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鰲拜被刻畫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反面形象,尤其是隨著《鹿鼎記》的廣泛流傳,他那姦惡的形象更是深深印刻在人們心中。
此時,我們不禁會產生疑問,鰲拜作為清朝那位手握重兵、驍勇善戰的頭號猛將,為何會被年僅 17 誰、權力根基尚不穩固的康熙皇帝成功擒獲併囚禁入獄呢?這其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奧秘? 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鰲拜這個名字,在電視劇和電影《鹿鼎記》中,都有他的身影出現。 在劇中,他是個連皇上都不放在眼中的攝政大臣,只因為他手中掌控著大量的軍隊。
從古至今,一個國家並非皇上一人就能說了算,關鍵要看兵權掌握在誰的手中。就像東漢末年的曹操,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 他擁兵自重,進而挾天子以令諸侯。鰲拜雖說沒有像曹操那樣行事,但皇上在他面前也不敢大聲喘氣。實際上,鰲拜能有今日的地位,也是他用性命拼來的。 我們都清楚,清朝的奠基者是皇太極,他的父親是努爾哈赤,而鰲拜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得到重用。 在努爾哈赤離世後,鰲拜又追隨皇太極。皇太極一心想要打進中原,看到這種情形,鰲拜就一個態度——幹。
雖說此時,皇太極還未對鰲拜委以重任。 然而,清軍能夠入關,鰲拜功不可沒。皇太極派兵攻打明朝時,有一處名為皮島的地方,這是個險要的隘口,即使你有千軍萬馬,也得排成很窄的隊列才能通過。 皇太極攻打了好幾年,皮島依舊未能攻克。就在這時,鰲拜挺身而出,率領軍隊成功拿下皮島,讓清軍得以長驅直入,覆滅了明朝。 作為這場戰役的最大功臣,鰲拜被皇太極授予了至關重要的官職,也賜予他「巴圖魯」的稱號。
從此,鰲拜成為了清朝的開國功臣。 可惜的是,後來皇太極不幸患病離世。在經歷了多次權力的更迭後,年輕的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登上了皇位。 鰲拜遵循先帝的遺願,繼續盡心盡力地輔佐順治皇帝,並在之後有幸與多爾袞一同挺進中原,實現了皇太極生前未能達成的願望。此外,鰲拜堪稱清朝的開國元勳。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順治皇帝由於天花的肆虐以及董鄂妃的離世,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年僅 24 歲就英年早逝。
在這種情況下,鰲拜不得不再次承擔起輔佐新皇的重任。在孝莊太后的精心安排下,年僅 8 歲的玄燁順利登上皇位,成為新的君主。 由於得到順治皇帝的充分信任和讚賞,鰲拜被特別任命為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等四位顧命大臣之一,繼續輔佐康熙。 要是順治或者皇太極還在位,鰲拜自然會恭恭敬敬地聽從他們的命令,畢竟他們屬於同一時代的人,年齡差距不大。 再者,滿族人有著強烈的忠誠和愛國精神,鰲拜理應效忠新皇。但到了康熙這一代,情況發生了變化。康熙年紀尚幼,缺乏權威,朝廷中也沒有能夠制衡鰲拜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曾是多爾袞掌控實權,但如今多爾袞已經去世,整個朝廷中鰲拜的地位最為尊崇。 於是,他逐漸變得囂張跋扈。老臣索尼年事已高,不願捲入紛爭,選擇保持中立;而遏必隆和蘇克哈薩則明顯傾向於鰲拜,實際上他們主要是畏懼鰲拜的強大實力,使得鰲拜在當時成為了“二號人物”,就連康熙和孝莊太后也不得不對他禮讓三分。
鰲拜憑藉著歷經三代王朝所積累的經驗和深厚底蘊,在朝廷中穩如泰山,一時間無人能與之抗衡。 隨著索額圖的離世,再也沒有能夠約束他的力量,這使得他愈發驕縱蠻橫、妄自尊大。 對於尚未成年的康熙皇帝,他沒有給予應有的尊重,認為他只是個乳臭未乾、毫無能力的小孩,所以常常公然違背康熙的旨意,自行其是。
儘管康熙年紀輕輕,資歷尚淺,但在孝莊太后的悉心教導以及諸多變故的磨練下,他早已擁有超越年齡的成熟心智,深知鰲拜是他掌握實權的最大阻礙。 於是,康熙開始採取隱忍的策略,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成熟,準備將鰲拜依法懲治。 而康熙深知,要徹底擊敗鰲拜,單純依靠武力是不行的,必須運用智謀,以免引發兵變或朝廷的動盪。
隨後,康熙以學習摔跤技藝為由,在皇宮內秘密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摔跤高手,他們每天除了進行摔跤訓練,還要學習武藝。 表面上沒有任何異常,直到這些人訓練有素之後,康熙再次以商議國家大事為由,邀請鰲拜進宮。鰲拜接到詔令後,沒有產生懷疑,獨自進宮赴約。 畢竟他身為武將,久經沙場,自認安然無恙,而且他也從未想到康熙會對他有所行動,然而事實卻出乎他的意料。 當鰲拜走進宮殿,來到康熙面前時,康熙以賜茶之名,將一杯滾燙的茶水遞給了鰲拜。 鰲拜毫無防備,順手將茶杯扔到地上。 瞬間,有人高喊鰲拜行刺,意圖謀反。還沒等鰲拜反應過來,康熙事先安排好的摔跤高手們一擁而上,將鰲拜制服。
鰲拜雖然勇猛無比,但終究無法抵擋眾人的合力圍攻,最後被康熙生擒。康熙沒有將他處死,而是將他關進了監獄。 直到 1669 年,鰲拜在獄中因病去世。 那麼,康熙為什麼沒有將鰲拜斬首示眾呢?據史書記載,鰲拜深知自己大勢已去,向康熙求情,希望念及當年曾救過皇太極的功績,得到寬恕。 鰲拜雖然僥倖逃脫了死刑,但終身被囚禁在獄中,直到生命結束。
手握四十萬重兵,為何不造反? 實際上,鰲拜從未有過篡奪皇位的心思,他一直忠心耿耿地為大清王朝效力,從跟隨皇太極到康熙皇帝時期,始終全心全意地輔佐。 到了雍正皇帝即位後,在政務繁忙之時,他通過查閱史料發現鰲拜從未有過謀反的意圖,於是為他洗清了污名,並對他的家族後代予以優待。 儘管在後期,鰲拜確實因為皇恩浩蕩而變得驕橫、狂妄,但對他來說,權力比皇位更重要。作為歷經三朝的元老,他確實有驕傲的資本。
在康熙皇帝年少登基後,鰲拜開始輔佐他,經過多年的相處,兩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鰲拜自然不會輕易對康熙下毒手。 即使康熙皇帝成功擒拿了鰲拜,也沒有將他徹底剷除。 當時的政治局勢錯綜複雜,一旦發生內亂,整個大清王朝可能面臨覆滅的危險。 新皇即位往往是一個國家最危險的時候,有權有勢的大臣們會蠢蠢欲動,其他勢力也會趁機而入。 特別是康熙皇帝年幼即位時,很多大臣難免會有叛逆之心,如果此時鰲拜發動兵變,朝廷局勢可能會失控。
此外,當時清朝還面臨著來自北方吳三桂的威脅,雖然吳三桂早先背叛明朝,投靠了清朝,但清朝的大臣們絕不會信任這樣一個有背叛前科的人。 如果清朝內部出現動盪,身為漢族的吳三桂可能會趁火打劫,這是清朝大臣們不願看到的局面,所以他們自然不會發動兵變,讓別人佔便宜。 經過深思熟慮,鰲拜選擇繼續全力協助康熙皇帝治理國家,畢竟他地位顯赫,實在沒必要為了爭奪皇位而拿全家的生命冒險。 如果貿然發動兵變,鰲拜未必能獲勝。雖然表面上鰲拜掌握著四十萬大軍的軍權,但其中大部分將士仍然忠於大清王朝,也就是說,如果鰲拜發動兵變,他實際能調動的兵力可能沒有那麼多,自然無法與康熙皇帝抗衡。
對廣大民眾來說,安穩的生活才是最渴望的,長期的戰亂只會讓大多數人背井離鄉,所以這些士兵最終可能也不會追隨鰲拜發動兵變,鰲拜本人也不會冒險嘗試。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皇帝背後有強大的支持力量,有靠山為他撐腰,鰲拜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儘管孝莊不是男性,但她展現了極高的政治敏銳性。從努爾哈赤時代開始,她就為大清王朝貢獻自己的力量。 也許是因為見證了太多的權力鬥爭,她深知如何維持統治的穩定性。
順治十六年,鄭成功來勢洶洶,即將攻占南京城,面對這種情況,順治皇帝竟然想要退守關外,因為他覺得清朝的根基還不穩固,此時或許不是開戰的好時機。 得知此事的孝莊立刻趕到,怒斥道:「怎麼能把祖宗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一旦有了第一次妥協,就會有後面的多次退讓。順治皇帝聽了猶如醍醐灌頂,於是決定親自率軍迎敵。
可以說,四位大臣能夠輔佐康熙皇帝,都得益於孝莊的謀劃。也許是她預感到親王攝政存在潛在風險,於是提議由順治皇帝挑選大臣輔佐下一任皇帝,這樣康熙皇帝就不用和親王激烈爭鬥。 因此,孝莊雖然身為女子,卻展現出了非凡的謀略和才能。她雖然沒有垂簾聽政,但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鞏固了皇帝的政權。 包括後來廣為人知的康熙皇帝生擒鰲拜事件,這或許也是孝莊精心策劃的結果,畢竟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怎麼會有如此堅定的決心和勇氣。 即便後人常常提及的康熙皇帝生擒鰲拜一事,或許都應該歸功於孝莊太后卓越的智謀和決斷,要知道,對於一個僅僅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是很難具備如此果斷、果敢的行事魄力的。 作為歷經順治、康熙兩朝的大臣鰲拜,他對孝莊太后的能力自然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他絕不會冒險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試圖推翻康熙皇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