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年僅16歲的譚詠麟,迷上了樂團。他很專一,每個週末都追隨一隊叫Data Four的樂團。樂團在練歌時,譚詠麟就在一旁痴痴地看,樂團參加比賽,他就化身啦啦隊,為他們加油打氣。
對譚詠麟來說,只要能留在場邊打打下手,聽聽音樂,摸摸吉他,就是最大的幸福。當時有不少人都像譚詠麟那樣,不同的是,譚詠麟只要抓到機會,就抓住麥克風試唱。
久而久之,樂團的一位成員終於留意到譚詠麟,“唉,能唱的呢!”
得到偶像的肯定,譚詠麟的音樂之旅即將開始。
當時,Data Four的樂團還有半個月就要參加比賽,主音吉他手突然宣布移民,不唱了,樂團一片愁雲慘霧。不知何時開始,樂團成員把目光都聚焦在譚詠麟身上。
讓譚詠麟意想不到的是,第一次參加比賽,第一次在眾人面前唱歌,竟然榮獲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從那一刻開始,譚詠麟一唱就是半個多世紀。
每次回想起,這段經歷,譚詠麟都笑談自己無端端被金子砸中了,「那時,大家不過是賭一把而已,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唱,平常最多就是在廁所裡唱歌。
日復一日的練習,就是為了等待機會,把握機會,並且拿到好成績。
初出茅廬的譚詠麟不僅善於抓住每一次唱歌的機會,而且膽子很大,他曾創造了一項至今都沒人能突破的記錄——一個暑假跟著8支不同的樂隊參加比賽。
目前有資料可尋的有兩隊,分別叫Galaxy和Loosers。
代表Galaxy參加比賽,演唱歌曲是《special delivery》,譚詠麟以非常高的水平唱完第一段,他們的奪冠呼聲很高,可惜譚詠麟在中途做完一個拋手鼓的工作後,忘了後面的歌詞,最終成績排名第二。
上世紀60年代,英文歌曲的潮流剛在香港冒起,不少樂團成員都是趴在收音機旁,一邊聽歌,一邊把新鮮出爐的歌詞寫出來。
雖然報紙會定期推出歌詞書,但沒有一個樂團有耐心等拿到歌詞書再唱歌的,大家都喜歡追潮流。因此,抄寫歌詞這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當時只有十幾歲的譚詠麟,是一名國中生,自然肩負起抄寫歌詞的重任。
在抄寫歌詞這件事上,譚詠麟曾出過醜,至今仍被溫拿成員嘲笑:
當時譚詠麟已經加入了loosers樂團。有一次,譚詠麟認真抄寫完一首英文歌詞,樂團成員也唱了一個月,等到歌詞書面世,樂團成員葉智強拿譚詠麟的手抄本歌詞與原詞對比,竟然發現手抄本除了歌名之外,沒有一個英文字是對的。
得知這個“驚天秘密”,大夥都一邊嘲笑他,一邊佩服他的“演技”,彭健新調侃道:“原來,他是詩人和填詞家,而且在60年代已經會填英文歌詞了。”
每當回憶起暑假的密集比賽,譚詠麟說:「我一個暑假參加了八個樂隊,其中一隊就是losers(溫拿的前身),後來也覺得他們最好玩,大家最投緣,就一起繼續搞音樂。
譚詠麟對音樂非常著迷,朋友曾嘲笑他「跨過鳳梨去練歌」。
「菠蘿」是香港人對炸彈的稱號,1967年的香港,發生了一系列的暴動事件。
當時譚詠麟居住在香港北角,正處於風暴核心。他媽媽已經不讓他上街了,但譚詠麟依舊排除萬難去練歌。著急的時候,他更是直接跑到練歌房。
陳友曾說:“我們經常看見一個齙牙仔氣喘吁籲地跑進練歌房。”
可見,譚詠麟是多麼的喜歡音樂!
1990年代初,艾利克森提出「刻意練習」的概念。
不論在什麼行業或領域,提高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這種通用的方法稱為「刻意練習」。
譚詠麟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不聰明,我只是比別人更勤奮。
今天,我們看到譚詠麟的音域如此廣闊,70多歲仍然可以在舞台上綻放自己,這何嘗不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任何一個耀眼光環的背後,都是經過了長達十幾年日復一日的練習。
刻意練習是我們成長的方向。透過刻意練習,我們幾乎可以掌握絕大多數的能力。刻意練習,是普通人出人頭地的一劑良藥,是你我原本暗淡無光的日子裡灑下來的一束太陽光。
毫不誇張地說,刻意練習可以讓幾乎任何人在大多數領域成為高手,如果能更早知道這一點,至少,能讓每一個渴望成長的人,在奮鬥路上可以少走很多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