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問荀子,儒者對國家有何益處?荀子是如何回答的?

2024-12-19荀子

荀子

荀子說,造父這個人,是周穆王時候天下最擅長駕馬車的人,但是沒有馬車他就無法發揮作用。後裔這個人,是夏朝時候天下最擅長射箭的人,但沒有弓箭也不能顯示他的技巧。大儒士,是擅長治理統一天下的人,但是沒有百里的國土就不能顯示他的功用。為什麼大儒士擅長治理天下呢?是因為他們身上有珍貴的品質。

荀子講述了被譽為儒學先驅「周公旦」的事蹟。周公,姓姬名旦,人稱周公旦,是西周開國元勳,被譽為是“元聖”,也就是聖人中的聖人,孔子盛讚周公,孟子稱周公為古聖人,而荀子以周公為大儒。為什麼周公如此重要呢?他作為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經兩次輔佐周武王東徵討伐商紂王,並製定了重要的禮樂制度,是古代典章制度的主要創制者。周公提出了:“明德慎罰”,以“禮”治國,“敬德保民”,“明德配天”等思想。可以說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源頭,所以被​​稱為「元聖」。

荀子

另外,周武被稱為儒學先驅,也是因為其高貴的品格,荀子說,周武王駕崩之後,周成王還小,他擔憂天下混亂,週公主動承擔起了治理國家的重任,週公在天下人的同心協力下,完成了周文王、周武王都沒有完成的大業。在他的治理下,周朝統一了天下,設立了71個諸侯國。他還從小教導周成王,通曉禮義之道,等成王長大之後,就把王位讓給了周成王。周公甘願做臣子,輔助周成王治理天下。在他的輔助下,周成王、周康王相繼在位年間,對國內推行周公“明德慎罰”的主張,讓周朝不斷強大,這段時期是周朝最為強盛的時期,史稱“成康之治」 。荀子說,這就是大儒的作​​用。

秦昭王問荀子,儒者對國家沒有什麼益處吧。荀子講了一段非常經典的回答。闡釋了古代儒家的高貴品格,是治國不可缺少的人才。荀子說,儒者是學習古代帝王、尊崇禮義、謹守自己的職位,而且極其敬重他們君主的人。君主要是任用他們,那麼他們就會在朝堂有立足之地,而且能夠合宜地使用自己的權勢;

君子要是不任用他們,那麼他們就退出官列,重新歸入百姓的行列從而老實地做人;無論怎樣,他們一定是恭順的臣民。就算他們貧窮困頓、受凍挨餓,也必定不會採取不正當的手段去謀取財利;就算沒有立足的地方,也知道維護國家的大義;就算他們大聲呼喊沒有人響應,但是他們通曉統治萬物、養育民眾的綱紀。

荀子

要是他們的地位權勢在別人之上,那他們便是做天子、諸侯的人才;要是他們的地位、權勢在別人之下,那他們便是國家的賢臣、君主的寶貴財富。就算他們隱居在偏僻巷子裡,在簡陋的破房子中,也沒有人不尊敬他們,因為在他們手中真的掌握著治國之道。荀子說,儒者在朝堂上做官,就可以治理好朝政;在下面做百姓,就可以美化民風。這正是儒家對國家的益處。

這一段中,荀子對大儒和君子人格的描述深刻而震撼,荀子說,先王之道,仁是最高的體現,所謂“仁義”就是中正之道,孟子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仁就像我們的家,義就是走在正確的大道上。荀子說,仁義不是天體運行的規律,也不是地殼的變化規律,而是指人們所遵行的禮義法則,君子所遵行的原則。古代的儒者講究“仁義”,就是心中有仁愛,做事有原則,符號道義。

荀子

那為什麼每個人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呢?荀子在這篇文章中也有一段精彩的論述。他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師長,沒有法度的約束,但是有智慧,那麼他一定會做出盜賊的事情。他勇敢一定會成為賊寇,有才能一定會為非作亂,明察一定會興妖作怪,善辯一定會妄誕邪僻。一個人要是有師長,有法度,又有智慧,就會很快通達顯赫。他勇敢就一定可以很快建立權威;有能力很快就可以獲得成功;明察就可以很快窮盡事理,善辯就可以很快決斷疑難。因此,有師長,有準則,是人的最大財富;沒有師長沒有準則,是人的最大災難。

為什麼一定要有師長呢?荀子說:“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

人的本性,是我們所不能選擇的,卻能通過教育來改變;學習積累,不是我們天生就有的,卻能夠通過後天加以改造。我們都知道,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惡”的思想,而孟子提出了人性向善的理念。雖然他們對人性有不同的解讀,但是其實也說明後天教化和學習的重要性,也說明了師長的重要性。所以,這裡荀子論述了為什麼一個人既要有師長的教育和引導,也要有法度的約束和限制。

荀子

最後,荀子還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有人問荀子,我想由卑賤變得高貴,由愚蠢變得聰明,由貧窮變得富有,可以嗎?荀子回答說:只有學習吧!那些學習的人,將學到的東西付諸行動,就叫做士;勤勉努力,就是君子;通曉它,就是聖人。上可以為聖人,下可以為士君子,誰能阻止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