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屍的主角是誰(﹃馬革裹屍﹄:東漢名將馬援的忠勇精神)

2022-12-18馬援

馬革裹屍是一則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南朝·宋·範曄《後漢書·馬援傳》。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乃東漢開國大將,封號伏波將軍。馬援胸懷「死於邊野,馬革裹屍」的磅礴之志,一生徵戰沙場、戎馬倥傯。智取隴蜀,堆米為山;西平諸羌,安定百姓;南伐交趾,吏見其皆誠服;北遏烏桓,敵軍聞風紛逃散;最後歿於平叛五溪蠻的前線,終以馬革裹屍還葬,無愧當年諾言。

歷史無言,精神不朽。馬援為天下統一、國泰民安而馳騁場的事功印刻於史冊,其忠勇赤誠、謙遜有禮的高尚品行更流芳千古,後世無不以其大義為標榜、為其忠勇而讚歎、聞其生平而潸然。

胸懷大義,一片赤誠保江山

西漢末年,百姓怨聲載道、民變四起。初露頭角的馬援心系天下、憂心黎民,在經過一番斟酌思索後,“擇明主而佐”,毅然決然追隨劉秀,以赤膽忠心、才智謀略支撐家國大義,為劉秀重新一統天下、開創「光武中興」立下赫赫戰功。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新莽政權滅亡後,天下呈分裂割據狀態,公孫述與劉秀各據一方、自立稱帝,實力稍弱的隗囂則盤貞隴右、自稱西周大將軍。此時,馬援為隗囂招募並深受器重。隨著公孫述與劉秀先後稱帝,處於弱勢的隗囂派馬援探聽虛實。馬援親眼所見公孫述“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而劉秀“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同時受到兩帝垂青的馬援,不受人情束縛,作出客觀評價:公孫述乃“井底蛙耳,妄自尊大”,劉秀則“才明勇略,非人敵也”。時間識人,歲月識心。經過長期觀察,馬援決定輔佐劉秀,誠心勸說隗囂歸順明主。縱接著來隗囂陽奉陰違、發兵拒漢,馬援亦忠心耿耿、不改其志。

建武八年(西元32年),隗囂聽信姦佞挑撥起兵謀反,劉秀親率大軍討伐。當部隊陷入進退兩難之境,劉秀緊急召見馬援,向其徵詢進兵意見。馬援行軍數載,慣擅兵法謀略、運籌帷巄,他跟劉秀詳細分析當下形勢,斷言隗囂的部隊早有分崩離析之兆。又以米盤排兵布陣,以米粒堆成山川河海、高山溝壑、城鎮都市,透徹分析戰局,劉秀大贊:「虜在吾目中矣。」「堆米成山」成為後世軍用沙盤的鼻祖,既是軍事史上的偉大發明,也是馬援以智慧與赤誠輔保江山的生動見證。

謙遜有禮,躬體力行正家風

「正家而天下定矣。」古時那些子孫多賢達、功業多卓著的名門,無不與其良好家風的傳承息息相關。身居朝堂沙場,馬援處處展現大義凜然、赤膽忠心;面對家人親友,馬援則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強調謙卑節儉、廉公有威,不可輕薄無禮、失卻分寸。

馬援南伐交趾期間,聽聞馬嚴、馬敦兩侄兒喜與輕浮的俠客結交,好簥笑他人之事、妄論他人長短。馬援深感不安,親自為侄兒寄去一紙家書,言辭懇切地勸誡他們慎交友、戒妄議,希望後輩多多結交像龍伯高一樣敦厚謙遜、謹慎言慎行之人,不要行事作風流於輕浮、自大狂妄。他語重心長地說:「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字裡行間,是為子孫長遠計的遠見,是愛之深責之切的教導。

《後漢書》記載,馬援之女明德皇后溫文爾雅、知書達理,對待君王不矜不伐、娓娓進諫,對待長輩孝順恭敬、婉靜有禮,被譽為「德冠后宮」之賢。明德皇后之德性養成,離不開馬援的諦謔教導與清正的家風薰陶。

忠勇無雙,馬革裹屍終還葬

馬援功勳顯赫卻不貪圖名利,終其一生為國效力、盡忠職守,始終擔憂自己德不配位、無功受祿。他在朝廷上不結黨營私,在戰場上身先士卒,以此報答國家的信任。

建武十一年(西元35年),馬援官拜隴西太守,邊塞戰事頻發,他帶領部隊勇猛奮戰,即使被飛箭射穿小腿,仍堅持指揮將士橫掃敵軍。三年後,馬援從西南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冀的,以足智多謀聞名,是馬援的老朋友。他對馬援說:將軍啊,大丈夫沙場立功,此番得勝還朝,皇帝定有封賞,高官厚祿,封妻蔭子……不料,未等孟冀說完,馬援就皺著眉頭對他說:我本指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麼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誇獎我呢。見孟冀不語,馬援說:男兒不應該安安穩穩地躺在自己的床上死去,然後被子孫用棺材斂屍埋葬。大丈夫戰死沙場,用馬的皮革裹著屍體回來埋葬,這才是值得驕傲的事啊!

建武二十四年(西元48年),南方武陵溪五溪蠻暴動,馬援雖年過花甲,仍請戰自薦:「臣尚能披甲上馬。」劉秀見其豪氣未減、壯心未已,由衷感嘆:「矍鑠是翁也!」平叛途中,馬援已身染重病,仍憂心國事。每當聽到敵人逼近、擊鼓叫喊時,仍會拖著病體察看敵情。雖因決策失誤而陷入險境,但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仍不放棄希望,實踐了「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的誓言。麾下將士無一不為「殉道者暮年,壯心不已」的勇毅所動容。

馬援榮耀一生,身後卻遭姦佞陷害。原本為抵禦暑熱瘴氣而從南方運回的薏苡種子,被別有用心者污衊為「明珠文犀」。馬援終以莫須有的“明珠之塯”,名滅爵絕、淒涼下葬。正當親朋故舊紛紛避之不及、怕引火上身時,唯前雲陽縣令朱勃挺身而出上書鳴冤,訴說馬援一生功績及身後淒涼。 「海內不知其過,眾廬未聞其毀,卒遇三夫之言,橫被誣罔之諶。」辭意哀切令劉秀動容,然空餘悵惘。

馬援為國效力數十年,西徵塞外,北抵沙漠,南渡江海,在瘟疫瘴氣中戰死沙場,卻落得一個螢奪封號、蒙冤待雪的悲涼下場。榮耀與悲哀相互交織,使其人生充滿悲劇性色彩。歷史長河奔流不息,千秋功罪後世評說。馬援以「常恐不得死國事」的一腔孤勇、「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的青雲之志,支撐起為家國安定衝鋒陷陣、為蒼生黎民出生入死的忠勇之軀。這份操守與堅貞,感動的不僅是朱勃,更是後世無數人。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