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子簡介(歷代名家-唐-吳道子)

2022-11-15吳道子

吳道子,約685年,785年,河南禹縣人。唐代畫家。少時孤貧。初學書後轉習繪畫,二十歲才嶄露頭角。曾做過兗州瑕丘(今山東兗州)縣尉。浪跡洛陽時,玄宗李隆基聞其名,任以內教博士,改名道玄。他擅畫道釋人物,亦擅畫鳥獸、草木、台閣,筆跡落落,氣勢雄峻。曾作壁畫三百餘間,「奇蹟異狀,無一同者」。畫佛像圓光、屋宇柱樑、彎弓挺刃、皆一筆揮就。早年行筆較細,風格稠密,中年雄放,變為遒勁,線條富有運動感,粗細互變,線型圓潤似“蓴菜條”,點劃之間,時見缺落,有筆不周而意週之妙。後人把他與張僧繇並稱“疏體”,以別於顧愷之、陸探微勁緊合綿較為古拙的“密體”。所寫衣褶,有飄舉之勢,與曹仲達所作外國佛像,衣紋緊窄。喜用焦墨勾線,略敷淡彩於墨痕中,足顯意態,又稱「吳裝」。壁畫名作有《地獄變相圖》。他兼工山水,描繪蜀道怪石崩灘很有名氣。張彥遠認為「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蘇軒認為“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吳是“畫塑兼工”,善於掌握“守其神,專其一”的藝術法則,千餘年來被奉為「畫聖」;民間畫工尊之為「祖師」。他的畫作有《明皇受篆圖》、《十指鐘馗圖》,入《歷代名畫記》;《孔雀明王像》、《托塔天王圖》、《大護法神像》等九十三件,入《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圖》,又稱《釋迦降生圖》卷,為淨飯王之子釋迦出生故事。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釋迦圖》藏日本京都東福寺。皆為後人託名摹本。

集評:

唐 張彥遠:自顧陸以降,畫跡鮮存,難悉詳之。唯觀吳道玄之跡,可謂六法俱全,萬象必盡,神人假手,窮極造化也。所以氣韻雄壯,幾不容於縹素;筆跡磊落,遂恣意於牆壁;其細畫又甚稠密,此神異也。 (《歷代名畫記》)

唐 張彥遠: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張既號書顛,吳宜為畫聖。神假天造,英靈不窮。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像似,我則脫落其凡俗。彎弧挺刃,植柱構梁,不假界直尺。虯須雲賓,數尺飛過,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當有口訣,人莫得知。數仞之畫,或自臂起,或從足先。巨狀詭怪,膚脈連結,過於僧繇矣。 (《歷代名畫記》)

五代 荊浩:吳道子筆勝於象,骨氣自高,樹不言圖,亦恨無墨。 (《筆法記》)

宋 郭若虛:曹吳二體,學者所宗。按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稱北齊曹仲達者,本曹國人,最推工畫梵像,是為曹,謂唐吳道子曰吳。吳之筆,其勢圓轉而衣服飄舉。曹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故後輩稱之曰:「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圖畫見聞志敘論》)

宋 蘇 遼: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游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 (《書吳道子畫後》)

宋 趙希鷂:畫忌如印,吳道子作衣紋或揮霍如蓴菜條,正避此耳。由是知李伯時孫太古專作遊絲,猶未盡善。李尚時省逸筆,太古則去吳天淵矣。 (《洞天清祿集古畫辨》)

元 湯 垕:吳道子筆法超妙,為百代畫聖。早年行筆差細,中年行筆磊落揮霍,如蓴菜條。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方圓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縣素,世謂之吳裝。 (《畫鑑》)

明 李日華:每見梁楷諸人寫佛道諸像,細入毫發,而樹石點綴則極灑落,若略不住思者;正以像既恭謹,不能不藉此助雄逸之氣耳。至吳道子以描筆畫首面肘腕,而衣紋戰掣奇縱,亦此意也。 (《紫桃軒又綴》)

明周履靖:吳之人物,似燈取影,逆來順往,意見疊出,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出新意於法度之把,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游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而來,一人而已。 (《天形道貌畫人物論》)

明 何良俊:夫畫家各有傳派,不相混淆,如人物資流通其白描有二種:趙松雪出於李龍眠,李龍眠出於顧愷之,此所謂鐵線描。馬和之馬遠則出於吳道子,此所謂蘭葉描也。 (《四友齋畫論》)

清 方 薰:衣褶如吳生之蘭葉紋,衛洽之顫筆紋,周昉之鐵線紋,李公麟之遊絲紋,各極其致。 (《山靜居畫論》)

清 沈宗驃:規則盡而變化生,一旦機神湊會,發現於筆酣墨飽之餘,非其時弗得也,過其時弗再也。一時之所會即千古之奇蹟也。吳道子寫地獄變相,亦因無藉發意,即藉裴將軍之舞劍以觸其機,是殆可以神遇而不可以意求也。 (《芥舟學畫編》)

清 沈宗驃:吳道子應詔圖嘉陵山水,他人累月不能就者,乃能一日而成,此又速以取勢之明驗也。山形樹態,受天地之生氣而成,墨滓筆痕訥心腕之靈氣以出,則氣之在是亦即勢之在是也。氣以成勢,勢以禦氣,勢可見而氣不可見,故欲得勢必先培養其氣。 (《芥舟學畫編》)

吳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