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開篇出現的第一個女人叫孟子,她是春秋記載的第一位國君魯惠公的原配夫人。我們之所以稱她是春秋時代的第一個女人,是從左丘明的《春秋左傳》記載的歷史角度來說的。這一年是公元前722年,而廣義的春秋開端應該是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那一年。但編年體史書《春秋》是從公元前722年開始記載歷史的,所以我們談論春秋就從這一年開始了。
孟子是魯惠公的元配夫人,沒能生育就早逝了,這就是《春秋》裡對她的全部記載。如此看來對於這樣一個沒什麼轟轟烈烈事蹟的女人其實沒什麼好講的,但我們從孟子夫人入手可以一窺春秋時代還沒有完全禮崩樂壞時候的風采。 《春秋》中是這樣記載孟子的:「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元妃就是第一個正室的意思,在春秋時代就是夫人。
這裡說的「夫人」可是真正的夫人,並不是後來的尊稱夫人。在春秋時代,女人的地位是根據自己的父親和丈夫來決定。出嫁了的女人地位高低就只能看自己的丈夫和未來的兒子了。在周公制定的禮法中,天子的正室稱為“後”,諸侯的正室稱為“夫人”,大夫的正室稱為“孿人”,士的正室稱為“婦人”,廬人的正室才稱為「妻」。
所以整個魯國祇能有一位夫人,她是魯國女人中最尊貴的一個。而妻卻只是最普通的女人而已,平民家庭的女人才是妻,有身份的人的正室都不叫妻。貧賤夫妻百事哀,平民的生活是辛苦的,但還有比平民身份更低的奴隸的存在。到了奴隸這一階層就不要再談地位了,雖然她們也是人,但她們的一切都不屬於自己了。
我們乍一看孟子這個名字,可能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她和儒家亞聖孟子重名了。但此孟子非彼孟子,這兩個名字完全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儒家亞聖孟子的“孟”是姓氏,而“子”是尊稱。孟子夫人的“孟”字其實是排行用字,也就是“孟仲叔季”中的“孟”,意思是排行老大。排行老大還有一個“伯”字,也稱為“伯仲叔季” ,伯和孟的區別在於伯是嫡出,孟是庶出,所以曹操曹孟德應該是庶出。
孟子夫人中的「子」字才是她的姓,子姓是宋國公族的姓,所以孟子的意思就是宋國公族的一個廬長女的意思,至於她的具體名字那是沒有人知道的。身為春秋時代的女子,就是這麼卑微,她們連留下名字的權利都沒有。諸侯們的夫人如此,週天子的王后也是一樣,他們基本上都不會留下名字。
孟子的死在《左傳》中被記為“孟子卒”,一般而言諸侯的夫人離世是應該記為“薨”的,但想記為“薨”的前提是要按照夫人的規格下葬,要到各個相關的國家去報喪。但由於魯惠公還在世,孟子並沒有嚴格按照夫人的規格下葬,所以史書上只能記為“卒”。
春秋時期夫人的名字還可以用丈夫的諡號來記載,比如鄭武公的夫人就被記為武姜。而孟子本來有機會被記為惠薑的,但由於她先於惠公離世了,所以她是不能使用惠公的諡號的。
孟子止給我們留下了這些信息,至於她生前做過什麼事,她的父母是誰,她的兄弟姐妹是誰,我們一概不知。那些都是她的秘密,只有她最親近的幾個人才知道。那時的女人一旦出嫁,很少有機會回娘家的,孟子是否回過娘家,也沒有留下任何信息。孟子就是這樣一個女人,一個地位很高,但又不能給我們留下太多信息。春秋時代就是這樣,女子只能在幕後默默過完自己的一生。