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畫聖是吳道子,吳帶當風,那知道畫祖是誰嗎?必須是虎頭三絕顧愷之啊。
顧愷之,字長康,又字虎頭,晉朝無錫人,多才多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他又字虎頭,因此人稱「虎頭三絕」。
其絕一說:其文采卓絕,擅工寫文賦。根據史書記載,他寫過《箏賦》、《書贊》、《觀濤賦》等。他對《箏賦》特別滿意,覺得自己的這篇文章比那個談廣陵散的嵇康的《琴賦》還要好。顧愷之文學修養好,對於詩歌也相當有研究,而且水準很高。 《全晉文》中說他曾著有《啟蒙記》3卷,文集20卷,可惜皆已失傳,他從小堅持苦讀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日後對繪畫創作也承擔了文學造詣上的轉變,將文學修養和藝術創作結合起來,也就是後世人們常提的是顧愷之將繪畫從技術轉變為藝術的第一人。
其畫絕一說:可參考的有好多,在繪畫方面他有多少高的成有他的傳世作品可以佐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列女傳圖》等,這一卷精美的畫作,讓人為之傾倒。有人說,這些作品都不是顧愷之的真跡,而是後世摹本。不過換一個角度想,沒有真跡,哪來的摹本,何況連摹本如今都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當瑰寶一樣保存,摹本都能讓人嘖嘖稱奇,那真跡應該更加震撼。
就此舉例:「一幅佛像募捐百萬」一事,據《京師寺記》記載,高僧慧力在建康募捐修建瓦棺寺,僧人舉辦法會,請信徒和朝中賢士捐款贊助。有一個年輕人也來到寺廟,在捐款薄前提筆寫下了“百萬錢”,但是並未捐真的銀兩,大家都以為他吹牛,向他投去了輕蔑的眼神,而後,這個20歲左右的年輕人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在寺內白壁上畫了一幅維摩詘像,這幅畫像神采煥發,宛如真人,來觀看的人不能白來,要花錢,轟動一時,觀者讚賞不絕,施錢很快超過百萬,此人就是顧愷之。
《洛神賦圖》取材自曹植的名篇《洛神賦》,曹子建在《洛神賦》中以神話故事曲折的表達了自己失去愛情的痛苦,反映出曹氏家庭矛盾的尖銳,同時也反映出禮教束縛給男女青年帶來的精神上的悲苦,題材很有意義,當時非常流行,等於現在小說中的流量大的IP,但是顧愷之卻利用繪畫手段再現文學作品的主題,將文學作品中的情感用畫面體現出來,浪漫而淒婉的氣氛,傳神後世,達到了詩歌和繪畫作品的完美融合。
《女史箴圖》是根據西晉文學家張虎華鎖撰《女史箴》一文而作的長卷,「女史箴言」是勸誡婦女的道德箴言,雖然作品蘊涵了婦女應當遵守的道德信條,但是對上層婦女梳妝妝扮等日常生活的描繪,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貴族婦女的嬌柔、矜持,無論身姿、儀態、服飾都合乎她們的身份和個性。 《女史箴圖》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分的宮廷婦女形象,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處時代的婦女生活情景。
其癡絕一說耐人尋味,一說是與著名才子謝瞻一起值夜班。長夜漫漫無心睡眠,吟詩對誦上頭,不肯停歇,謝瞻不忍心掃他的興頭,就找了個僕人作替身陪著他在那繼續折騰,吩咐僕人只需出聲應「是」即可,自己拍拍屁股睡覺去了,顧愷之沒意識到人已經換了,還在那稱讚聲中興致高昂地作詩吟詩,一直到天亮才停下來。還有一說是相當惡搞的了,桓溫的兒子桓玄送給顧愷之一片柳葉,說是“蟬翳葉”,可以一葉遮目,而讓顧愷之拿柳葉遮目,對著其撒尿,顧愷之以為桓玄看不見他,不敢聲張,回家後把柳葉藏起來。要知道當初桓溫給顧愷之的評論是:「痴黠各半,合而論之,正得平耳。」可見,顧愷之不是真痴而是裝痴並有慧黠,面對他不能得罪的人的戲弄及挑釁,他的痴更像是一種裝瘋賣傻的明哲保身。在政局動盪權臣迭起的東晉時期,顧愷之在豪門貴族高官名流間週旋自如,他跟過的老闆桓溫、殷仲堪等先後倒台,而他卻官場畫壇文壇情場均得意,我想,這跟他的「癡絕」不無關係。
虎頭三絕顧愷之是個多才多藝的人,突出成就在於他的人物畫,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生動傳神,筆法如春蠶吐絲,形神兼備。他的畫作打破了以前那種以宗教題材為主的風氣,與詩歌文章結合,成為偉大祖國藝術寶庫裡最寶貴的遺產,創作之豐富,傳世的作品有文獻可考的就有60多件,雖保存下來的皆為摹本,但不可否認在繪畫方面取得了相當高的造詣,顧愷之還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等繪畫理論著作,還有「鐵線描」技法等,提出「以形寫神」理論,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唐代張懷瓘對顧愷之的畫評價甚高,雲:"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所以被後人尊稱為“畫祖”。
畫祖顧愷之聰穎有才氣,盛名有作品,但是也不得不在夾縫中求生存成了一個“痴絕”,可見被認可的人還是本身有才華的,歷史的車輪當時雖不能與其正名,但讀者你我每一心裡都清楚祂值得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