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春秋五霸,個個都是稱霸一方的存在,其實力都是毋庸置疑的。
就是在這樣一個群雄爭霸的戰亂時期,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卻三年不理朝政,日日笙歌{/b },他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以絕對的實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那麼楚莊王是如何完成逆襲的呢?
蓄勢待發
楚莊王作為楚穆王的兒子,在楚穆王離世後,楚莊王繼承父業成為楚國的君王,然而年紀尚小的他卻{b }空有名號而無實權。
手持軍權的楚國丞相成嘉和楚莊王的老師鬥克和公子燮在朝堂之上互相爭鬥,年紀尚小的莊王只能看著雙方爭鬥,什麼事情都乾不了。
丞相成嘉手中握有軍權,實力自然不是鬥克和公子燮可以應對的,兩人很快便落敗而逃,為了可以逃命,他們挾持楚莊王為人質,逃到了楚國的邊城,卻被當地官員暗殺。
楚莊王得以回到楚國都城,然而回到都城後,仍然只是一個空有虛名,而沒有實權的君主,自知不敵丞相,他便開始偽裝自己,同時養精蓄銳。
為了可以保持君王的身份,而不被擁有實權的丞相殺害,楚莊王整日鶯歌燕舞,夜夜笙歌,好不瀟灑快活。
作為一國之君,每日依舊要整理朝政,為了迷惑大臣們,同時留下一個“昏君”的名聲,楚莊王便下令“進諫者,殺無赦”。
然而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作為在朝堂之中擁有實權的丞相成嘉,卻在楚莊王回到都城不久後便去世了,一部分實權就回到了莊王之手,然而仍有一部分權力被大臣們分化。
為了可以抓住這些拿有一些實權的奸臣,楚莊王不得不繼續偽裝著。
楚莊王在宮中花天酒地三年之久,然而一些忠良之臣看到君王如此逍遙快活,還是不斷的暗示莊王可以帶領楚國,以保楚國江山。
在楚莊王花天酒地的三年中,國外依舊動盪不已,楚國也遭受別國攻擊,其中楚國的附屬國蔡國,就被強大的晉國攻打{ /b}。
蔡國的蔡莊候竭力抵抗的同時不斷的向楚國發出求救,但是整日好不瀟灑快活的楚莊王,想要保住自身的性命都不是一容易的事情,又怎麼能派兵前往營救。
在苦苦抵抗晉國的進攻,蔡國沒能抵禦多久就淪陷了,而蔡莊候也隨著蔡國的覆滅而死亡,而楚莊王還在王宮之中逍遙快活{/b }。
看到楚國危在旦夕,朝堂之內的忠良之臣坐不住了,他們不願看到楚國的滅亡,便紛紛以自己的方式,來到王宮之中希望楚莊王能統領大局,保住楚國江山。
大臣伍舉來到王宮之中面見楚莊王,以謎語的方式來詢問他如今的想法,也就是人們熟知的“一鳴驚人”。
一代忠良之臣伍舉,可能有人不是很清楚他,但是和他有關係的一個人,人們一定是知道的,那就是伍子胥,而{b }伍舉就是他的祖父。
伍舉來到王宮面見,便對楚莊王說道:“楚國有一隻怪鳥,在巢內臥了三年之久,既不飛也不叫,不知道這究竟是一隻什麼鳥?”
而聰慧過人的楚莊王自然聽出是在嘲諷自己,但看到伍舉能夠來此請見他並且發出這樣的疑問,無疑是一位賢良之臣,便回答道:“這可不是怪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伍舉一聽,自然知曉,君王不過是在裝樣子而已,為的就是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心知楚國有救了,心情舒暢,便恭敬的向楚莊王告辭離去。
當時還有另一位忠良之臣也向楚莊王進諫了,伍舉進諫的方式就有些暗指的意思,而他就比較直接一點,他就是大夫蘇從。
大夫蘇從,帶著進諫的奏摺,來到了楚莊王的王宮之中請見,見到楚莊王就跪在了地上把奏摺遞出,然而楚莊王卻並沒有接下來。
見到楚莊王如此,沒有辦法的蘇從,便抱著必死的決心,在楚莊王面前撒潑,更是把一哭二鬧三上吊演繹的淋漓盡致,希望以此能把楚莊王罵醒。
看到大夫蘇從為了可以讓自己主持朝政而不惜身死的決心,楚莊王沒有怪罪於他,只是讓他見觀其變,就把他打發走了。
陸陸續續有多位大臣不惜身死也要進諫,楚莊王自知時機即將到來。
而除了這些大臣外,還有一位“忠良之臣”打動了楚莊王,這個人就是王后樊姬。
樊姬可謂是楚莊王的賢內助,在他沉迷於花天酒地的時候,就一直的勸他要辦理朝政,並且還以自身要挾,這讓楚莊王很感動。
之後為了不讓楚莊王沉迷於花花世界,更是主動為他挑選一些容貌極佳且品行良好的妃子侍奉。
平日里有樊姬帶領的一眾妃子,不斷的督促楚莊王積極上進,為將來“問鼎中原”可謂是費盡一切心思。
問鼎中原
隨著越來越多忠良的臣向楚莊王進諫,知曉時機已經到來的他,一改往日的逍遙快活,開始打理朝政,該殺的都殺了,而忠良之臣都進行了提拔。
同時楚國發生了大面積的飢荒,再加上外敵的作亂,國內的民眾人心惶惶,整理完朝堂內的事物後,大權都回到了楚莊王的手中,便發兵鎮壓。
一時間楚莊王成為了人民的英雄,即得了民心又有忠良之臣輔佐,為之後「問鼎中原」打下了基礎。
為了實現問鼎中原的霸業,楚莊王親自上陣殺敵,帶領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敗了一個游牧民族陸渾戎{ /b},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殺雞儆猴,讓周圍各國感受到楚國的威脅還有強大。
取得勝利的出國大軍,沒有返回境內,而是來到了週都洛陽城下,看到如此陣仗,周王嚇的連面都不敢露,之後便有了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
正是因為這一戰,讓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然而他卻沒有停止自己的步伐,而是進一步穩固楚國。
同時其餘幾國仍然爭鬥不休,楚莊王抓住時機揮師伐鄭。
鄭國原是楚國的附屬國,但是卻叛變投靠了晉國,因為楚國和鄭國相交地界虎牢關是一個交通要道,所以楚莊王問鼎中原的第一個目標便是鄭國。
經歷幾個月的戰爭後,楚國佔領了鄭國,並且兵敗晉軍,為稱霸中原邁出了第一步。
然而好景不長,楚莊王突然病重,可能是長時間的徵戰加上在戰場中受到的傷,一切都成了楚莊王的催命符{/b },知道時日不多的楚莊王,便把忠良之臣都招到了病榻前,交代後事。
按照楚莊王的意願,大臣們擁立楚莊王的兒子,便是之後的楚共王,然而貴族之間的新仇舊恨,在沒有了楚莊王的壓制,便開始暴露了出來。
內鬥不斷的同時,加上外敵來犯,楚國的國立直線下降,很快便被晉國反超,國土不斷被其餘幾國吞併,加上晉悼公一次又一次會盟各地諸侯,聲勢浩大。
楚國在楚莊王去世後,便開始衰弱,一代霸主的隕落直接影響了春秋戰國的格局,本有著絕對實力的楚國一蹶不振,只能自保。
結語
楚莊王有著梟雄之姿,沒能帶領楚國稱霸可能會是他一生的遺憾,但是他執政期間為楚國打下了大片的江山,春秋五霸之一實至名歸,如若不是因病去世,他可能會帶領楚國稱霸中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