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奇人宋育仁簡介(差點把日本變成中國一省,卻被慈禧壞了好事)

2022-10-28宋育仁

宋育仁

萬馬渡遼河,三軍夜枕戈。

城亡諸將在,律喪兩師和。

伏闕書何用? 憂時淚苦多。

節旄真脫盡,歸雁望雲羅!

——《甲午感事》

這首詩的名字叫做了《甲午感事》,所謂甲午:正是咱們普羅大眾所知的那個甲午海戰的甲午,雖是清政府的辦事不力釀造的悲慘結局, 卻也算是國恨國恥了

甲午戰爭牽扯要事過多,有戰前的,有戰時的,也包括戰後的,每一段提起來都是一段可說的故事。但要論傳奇色彩,要論天馬行空,任何一件事都無法出其右,這個計劃差點讓日本一敗塗地,最終卻被一個女人把計劃扼殺在了搖籃。

四川總督,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西元1857年四川的一個小村莊裡,一個戎馬一生抱憾一生的英雄式人物出生了,他叫宋育仁。光緒十二年也就是西元1886年,年僅29歲的宋育仁考上了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任檢討。接下來宋育仁要是平穩的升遷升級做到大官的可能性很大仕途平步青雲未來一片明朗本是不用太過操心了。

宋育仁

但胸懷大志的宋育仁不想碌碌無為,更不想安逸生活,他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和腐朽,學而優則仕的思想縈繞在他腦中,他不能眼睜睜看著大清帝國滅亡。李鴻章曾說過師夷長技以製夷,本身是帶著天朝上國的眼光看待西方的,宋育仁知道,這是騙騙朝廷的說辭,面對先進的西方列強到底誰才是落後的狄夷真的說不準。

1894年懷抱著夢想的宋育仁隨著使團出使了英法,第一次看到先進的西方社會和他們的政治制度,宋育仁清醒了,他明白封建的老路走不通了,能帶領大清重新富強的道路唯有民主、唯有共和。

在英法的這段時間宋育仁考察了他們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維新的想法更加的在他腦中構建了出來,回國後他參加強學會目的就是宣揚變法宣揚民主共和 。等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四川,他勵精圖治創辦了許多先進的洋燭、煤油、煤礦的公司。

有領頭創辦了重慶史上第一家愛國報紙《渝報》。可以說宋育仁對四川的改革是大刀闊斧也是精準有效的。四川也成了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鋒軍。

天馬行空的救國運動

中日甲午海戰爆發時,宋育仁還在國外考察,本以為不算大事的甲午戰爭給了宋育仁當頭一棒。 甲午海戰清軍慘敗,北洋水師全體覆滅,這樣的結局是宋育仁無法想像也無法接受的。

宋育仁隨後上書朝廷,稱日本軍隊「倭兵少財乏,持久足以困之「這句話不是信口雌黃,反而彰顯了宋育仁強大的戰略意圖和眼光。

宋育仁

日本的軍隊是以戰養戰,只有即使取得勝利果實才能繼續驅動國家機器不斷徵伐,對待日本軍隊最好的辦法就是和它拖下去,最後日本自己就會拖不動不戰而降。這樣的理論最後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得到了印證。

日本被中國人民拖了八年,最終無法緩和日本國內的巨大經濟矛盾,戰爭的消耗又阻礙了日本的科技與經濟發展,最後被迫投降。宋育仁的眼光是獨到的,但若他只是個敢說不敢做的清政府官僚,那麼歷史也不乏這種自以為是的小角色。宋育仁做了什麼?

他把他的理論付出了實際。在北洋水師戰敗後,他一面上書朝廷萬萬不可投降,一面聯繫參議楊宜治,翻譯王峰高向英國購買了十艘戰船,又僱傭了2000多名澳大利亞水兵,打算從菲律賓南下一舉進攻日本本土來一次前無古人的偷襲。

這次的行動看似荒誕卻有他的可行之處,英國的戰船可以偽造商船,澳洲的水兵本身也可以掛上英國的旗幟,這十艘戰艦可以堂而皇之的開進日本的領海對日本本土奇襲,逼迫日本講和。

宋育仁聯絡了張之洞、劉坤一等朝廷命官拿來借款,又向英國銀行貸款了百萬英鎊用來支付戰艦的費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在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後卻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宋育仁

攔路虎,扼殺計畫的慈禧太后

「砲械備齊,整裝待發」這是宋育仁寫下的原話也讓這段故事顯得特別的悲壯又遺憾。宋育仁的上書送到了朝廷手中,慈禧太后與李鴻章早已決定了和日本講和無意再生事端,慈禧太后更是以」妄生事端」為由勒令宋育仁回國,十艘軍艦永遠停在了英吉利海峽的港口,最後救國的一絲火苗就這樣悻悻的被撲滅了。

1895年3月,清政府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割澎湖列島、琉球群島於日本,割台灣島與日本,賠款兩億兩白銀。從此日本從一個東亞的羈弱國家一舉翻身躋身列強行列,往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與這次日本的富強脫不了乾系。

李鴻章慈禧等清政府應該為這次的失敗負全部責任永遠的掛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遭人唾棄。宋育仁歸國後鬱鬱不得誌了很久,寫下了《借記記》記述了自己在英國的一系列舉動和自己計劃的破產。 「撫贗私泣,望洋而嘆」是宋育仁想抒發的主旨。

宋育仁

再後來戊戌變法失敗,辛亥革命成功。革命不光革了封建制度的命,更革了大清的命,這徹底打消了宋育仁維新變法的心。忠於大清的宋育仁告老還鄉退出了政治舞台,回到了四川做了幾年的四川國學大學的校長。

1931年12月5日,宋育仁在四川富順去世,可嘆先生一生為中國為人民做的事,多讓人扼腕嘆息不勝遺憾。

結語

入世在國難最深、國脈最衰微、國人最迷惘的非常年代。他銜命西行,使節四國,萬裡襲倭;他奠基維新,重振蜀學,在巴蜀首創報紙……宋育仁這個史上最有行動力的憤青。完全捅破了書生本色的天花板。

橫跨紛繁世紀,他的一生,體驗了形形色色的改變。 洋務運動、維新改良、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等等,也接觸過許許多多的政治家。李鴻章、張之洞、梁啟超、孫中山……每個人都自以為手握一把通往未來的鑰匙,可宋育仁的夢、無數中國人的夢,依然似近猶遠

宋育仁

如果沒有慈禧,或者如果沒有上書,中國的歷史中國的命運會不會在宋育仁的手下改變,宋育仁先生會不會不再是史書上的茶餘飯後的談資而是歷史的主角,會不會…

只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

文/文斯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