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鳴則已」的楚莊王是如何「一鳴驚人」的?

2024-11-13楚莊王

有個成語叫“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表面意思是“這隻鳥不叫就不叫,一旦叫了就讓人吃驚”,隱喻是: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這個成語史料記載出自兩個地方,一個是司馬遷在《史記》記載的某個君王的故事,另外一個是來自韓非子對楚莊王的記載,司馬遷寫史記是依據這個藍本寫的。

楚人部落來源

楚莊王圖片來源於網絡

楚人的祖先據說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高陽之後,所以屈原的離騷才會有「帝高陽之後」這句,這也許是楚人對出身高貴驕傲的原因。或許楚人不知道,中原華夏各族往前推,大都能說是黃帝之後。

楚人怎麼建國稱王的

楚莊王圖片來源於網絡

楚人部落一直是生活在長江流域的,相傳商衰週興時,身為羋姓部落首領的鬻熊投靠了周文王,武王伐紂後,受到周王室的重視,給予「子」的封號,臣屬於週。後世楚人一直把鬻熊當成楚國的最早創造者,為感念其功,作為祖先祭祀。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了西元前704年(東週第二任天子,週恆王時期),週王室國力衰微,無力遏制各諸侯國。楚國領導人熊通既然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國是最先稱王的國家,直接的挑戰了周天子的地位。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楚莊王圖片來源於網絡

到了楚莊王時期,楚莊王叫熊旅,羋姓,熊氏(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後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楚穆王死後,繼位的楚莊王還不足20歲。繼位後,他沒花心思在治國朝政上,整天喝的醉醺醺,笙歌燕舞,楚國的人都快要看不下去了。

楚莊王圖片來源於網絡

楚國有個大夫叫伍舉,一日來見楚莊王。

楚莊王用他醉醺醺的眼睛看著伍舉問道:「大夫來這裡是要找我喝酒呢還是要看這裡的歌舞舞呢?

伍舉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麼也猜不出,特此來向大王請教。”

楚莊王一邊喝酒一邊問:“什麼謎語?你說說!”

伍舉說:“國都現在有一隻大鳥,就住在皇宮裡,已經三年了,沒見他叫一聲,也沒見他飛一下,讓人費解,這個鳥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您請猜猜,這究竟是只什麼鳥?”

楚莊王沉思了一下,便笑著說:「我猜著了,它不是普通的鳥,這隻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等著瞧吧。

這就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由來。其實楚莊王剛繼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情況都很複雜,於是他採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辨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等他對楚國的政局和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後來,楚莊王真如他說的一樣,一鳴驚人!

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莊王沉浸三年,開始主政後,他重用了伍舉、孫叔敖、蘇從等忠直,有才能之臣,在對外軍事上平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在國內朝政上任用孫叔敖為令尹,興修水利,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為以後的稱霸奠定基礎。

楚莊王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時中原霸主是晉國,楚莊王為了爭當霸主,兩國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雙方互有勝負。

最後楚晉兩國在邲之戰(在今河南鄭州以北)大獲全勝。次戰,楚國的聲威在中原各國名氣大振,而老牌霸主晉國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其它小國的能力。

後來,楚莊王不斷的向周邊小國進行軍事打擊,例如滅蕭國,又連續在三年裡進攻宋國,迫使宋國向楚求和,中原各國不敢以之抗衡!

楚莊王圖片來源於網絡

楚莊王飲馬黃河,野心也更加大了,後來借拜見周天子的名義,來問權利象徵的鼎有多重,這就是問鼎中原成語的來歷。

楚莊王從不鳴則已到一鳴驚人,實現了自己稱霸的夢想。

最後大家來說一說,開頭提到的司馬遷在《史記》記載的是哪個君王的故事也和類似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有關呢?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