此,蘇繡的傳承所需的時間的條件以及其蘊含的文化,是其最大的財富。由於時代的快速發展,鮮有年輕人願意坐下來安心學習刺繡並把它傳承下去。

現如今,精於刺繡的更多的是四五十歲的人,或者是更年長的老者,老者們往往一輩子講著吳語,並不能完全聽懂普通話,更不要說用普通話教後人蘇繡工藝。家族傳承的蘇繡工藝的未來,面臨非常嚴峻的考驗。

馬慧榮

圖為馬惠榮老人為我們展示作品。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黃孟楊 攝

與設計結合的蘇繡製程走出國門

同時,也有繡娘們透過創新和藝術結合,技法的熟練運用,讓蘇繡在這個經濟為基礎的時代更穩地走下去,也讓國際友人一起欣賞到我們中華傳統的手工藝作品。為此,實踐團體採訪了中國絲綢產業終身成就獎的得主戚秋蘭,同時她也是中國非遺創新傳承人。

馬慧榮

圖為採訪非遺創新傳承人戚秋蘭。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黃孟楊 攝

「其實蘇繡工藝是織繡工藝的最高境界。以前的話最高境界就是龍袍,宮廷用的。這樣的一個手工工藝確實是值得傳承的。」這是戚秋蘭對於傳承蘇繡工藝的態度。

當被問及現在繡娘和古代繡娘區別,工匠精神是否依然存在時,戚秋蘭答道:「古代工藝有一個神,但是現代繡娘需要讓它符合現代的審美。首先是色彩上,做了大膽的創新,與時尚前沿結合;工藝上也進行了創新,以前是平繡,打籽繡,盤錦繡;現在是用滴滴繡,或者虛實的手法,把圖案設計和不同針法的效果相結合。

蘇繡的技藝特色,大致可用「平(繡面平伏)、齊(針腳整齊)、細(繡線纖細)、密(排絲緊密)、和(色彩調和)、順(絲縷暢順)、光(色澤光豔)、勻(皮頭均勻)」八字來概括。

此次訪談了解到,2016年的G20峰會合禮套裝,其中包括20國的國花元素的蘇繡圍巾,絲綢蘇繡工藝的書,一個絲綢晚宴手包。蘇繡這項非遺項目也以此方式走出了國門。

傳統工藝的傳承慢慢追趕著新時代的腳步。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中,最古老的代代相傳的手工藝卻面臨後繼之難。所幸,蘇繡手工藝經過創新發展,重新在社會在國際上有了一片立足之地。

蘇繡的傳承,不只是學習與流傳,更是要結合創新血液,讓蘇繡繼續鮮活起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