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陳凱歌是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童年經驗對人生的影響深遠
1952年,北京西城區一個嬰兒呱呱墜地,這個嬰兒就是陳凱歌。
陳凱歌的父親是導演,母親是劇本編輯,在這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中長大的陳凱歌,自小飽讀詩書。
童年時期的陳凱歌是幸運的,他生在北京,家境尚可,在那個大多數人食不果腹的年代,他並沒有經歷過真正的飢餓,也尚不知什麼是恐懼。
13歲那年,陳凱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四中。原本應該一路高歌猛進的人生,卻因為父親的事業而墜入深淵,一種難以名狀的恐懼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在這種恐懼感的驅使下,陳凱歌被迫和父親站到了對立面。這件事讓他此後多年都飽受愧疚的折磨。
1969年,帶著這種對父親的愧疚,17歲的陳凱歌響應知青下鄉的號召,帶著十袋牙膏、十斤糖果和一大箱書,遠赴雲南,開始了長達7年的孤獨放逐。
優渥的家境讓童年的陳凱歌無憂衣食,物質需求得到保障後,他自然更為注重精神需求的滿足。
父親的事件帶來的恐懼,和7年下鄉經歷的孤獨,讓陳凱歌在精神上急切渴望被世俗接納。可矛盾的是,從小飽受文化薰陶的他,思想中天然帶有一種文人的理想主義和傲慢,內心不可一世,不屑與世俗為伍。
童年經歷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走向,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我們。長大後的陳凱歌,一面想堅持理想主義,一面又希望被世俗認可,艱難地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尋求平衡。
這種擰巴的人生觀,也折射到了他的婚戀觀中,從理想角度出發,陳凱歌希望找到一個和自己精神契合的伴侶,但從現實出發,他又需要一個能夠助力電影事業,幫他得到認可的女人。這樣的愛情觀也就為他此後的感情經歷埋下伏筆。
02、導演事業蒸蒸日上,感情生活一波三折
1976年,隨著大部隊的撤離,24歲的陳凱歌從雲南迴到了北京,成為了北京電影洗印廠的工人。當他尋思著如何重新融入人群尋求認可時,他認識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孫加林。
孫加林生得亭亭玉立,個性活潑大方,她的父親是建築設計大師孫芳垂。兩人門當戶對,志趣相投,很快就結為了夫妻。
結婚之初,二人感情非常融洽,夫妻倆都渴望能盡快擁有一個孩子。
可是沒多久,國家就宣布了恢復高考的政策。夫妻倆商量後,決定暫時擱置孩子的事,優先參加高考。
就這樣,陳凱歌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孫加林也被北京建築工程學院順利錄取。兩人一南一北隔城相望,只有週末才能短暫相聚。
大學畢業後,陳凱歌服從分配進入了北京兒童電影製片廠,孫加林則去了加拿大繼續深造。夫妻倆天各一方,平日只能透過書信維持聯絡,婚姻名存實亡。
1984年,32歲的陳凱歌終於以電影《黃土地》在業界展現頭角。
然而,身在國外的孫加林卻在此時來信,希望陳凱歌能到美國定居。
已經在國內稍有成績的陳凱歌,離得到認可更近了一步,當然不願意放棄一切遠渡重洋。於是,他果斷拒絕了孫加林的提議,這段9年的婚姻也就此宣布收場。
離婚後,陳凱歌陸續執導了電影《大閱兵》《孩子王》,從此在國內新進導演中佔有一席之地。
在他最需要資源和財力支持的時候,洪晃出現了。
彼時的洪晃剛結束第一段婚姻,做著月薪7000美金的工作,每天開著名車遊走於覬籌交錯中。
手握大把資源和人脈的她,因為《黃土地》徹底拜倒在陳凱歌的才華之下。就此,洪晃對陳凱歌展開了熱烈的追求。
都說女追男隔層紗。陳凱歌根本招架不住洪晃的猛追,兩人很快就確立了戀愛關係。
隨後,陳凱歌前往美國進修,洪晃也跟著過去了。結果,書讀到一半,陳凱歌的留學簽證到期了,為了拿到綠卡繼續留在美國研習,陳凱歌和擁有美國國籍的洪晃結了婚。
在洪晃的支持下,陳凱歌的事業開始急速起飛,不久便憑藉《邊走邊唱》成功入圍坎城金棕櫚獎。
可是光鮮背後,兩人的婚姻卻陷入了危機。
洪晃被稱為名門痞女,她從小特立獨行,從來不在乎大眾的眼光,當初她愛上的就是陳凱歌那充滿理想主義的藝術家氣息。
但生活久了,陳凱歌漸漸顯露出了他對名利的渴望。
1991年,陳凱歌帶著洪晃出席活動。活動方派了一輛加長林肯來酒店接夫妻倆,頭一次坐豪車的陳凱歌,激動地對洪晃說:“二妞,從此我們就是人上人了。”
這句話讓陳凱歌世俗的一面暴露無遺,也讓洪晃徹底清醒,最後提出了離婚。
和洪晃的這段婚姻,讓陳凱歌收穫了資源和名氣,也收穫了許多美人的青睞,倪萍就是其中之一。
身為央視主持人的倪萍,父母很早就離了婚,從小跟著奶奶一起生活。外表時尚美麗的她,內心卻是個非常傳統保守的女人。
和倪萍相識時,陳凱歌已經39歲了。有過兩段失敗婚姻的他,對婚姻有了新的看法:除非遇到理想中的情人,否則絕不輕易踏入婚姻。他對倪萍說:“我是個不婚主義者。”
倪萍坦然地接受了這個說法,默默地陪伴在陳凱歌身邊。
在倪萍無微不至的關照,陳凱歌將所有精力都放在電影上,沒過兩年,就迎來了事業巔峰。
1993年,《霸王別姬》問世,憑藉此片,陳凱歌順利捧回了金棕櫚獎,成為了國內外公認的大導演。
當倪萍以為自己多年的守候終於可以等到一個交代時,陳凱歌卻提出了分手。
原因是,那個讓他夢寐以求的理想情人——陳紅出現了。
三段感情的失敗,各有原因,但根源在於陳凱歌本身是個理想和現實的矛盾體。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只有滿足了現實需求即物質需求,才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理想需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精神需求。
在第一段婚姻中,陳凱歌的事業才剛起步,電影《黃土地》讓他在國內電影界打響了名號,未來可期。
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遵從現實的需要,果斷放棄這段本就聚少離多,感情淡薄的婚姻。
在第二段婚姻中,陳凱歌和洪晃結婚,更多的也是出於現實需要。為了拿到綠卡,為了得到資源讓自己的電影事業更進一步。
在洪晃的幫助下,陳凱歌的事業更上一層樓,只可惜,洪晃愛的卻是陳凱歌理想的一面。當陳凱歌功利現實的一面暴露出來,這段婚姻自然就走到了盡頭。
在與倪萍的愛情長跑中,功成名就的陳凱歌,不僅想繼續在事業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
他希望能找到一個進可助他事業常青,退可為他相夫教子,且還能精神高度契合的理想伴侶,但現實卻只給了他一個選擇,即只會適合相夫教子的倪萍。
或許是激情作祟,或許是倪萍真的太好了,陳凱歌在這段感情將就了整整5年。
快樂和滿足都是暫時的,在歲月的長河中,曾經令我們感到愉悅的東西都會變成寡淡的開水。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那些沒有被滿足的慾望,則會成為長久的痛苦。
陳凱歌在物質和名譽這些現實需求得到滿足後,注定會去追尋精神上的滿足,而陳紅就是那個能滿足他所有需求的人。
03、陳凱歌遇上陳紅,感情事業雙豐收
陳凱歌第一次見到陳紅,還是在拍攝《霸王別姬》的時候。
彼時的陳紅正值韶華,「瓊女郎」出身的她,因為出演《三國演義》中「貂蟬」一角,被譽為「大陸第一美人」。
那日,陳紅和朋友一道現身《霸王別姬》的片場,本是為了圍觀張國榮拍戲,卻不經意間闖進了陳凱歌的眼簾。
人群中的匆匆一瞥,陳凱歌就此記住了陳紅。
1994年,在電影《風月》的試鏡現場,陳凱歌第二次見到了陳紅。
他找到陳紅的化妝間,站在她的身後,透過鏡子二人四目相對那一刻,陳凱歌徹底動了心。
在後來的採訪中,他這樣說:“望眼知人,看到你的眼睛,我就知道你是一個隨性自然的人,這打動了我。”
這次的相遇,讓二人得以熟識。後來的相處,陳凱歌用了一句詩歌來形容: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1996年,陳凱歌下定了決心。他漂洋過海來到加拿大探陳紅的班,做了幾道拿手好菜,在吃飯途中向陳紅求了婚。
他說:“你要答應我,結了婚,就不允許離婚,這是我和你結婚的唯一條件。”
這句有點理想主義的求婚誓詞,讓陳紅無比感動。
就這樣,二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後,陳紅息了影,做了陳凱歌背後的女人。
起初,這段相差16歲的老少配並不被大眾看好。畢竟,在和陳紅結婚之前,陳凱歌已經有兩段婚姻,還和倪萍糾纏了5年,花心的名聲在外,難保這次他不是玩玩看。
令人沒想到的是,在一片唱衰之中,這段婚姻卻走過了27年,陳凱歌和陳紅仍然恩愛如初。陳凱歌也一改往日花心,變成了24孝好老公。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前面說過,陳凱歌是個最現實的理想主義者,他理想中的另一半既需要是在精神上有共鳴的女人,又要滿足他的現實需求,即幫助他在事業上得到大眾的認可,而陳紅就是這個完全契合他所有要求的人選。
陳凱歌說:陳紅是把在情感上、婚姻上,鍾情於一人的這種幸運帶給我的人。
首先,精神層面,陳紅從來不會掩飾自己對陳凱歌的崇拜,她永遠都是陳凱歌最忠實的粉絲,當網友嘲笑陳凱歌拍電影完全是為自嗨時,陳紅說:“我喜歡他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即使結婚20多年,陳紅仍會在半睡半醒之際,用手輕輕撫摸陳凱歌的後腦勺,這種細水長流的感情滋潤著陳凱歌的心靈。
此外,在現實層面,陳紅願意為了陳凱歌放棄事業,退守家庭,還先後生下了大兒子陳雨昂,二兒子陳飛宇,將這個溫馨的四口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她像守衛一樣守護著這個家,讓在外打拼的陳凱歌完全沒有後顧之憂。
不僅如此,陳紅也是陳凱歌事業上的最佳夥伴。
陳紅曾說過:“陳凱歌如果是一個造夢的畫家,我願意在一旁做那個默默為他遞上顏料盒的人。”
1998年,陳凱歌在拍攝《荊軒刺秦王》時,因為疏忽了資金方面的監管,最終負債60萬美金。陳凱歌花光了所有的積蓄也沒能還完債務,陳紅主動拿出了自己多年來的拍戲所得,最後填上了這個窟窿。
還完債後,整個家庭陷入了山窮水盡的境地,陳凱歌暫時沒有收入,陳紅義無反顧地復出拍戲,主動擔起了養家的重擔。
這件事之後,陳紅意識到,陳凱歌拍電影時她必須在旁保駕護航。於是,她果斷轉向幕後,做起了製片人,專門替陳凱歌管理拍戲以外的一切劇組事務。
在陳凱歌執著於藝術追求時,陳紅就負責各種細碎的工作,大到劇本統籌、流程監督、小到劇組成員的零星開支,她都事必躬親。
陳凱歌不屑人前諂媚,陳紅就主動負責洽談商務合作,在一場場應酬中用酒量換來贊助。
正是有了陳紅在背後的精打細算和鼎力支持,陳凱歌才能放手一搏,再次憑藉《妖貓傳》得到了認可。
陳凱歌總是過於理想主義,這種理想主義恰恰成了他事業發展的阻礙,而陳紅就是那個替他把所有不切實際的理想落實處的女人。
陳凱歌是幸運的,在路過了孫加林、洪晃、倪萍之後,他最終遇到了完全懂他,理解他,並且能夠滿足他所有要求的陳紅。
而對於陳紅而言,71歲的陳凱歌也沒有辜負她的付出。
陳紅不喜歡穿襪子,陳凱歌每次看到都會提醒她:“紅紅,把襪子穿上,不要受涼了。”
就算兩人吵架吵得不可開交,只要發現陳紅沒穿襪子,陳凱歌就會立刻蹲下身來替她穿上。
這種細枝末節的關懷讓陳紅感覺自己時刻都被愛包圍,所有的付出都以另一種方式得到了回報。
一段好的婚姻,莫過於兩個人都能滿足彼此的需求,相互成全,相濡以沫,且以深情共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