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樹倒猢猻散”,通常用來比喻有權勢的人一旦垮台,依附的人就會立刻一哄而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們經常會脫口而出。與權力、金錢等相關時,都是貶義的。不像成語“牆倒眾人推”,同樣是貶義詞,如果那個失勢或受挫的人,不是壞到“頭頂生瘡,腳底化膿”的那一種,被人趕盡殺絕時,旁觀者多少還會生出點憐憫的情感。
「樹倒猢猻散」出自宋龐元英的《談藪・曹詠妻》,說的是厲德新寫的一篇文章《樹倒猢猻散賦》,而這棵樹指的就是遺臭萬年的秦檜。這中間的厲德新與曹詠、秦檜是什麼關係呢?秦檜是曹詠的領導,厲德新是曹詠妻子的哥哥,即大舅子。厲德新為什麼要寫《樹倒猢猻散賦》這篇文章?這中間的來龍去脈是這樣子的。
在宋高宗時,曹詠的官職低微,但他善於拍馬屁,尤其是拍得姦相秦檜挺舒服,因此在秦檜手上連升三級,成了朝中的要員。曹詠的官做大了,自然就會有人來拍他的馬屁,這也讓他非常得意。但有一個人,不是這樣的,就是他大舅子厲德新,順理成章的事不做,反而故意疏遠自己。
厲德新,這個人頭腦非常清醒,知道曹詠的官是靠拍秦檜的馬屁升的,心裡更清楚秦檜是什麼人,日後定沒有好下場,於是堅決不肯和曹詠同流合污。對於厲德新的舉動,曹詠氣不打一處出,恨得咬牙切齒,總想治治這大舅子,但是卻怎麼都找不到他的把柄,最後只好作罷。
紹興二十五年,也就是西元1155年,壞事做絕的秦檜病死了,那些曾經依附秦檜的人仕途也跟著崩塌,曹詠被貶到新州。厲德新得到消息之後,立刻就寫了一篇《樹倒猢猻散賦》給了曹詠。厲德新在賦中將秦檧比喻為一棵大樹,曹詠等人就是這棵樹上的猴子,姦相秦鬆一倒,猢孫們便四處散去。於是「樹倒猢猻散」便傳開來了。
厲德新這個人鬥志很堅,是個「痛打『落水狗』」好手,而且不畏親情,窮追猛打,他為這事接連又寫了十首詩,全部都給了妹夫曹詠,其中一首雲:「斷尾雄雞不畏赦,憑依掇禍復何疑。 ,只好忍氣吞聲。再說不光彩的事情,結局歷來如此。
重溫成語「樹倒猢猻散」的故事,收穫依舊是老套路:做人做事絕對不能有依附關係。權力依附,金錢依附,觀念依附……那棵樹,不能有,五體投地,失去原則是不行的。人一旦失去自我,最終都會活成一隻狗,悲催的只能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