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潘錦功簡介(潘錦功與他的光電玻璃夢)

2022-10-28潘錦功

他毅然拒絕國外千萬年薪,選擇回國創業,研發「發電玻璃」。他的研發讓光伏和玻璃來了一場浪漫的邂逅,實現碲化鎘發電玻璃「中國智造」。手握34個國家專利,造福國家和人民,他就是潘錦功。

放棄百萬年薪回國創業

潘錦功出生於杭州,祖籍四川,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 1996年在美國新澤西理工大學攻讀博士。

身為一個工科生,潘錦功一直致力於清潔能源發電的研究,當時的院校對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還停留在比較難以突破的瓶頸階段,由於研究成本高昂,這一塊的論文及實驗一直處在比較空白的階段。潘錦功認為這項研究有很大的科學價值尚未被發掘,於是他希望建立了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研究中心。 「彎道超車,就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這樣發展空間才會無限。」固執的潘錦功使出第一個招數:磨。磨到當時的校領導終於被說服,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研究中心建立起來。

成立研究中心難,攻克關鍵技術問題更難。碲化鎘要從研究轉向產業化,這是個不可逾越的障礙。功夫不負有心人,潘錦功和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碲化鎘薄膜材料多能階多摻雜載子密度圖解法,把銅摻雜背接觸、暗電流阻擋材料兩個關鍵問題攻克,並製出樣品,轉化效率在國際領先。

為了留住“美國碲化鎘薄膜技術發展的未來”,美國向潘錦功開出了百萬年薪的高薪誘惑。但潘錦功卻不為所動,因為他內心早已打定主意,要回到祖國報效國家。

實現碲化鎘發電玻璃「中國智造」

2010年,潘錦功回國。回國後的潘錦功一刻都沒有休息,在四川成立了自己的太陽能科技公司,自己是又當董事長管理公司,又當科研人員帶團研究,目的只有一個,研發出世界第一塊“發電玻璃” 。

但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潘錦功遇到了許多問題。每當回憶起公司前期發展的一點一滴,潘錦功都十分感動,他說:「艱辛都是值得的,科學研究沒有捷徑可以走。在困難的時候,自己藏起來偷偷地哭,哭完就接著和團隊研究,因為眼淚是不會告訴你實驗數據的!

透過不斷努力,2017年潘錦功團隊研發出全世界最大的單體面積碲化鎘發電玻璃。在此之前世界最大的單體發電玻璃面積為0.72平米,潘錦功刷新了這個紀錄,他將世界最大單體發電玻璃的面積提升到1.92平米,實現了碲化鎘發電玻璃的「中國智造」。

這種發電玻璃只是在普通的玻璃上塗抹4微米厚的碲化鎘光電薄膜,就可以為一個普通家庭,一年提供260度到270度左右的電。他研究的單體電池發電轉換率已經達到了17.8%,只要55秒就可以生產完成一顆碲化鎘太陽能電池。這項研究成果一舉獲得34項專利,其中19項發明專利完全是屬於中國自主的核心技術專利。

潘錦功說,這些技術專利是屬於中國的,它可以為全世界帶來福利,但它必須是從中國走出去的。

帶領團隊追趕世界一流水準

2020年,潘錦功團隊產學研究成果「年產100兆瓦碲化鎘薄膜發電玻璃BIPV生產線」在江西九江瑞昌市落地,是全球第一條光伏建築一體化碲化鎘薄膜發電玻璃生產線,解決了高純度光電材料合成、鍍膜、熱處理、封裝等方面的「卡脖子技術」難題,且達到「研發技術水準國際領先、產品及色彩種類全球領先、填補江西省BIPV弱光發電玻璃技術空白”,是半導體材料應用領域的一場技術革命,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使中國從建築玻璃大國提升為電子玻璃強國,引領了碲化鎘產業界一個新的世界技術潮流。

截至目前,潘錦功團隊以中國建材集團為平台支撐,依托凱盛科技集團的新能源產業支持,完全實現了碲化鎘產業項目的知識產權自主研發,自我保護,先後成立了德國、美國、成都、蚌埠新能源研究技術中心或實驗室,已發表論文200多篇,申請發明專利202項,已授權70項,參與標準制(修)定共15項,承擔國家和省市區科研項目25項。

回望來時路,潘錦功說:「感謝國家,給了我們報國的機會;感謝時代,把機會給了願意堅持的我們。」如今,他並沒有安於現狀,而是不斷開拓進取,他想要研發太陽能車,從源頭解決我國資源緊張與環境問題。

(九江日報全媒記者 金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