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遼政策的轉變中,淺析宋太宗的無奈之舉

2024-11-28宋太宗

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丹貴族耶律阿保機(遼太祖)建立契丹國,於開運四年(947 年),改國號為遼。遼朝統治地區,“東西朔北,何啻萬里”;它“西臣夏國,南子石晉,而兄弟趙宋”,版圖比宋朝還大。

自公元960年宋建國,至公元1125年遼滅亡,兩國並存一百六十多年。 遼國也長時間作為宋朝較為重視的北方外患之一。

在長達一個多世紀中,宋遼圍繞燕雲十六州的所屬展開激烈鬥爭,其中尤以宋太宗建國初期為甚。

在歷經高粱戰役、澶淵之盟等兩大關鍵節點、最終以聯金滅遼為結束後,宋遼交爭的歷史階段終於結束,然而,數十年對峙中,宋太宗出於無奈,多次變動的對外策略,卻為後來北宋滅亡埋下了深重的禍根。

宋太宗

一、北宋建國至高粱河戰役:收復政策的失敗

從北宋建國到高粱戰役之前,是宋太宗對遼政策的第一個階段:維繫和平,間或穿插軍事衝突,以外交手段相互試探,最終走向大規模戰爭。

在宋遼相爭前期,兩國雖然不斷摩擦,但和平相處時間多於戰爭,雙方的關係並非一開始就勢同水火。

宋遼鬥爭的焦點是燕雲16州。 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為了換取遼的支持,將燕雲16州割讓給它,並與它以父子相稱。

顯德六年(959 年),周世宗柴榮北伐,收復益津、瓦橋、淤口等地。宋朝建立後,繼續柴榮收復失地的政策,不斷北伐。

遼不僅力保現有領土,還想收復被柴榮奪去的關南之地,於是宋遼圍繞燕雲十六州,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在經歷十餘年邊境之爭後,雙方終於在開寶七年(974年)達成暫時的和平,互通貿易,遣使團朝貢。

史書上,有不少記載均能體現出兩國此時維繫和平的意圖,如,同年十月,宋太祖去世,十一月,太宗主動派遣使節,赴遼報喪,十二月遼國使臣便已經出現在宋朝邊城,獻上了遠超規格的昂貴禮物;

而宋朝也給予了賞賜錢物,重待使臣,在宮廷內設宴,表演歌舞,為遼臣設計騎射節目活動等等。

宋太宗

但看似和平的外表下,實則暗流湧動。

這些密切的往來始終穿插在宋遼圍繞北漢的軍事衝突中,開寶九年(公元979年),宋揮師伐漢,遼景宗卻下詔以20萬斛粟米援助北漢,並派遣耶律沙率兵援助,被宋擊潰。

這些行動,表明了遼朝不願意放棄北漢這個幽燕的安全屏障,以此避免唇亡齒寒之憂。

開寶九年五月,宋滅北漢;同年六月,宋太宗立刻決定揮師北伐,進逼遼國,到達幽州城南,將幽州團團包圍。

七月,雙方爆發高梁河之戰,標誌著宋遼、兩國暫時性的、基於友好氛圍的外交試探正式結束。

二、從高粱河戰役到澶淵之盟:自攻轉守,兵勢日微

發生於公元979年的高粱河戰役,宋朝大敗而歸,是兩國關係轉變、宋朝由攻勢轉入守勢的重要節點。

史書記載,太宗本次親征,調動的部隊大約在十萬人以上,宋軍從三月開始接觸戰鬥,捷報頻傳,大破數万來援遼軍。

宋軍連續不斷的戰略進攻,的確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戰績,連續勝利沖昏了宋太宗的頭腦,不顧軍隊狀態、敵人情況,下令繼續與遼軍作戰。

衝動冒進的結果,可想而知。 高梁河之戰,宋軍大敗,死萬餘人,宋太宗倉皇南逃,遼將耶律休哥追至涿州,宋師潰不成軍,改乘驢車逃走;

七年後,宋再次起兵,興起了遼宋關係上的關鍵一戰“雍熙北伐”,但由於將領曹彬等人貪功,冒進涿州,遭遼聖宗與蕭太后遣將率大軍至,宋軍驚潰,死傷過半,丟棄的兵甲堆砌如山。

此戰之後,宋朝元氣大傷,從進攻轉入防守,而遼則轉守為攻。

三、澶淵之盟與增納「歲幣」:屈辱求和,聯金隱患

咸平年間,遼多次南侵,襲擾宋朝邊境,宋閉營不敢應戰,至咸平六年(公元1006年),遼兵攻打定州,更是俘獲高陽關副都督部屬王獻忠。

宋太宗

次年,遼聖宗、蕭太后率軍二十萬,揮師進犯宋朝便邊境,北宋朝野,上下震驚,朝內主和派強調遷都南下,而宋真宗在滅國危機和朝內主戰派“惟可進尺,不可退寸”的壓力下率軍親征。

雖真宗本人無心更無力抵抗,惟願南下遷都,但皇帝禦駕親徵卻極大地激勵了宋軍士氣,「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而恰逢遼軍主將被殺,氣勢受挫,遼聖宗擔心腹背受敵,便接受降將王繼忠的建議,與宋議和。

宋太宗

遼要求宋歸還關南地,遭到拒絕,宋朝願給予錢帛,即所謂“歲幣”,自此,遼宋簽訂“澶淵之盟”。

繼“澶淵之盟”後,宋朝屢次以屈辱換取苟安,直到不堪歲幣重負,與金朝商議聯手滅遼,宋則將給遼國的歲幣轉貢金國。

宣和七年,金滅遼,宋遼交爭隨之結束。

但金國豪強,軍勢龐大,又從戰爭中獲得大量銀錢土地,為後來金國進逼宋朝、甚至最終覆滅北宋,埋下了深重的隱患。

四、三次轉折:宋朝何以失敗?

宋太宗對遼政策的失敗,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面向:內憂外患,時局不利;領袖將才有異,太宗急於固權;急功冒進,軍略失敗。

宋太宗揮師伐遼時,宋朝正值災年,且外患不斷,除了遼之外,還有西夏等國虎視眈眈;

宋朝急於對外徵戰,而此時遼國卻廣結邦交,盡力爭取和平,展現出一種以進為退的防守態勢,就連對宋友好,實際上也上是在觀察和等待宋政府對和平與戰爭的選擇。

而宋太宗卻中途突然改變對遼友好政策,拋棄了太祖關於幽燕的戰略意圖,貿然北伐。這與當時宋朝國內的政治局勢有關:

對幽燕應該採用何種合適的政策,太宗在剛攻下太原突然決定北伐之前,完全沒有一個具體的戰略方案。

宋太宗

他初即位時,考慮的是必取太原。這種考慮的出發點儘管客觀上是完成中原的統一,但主觀上卻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

太宗的繼位,按照傳統的封建禮制,並非名正言順,而是在無太祖顧命遺詔的情況下倉促入繼的,當時遼朝的史官也直書趙炅為「自立」。

關於太祖之死,也有所謂的「燭影斧聲」之謎。

後來太宗逼死太祖長子趙德昭與其弟趙廷美,以及在徵遼途中發生擁立趙德昭的事件,正說明太宗即位初期的地位,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因此,攻下北漢,恢復幽燕,完成太祖未竟的統一事業,太宗用心所在即是藉以改變名聲,提高威望,以避免皇位動搖”。這種過分從個人政治的角度來考慮軍事問題,難免急功近利,浮躁狹隘。

在高梁河一戰中遭到慘敗,也正是他在戰略決策上的一連串失誤所造成的。

宋軍將近三個月連續不斷的戰略進攻,從總體上說是打得不錯的。但宋軍所面臨的對手北漢“兵少而悍”,頑強的戰鬥力是南方各割據政權所不能比擬的。

宋太宗

而且宋軍又處於攻堅地位,儘管取得了勝利,但歷經累月血戰之後,部隊人員的給養亟待補充,將士的疲乏傷痛急需休整。

然而,宋太宗卻不顧客觀實際,不顧“饋餉且盡,軍士罷乏”的實際,倉促決定繼續北伐,且輕信讒言,導致軍心不穩,而遼景宗“任人不疑,信賞必罰”,與宋太宗恰成鮮明的對比。

而且,宋軍戰意不強,但遼多名將,在宋軍攻城期間,原派去支援北漢的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軒帶兵在宋軍側後實施騷擾襲擊,並以此為幽州城內的聲援,鼓舞守城部隊的士氣。

遼禦盞郎君耶律學古也帶兵穴地進入城內,和原守城官吏將領一起,“以計安反側, 隨宜備禦,晝夜不少懈”,使宋軍無隙可擊。

宋軍圍困幽州的消息迅速傳到了遼廷,六三十日,遼景宗向已在河北的軍隊將領下達了行動命令,又命令舍利郎君耶律休哥帶兵10萬急援,並代替奚底為北院大王,統一指揮。

規劃清晰的軍策,令行禁止的軍中調令,成為遼軍後來取得勝利的基礎。

五、結語:天下逐鹿,禍起蕭牆

宋朝對遼戰略的失敗,帶來的影響不僅限於當時的士氣潰散,朝納歲幣、還對後來宋朝面臨北強南弱、蠻夷襲擾的四方局勢埋下了禍根。

尤其在宋太宗去世之後,由於宋朝無力抗遼,只得請求金人援助。

而接受宋朝納貢、並且收復遼國燕京的金國,其軍隊本便蠻勇,後來更是大肆斂財,將遼都掠奪一空,留給宋一座空城,並發展為宋朝最大的威脅。

蟻穴潰堤,因小失大,宋太宗的貪功冒進,最終導致宋朝整體南遷甚至遭遇傾覆,歷史的教訓,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急功近利絕不可取,天下如棋,執子對弈,當三思而後行。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